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机技术》2007,(2):52-52
国家原子能机构23日在上海举行“三代核电技术报告会”提出,中国要积极推进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努力提高中国核电自主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核电技术发展历程的了解,国家原子能机构向媒体提供资料,详细介绍目前已知的一、二、三、四代核电概念。  相似文献   

2.
《能源》2014,(4):46-47
目前我国现役核电机组主要采用二代或二代加技术,但随着核电安全的提高,拥有更高安全系数的三代核电将逐渐成为主流。因此不同的核电公司围绕国内核电发展到底应该采取哪条技术路线展开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3.
张慧  ;郑本文 《能源》2014,(10):102-105
成立于2005年4月17日的三门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门核电”),采用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因是全球第三代核电首个商业项目,三门自始至终受到国内乃至世界核电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因各种原因,三门投产工期一推再推,也引发了持不同意见者的争议。  相似文献   

4.
李永江 《中国能源》2008,30(4):38-40
2007年l0月,国务院批准颁发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核电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主要发展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和三代核电技术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缺点,论述了二代改进型技术的现实性和三代技术的先进性,建议在当前阶段,周全考虑二代改进型技术和三代技术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好成熟性和先进性之间的关系,采取两步走的策略和步骤,既能解决核电容量不足的矛盾,又能跟踪和发展三代核电技术,从而确保核电又好又快又安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代齐 《中外能源》2009,14(1):112-112
中国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近日在成都表示.中国考虑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原定的到2020年时核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4000×10^4kW的目标,调高为7000×10^4kW或以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1月3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一届中美核级设备鉴定研讨会”上做出了上述表示。黄鹂在成都介绍说,中国现阶段一方面在对国际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积极引进吸收再创新,发展更先进和安全的核电堆;另一方面则积极应用成熟的第二代及“二代加”技术来大力发展核电。  相似文献   

6.
张慧 《能源》2014,(6):54-56
在全球在建核电都逐步过渡到三代技术的同时,第四代核能系统已经成为全球核能研究人员在未来多年内重点研究的课题。2014年4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上,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建")在其展台展示的主角是60万千瓦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核电站主题模型。作为当前中国核建重点推荐的堆型之一,高温气冷堆被称为"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特征"的先进堆型,在这个以"三代核电技术"为主流的展厅内,引来不少参展观众对它的关注。而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7.
核电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上海是我国核电产业的发源地,从建设秦山核电一期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电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实现了技术能级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作为专业职能部门发挥了推进协调的积极作用。未来随着三代核电建设批量化和自主化,上海将发挥产业链集聚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核电技术装备发展水平,为我国核电装备产业发展和“走出去”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三代核电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在役核电站中最先进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该技术,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在四代核电技术方面,我国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是世界上示范工程里最接近完成的,也是最接近商业化、安全性最高的四代核电技术8月31日,科技部介绍核电重大专项实施情况。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核电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秦志军表示,当前我国核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实现核电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介绍,核电专项自2008年启  相似文献   

9.
《热力透平》2011,(3):219
据2011年7月29日《国电商务网》报道,据核能行业协会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正进行的在建核电项目审查,有可能在8月份完成。"该人士介绍,待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已建和在建核电项目普查完毕后,相关主管部门将针对不同类型的核电项目,提出不同的整改方案,能够改建为三代核电技术的项目要尽快改建,短期不能改建的项目需要制定长期整改计划。相对于二代核电技术,第三代核电技术更安全,但是核电技术升级涉及众多利益。据了解,只有国核技引进的是第  相似文献   

10.
自《核设施结构、系统和部件的抗震设计准则》(ASCE/SEI 43-05)实施后,三代核电厂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已经与过去传统二代核电厂有了本质上的差别,美国自2005年后推出一系列配套的核电规范、标准来与三代核电厂的新抗震要求相适应。美国核管会针对新发行的《标准审查大纲》(SRP 3.7 Rev.3 2007年版及Rev.4 2014年版)来作全面配套修订,更是确认了三代核电厂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更高要求。结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40余年从事核电厂土建结构设计及抗震分析工作积累的实践操作经验,介绍了三代核电厂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的最新依据性规范标准、主要内容及分析手段,给出了可供实际核电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三代核电技术是目前在建机组安全性较高的技术,而仪控系统是核电站中重要系统之一。通过对AP1000和EPR仪控系统的平台总体结构、软硬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做了对比,比较了三代核电仪控系统平台的不同点,得出AP1000仪控系统平台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三代核电技术存在技术不成熟问题,或许会导致工期及造价攀升,这将成为中国核电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分析了芬兰、法国、俄罗斯、中国核电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和成功实践,结合中国核电现状,探讨了中国核电在技术成熟度、新常态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三重压力下如何实现合理的投资回报和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首台AP1000核电机组——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于5月29日成功完成冷试,全面进入系统联调阶段.这标志着我国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取得重要突破.AP1000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是我国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也是目前唯一一项通过美国核管理委员会最终设计批准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国核工程有限公司是首批AP1000核电项目工程管理的主体单位,承担浙江三门、山东海阳的四台核电机组的建设管理任务.冷试  相似文献   

14.
<正>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是由中国广核集团联合国内合作伙伴联合研发而成。2014年8月,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联合组织召开评审会,会议评审认为,"华龙一号"的安全性、成熟性和经济性均满足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设计技术、设备制造和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可以自主出口的核电机型。2015年4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标志着华龙一号从研发阶段转向示范工程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5.
张禄庆 《能源》2012,(5):52-54
日本“3.11”福岛核事故对刚刚开始复苏的世界核电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和公众更加关注核电的安全。中国政府立即组织对所有投运和在建核电机组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落实整改措施,同时宣布将继续坚持发展核电的能源战略。各核电集团因势利导,认真吸取福岛事故的教训,乘势而上实现更大跨越,力争尽快完成自主化三代核电机型,并在今后的核电新项目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全球关于核电安全性的关注,核电是否能继续发展为世界提供清洁能源,其安全性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解决能源发展困境和核电安全性的问题,拥有非能动安全性、高热效率等优势的第四代反应堆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时,具有安全、灵活、可靠、经济性好等特点的小型堆也应运而生。文章着重介绍第四代反应堆和小型堆的发展对核电领域带来的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30日,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和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签署了关于共同投资设立华龙国际核电技术公司的协议及公司章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参加仪式并讲话。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由中核、中广核各自技术融合而成,是我国30年来核电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8.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近日在北京举行国核示范电站有限公司出资协议签字仪式,双方将共同投资建设我国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三门、海阳两个三代核电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  相似文献   

19.
中国核电的发展迫切要求全面建立三代核电技术标准体系,以推动中国三代核电的批量化建设.针对AP1000核电厂建造和调试的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分析了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据统计,全球运行中核电站数量达437座,在建与拟建核电站数量预计将进一步提高,各国就核电发展出台相应政策,核电申请与建设进程平稳正常发展。相比于第二代核电技术,第三代技术的非能动系统设计大大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系数,降低了运行风险;模块化妁设计进一步缩短了建设工期,提高了核电站的建设效率与速度。福岛事故4年后,充分夯实基础的中国核电建设已正式重启,规划至2020年并网装机58GW,在建达30G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