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胜伟 《给水排水》2007,33(1):57-60
针对循环水系统微生物腐蚀严重和粘泥过多的情况,仪征化纤热电厂对冷却塔进行了人工清淤除藻,对循环水管道进行了阴极保护,并对循环水采取加缓蚀阻垢剂、杀菌灭藻剂(包括氧化性杀菌灭藻剂、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和粘泥剥离剂)和旁滤水处理等措施.实施这些措施后,循环水系统微生物腐蚀和粘泥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静电杀菌灭藻技术在广场喷泉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广场喷泉的水质污染特征及危害,介绍以静电杀菌灭藻技术研制的脉冲高压离子水处理器用于广场喷泉水处理的工艺,运行测试表明,能有效地杀菌灭藻,并有防腐蚀作用,且具有运行费用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防垢技术在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超声波阻垢防垢除垢及杀菌灭藻的机理,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该技术在净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效果,说明了该技术在包钢循环水系统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中藻类植物的分布调查,研究了冷却水系统中主要藻种的生长规律,同时进行了3种除藻剂即高效杀菌灭藻剂(DCDMHMS)、复合型HTK101杀菌灭藻剂以及优氯净(二氯异氰脲酸钠SDIC )对单细胞藻类及丝状藻类的去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DCDM HMS的长期作用效果优于优氯净,48 h的EC50为0.87 mg/L ,优氯净的EC50为0.96 mg/L。复合型HTK101杀菌灭藻剂液体除藻剂为0.58 mL/L。通过协同作用比较,两种固体除藻剂的作用具协同效应,太原市第一热电厂冷却水系统中的浮游藻类比丝状藻类对除藻剂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压力强化混凝沉淀过滤除藻工艺中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加压和预氧化后的含藻水,经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后的藻毒素去除效果,考察了不同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及投加量对藻毒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藻水加压后混凝沉淀,藻类和浊度物质去除效果最优,蓝藻去除率达到96.2%,浊度降至0.49NTU。含藻水在加压和高锰酸钾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未增加,而次氯酸钠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最大增幅为215.78%;对于加压水样,在混凝剂投加前30min或投加后7min投加粉末活性炭效果较好,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5~20 mg/L时,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分别达54.13%和53.57%,而与混凝剂同时投加则效果不佳。对次氯酸钠预氧化的水样,粉末活性炭与混凝剂同时投加时效果最好,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15.84%。  相似文献   

6.
电子水处理和静电水处理原理与应用(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电子水处理和静电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出发,对这类新型水处理器的构造及其防垢除垢机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静电除垢器与电子水处理器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列举应用实例,进一步说明其在防垢除垢、杀菌灭藻、节能节水等诸方面的使用效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改性沸石粉和聚氯化铝铁联用对藻类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性沸石粉+聚氯化铝铁"联用的强化混凝方法,对水中藻类和浊度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改性沸石粉和聚氯化铝铁(PAFC)投加量、药剂投加方式、混凝沉淀时间、pH等因素对除藻去浊效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强化混凝与预氯化除藻的效果及对三氯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沸石粉+聚氯化铝铁"联用强化混凝方法的除藻去浊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单独投加PAFC;将改性沸石粉先于PAFC投加,在适宜的试验条件下,浊度和藻总量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5.78%和90.07%;采用强化混凝方法替代预氯化方法除藻,不仅可以提高藻类的去除率,而且不产生预氯化副产物三氯甲烷等"三致"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火电厂循环水杀菌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火电厂循环水中菌藻孳生的危害.选择了5种典型杀菌剂就其单独和复合杀菌时的效果进行了杀菌效率检测.根据试验结果,推荐了活性溴 1227和ClO2 1227等2种较好的杀菌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循环水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兼具杀菌灭藻、缓蚀和阻垢功能的水质稳定技术,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电解反应,将水中的污染物通过电化学氧化、电化学还原和阴极吸附等方法去除。结合电化学设备在某钢铁冶金企业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处理中进行中试,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验证了电化学法的杀菌灭藻、缓蚀和阻垢等水质稳定效果。同时,以工程造价、运行成本方面对电化学法与传统化学药剂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和研究了电化学设备应用于钢铁冶金企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出厂水水质和应对原水突发性水质污染,越来越多的给水厂采用粉料投加技术,有针对性地投加粉末活性炭、石灰、沸石粉等.随着这些技术在国内的逐步推广使用,投加设备建设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局限日益突出,详细介绍了一种自动粉料投加系统的组成、控制方法和实际效果,并提出了该系统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 水资源现状分析1 1 供需矛盾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由于社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又有一定限度,突出的供需矛盾使水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由于全球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水量增长速度惊人,用水的浪费、水资源的污染及地下水严重超采,使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联合国预测,水将成为本世纪最有争议的城市问题。全世界将有10亿多人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17亿人缺乏起码的公共卫生用水。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将是全球水资源的主要表现之一。1 2 …  相似文献   

12.
虚拟水与水安全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虚拟水是水资源领域的新概念,近年来,在与水相关的国际会议上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初步探讨了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认为虚拟水作为非真实意义上的水,是通过商品交易或服务来实现的,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粮食贸易上,虚拟水与水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密切关系.虚拟水的提出,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思维方式,拓宽了水资源研究的领域,树立了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最终提供了一条解决干旱地区缺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浅析水资源水权与水利工程供水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文虎 《中国水利》2001,(2):33-34,32
水资源水权与水利工程供水权实质是水权的两个方面。水资源水权是国家的政治权力;水利工程供水权是所有者的财产权力。水资源水权的实质就是全面收取水费,水利工程供水水权就是水费变水价。两种水权承担的义务分别是治理弃水(洪水等)、防治退水(废污水等)。要确保防洪安全,水环境洁净,加强水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并就水务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非市政给水用作消防水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节水的角度 ,对天然水源、工业废水回用水、建筑中水用作消防水源时的水质要求 ,以及设计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规范中有关条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的水改革、水市场和水权交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澳大利亚从1994年推行水改革框架以来,各州都制定了相应的水改革措施,逐步推行水权交易、全成本回收定价、灌区管理企业化等多项制度的改革,为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各州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条文也进行了必要的修改,通过水改革,水的利用效率提高,推进了水资源向高价值转移以及投资主体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供水区内多种水源联合运用的局面,提出了优先利用引江水,合理配置地表水,充分回用中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强化全民节约用水的调配思路和措施建议,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水资源联合调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资产与现代水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浩  甘泓  武博庆 《中国水利》2002,(10):151-153
水资源是国家所有资源资产,在现代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其作为资源资产的属性目前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也还有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水资源资产的属性,特点,以及在现代水利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出了初步观点和相应的建议,以期在水利现代化发展中引起对水资源资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青 《中国水利》2002,(10):72-73
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管理是处在两个不同的决策层次,有不同的内涵,但基本单元和运行机制的动力是共同的,两种管理的思想境界都需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世界范围内的水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现代水资源管理强调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水资源管理由供给型转向需求型,由工程管理转向资源管理,同单项工程技术手段转向综合管理手段,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提高效率促进节水,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在水资源需求管理中,水权交易是重新分配稀缺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