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建筑体形与防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鸣放 《太阳能学报》2002,23(2):257-259
为了减少建筑物夏季所得的太阳辐射热同时又不影响冬季日照,需要对建筑体形进行优化设计。对于南北朝向的长方体形建筑,控制其外表面的太阳辐射量最小,可以得出建筑物的最佳长宽比和高宽比,按照这种方法,该文推荐了我国南方城市建筑防热的合理长宽比和高宽比。  相似文献   

2.
以小型太阳能采暖建筑本体太阳能利用性能指标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1042个城镇1988—2017年间太阳辐射照度及室外空气温度逐时数据,构建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小型太阳能采暖建筑的太阳能采暖率(SHF)与太阳能得热负荷比(SLR)关系式。同时,获得全国典型城市计算月透过玻璃的总得热量,为太阳能得热负荷比(SLR)的简化计算提供条件。该研究简化了设计方案初期判断建筑可利用太阳能采暖水平的方法,为建筑一体化设计和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增强型自然通风冷却塔(SENDDCT)作为一种新型空气冷却系统,可利用太阳能提高自然通风冷却塔的效率。利用FLUENT软件建立太阳能增强型冷却塔的三维模型,研究太阳辐射强度和环境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同时设计并搭建太阳能增强型冷却塔的实验系统,在实际天气条件下研究太阳辐射强度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强度一定时,通过换热器的空气流速以及换热率都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为500 W时,环境温度由10℃升到40℃,换热率由1.106 kW下降到0.281 kW。实验结果表明有辐射时冷却塔入口处的平均空气温度要比无辐射时的高5℃;实验期间无辐射时的平均换热率为0.682 kW,有辐射时的平均换热率为0.794 kW,即利用太阳能将平均换热率提高了0.112 kW。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主动式采暖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栋位于北京昌平地区的主动式太阳房的全冬季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太阳能保证率及其若干重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其辅助热源的合理设计和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Trombe墙与太阳能炕相结合的新型太阳能采暖系统,建立了新型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理论模型。采用大连1月份的气象数据对该系统的室内温度、炕表面温度等进行数值模拟,讨论运行方式、有无辅助热源等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并与单独采用太阳能炕或Trombe墙的采暖系统进行对比。计算结果显示,在Trombe墙和新型太阳能炕耦合运行模式,室内温度和炕面温度高于炕单独运行模式或Trombe墙单独运行模式;有辅助加热工况下室内热环境的稳定性优于没有辅助热源工况。  相似文献   

6.
在原有平板集热器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集中供热热管系统,并对策略热管的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正常工况下该热管的集总参数模型,给出了热管的倾角范围。文中给出了该集热系统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结果对比。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理论模型以Duffie 和Beckman理论(1980)为基础,修改后用于能量传输。该文还给出了该集热器和传统的太阳能集热器的对比试验结果。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瞬时效率在早上低于传统的太阳能集热器的,而当热管达到工作温度时,前者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氯化镁溶液太阳池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大学圆形斜壁氯化镁溶液太阳池的动态运行过程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测试,并对不同系统的提热量和换热速率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8.
太阳能冷管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能冷管以沸石分子筛—水为工质对,在一根玻璃管内完成吸附式制冷循环,一根冷管即为一个制冷单元,成功地解决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难以转化为成果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几年来对太阳能冷管首创性提出,以及其结构性能的研制和改进情况。采用真空集热方式和选择性涂层加强冷管对太阳能的吸收,采用整体固化复合吸附剂提高吸附床的吸附和脱附性能。本文还介绍了已制作的三代太阳能冷管型制冷系统的试验样机,在单一提供制冷的基础上,提出了既可以制冷又可以供热水的多功能太阳能冷管。目前,实验结果表明,最新的多功能太阳能冷管COP可达0.268,太阳能制冷与供热的总效率可达87.7%。  相似文献   

9.
A simple model for the photovoltaic processes in a diffused base silicon solar cell is presented. The practical profiles of impurity concentra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by piecewise exponential approximations. The realistic variation of mobility and built-in field are considered. Such parameters of solar conversion as short circuit current, open circuit voltage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are compu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parameters are are sensitive functions of the impurity distribution in the graded base and the recombination velocity at the surface of the diffused layer. The model holds promise of its application for parametric study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olar cell configuration.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
太阳烟囱发电系统及其固有的热力学不完善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葛新石  叶宏 《太阳能学报》2004,25(2):263-268
简述了太阳烟囱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根据浮力产生的压强差的不同计算方法将得到不同的性能评价。基于这种发电系统的创始人Schliach给出的一个30MW的算例,计算了太阳集热棚和烟囱组合的第一定律效率及集热棚和烟囱各自的第二定律效率。说明太阳烟囱发电技术实质上是太阳热发电,受热力学定律的制约。虽然太阳集热棚的效率相当高,但其第二定律效极低,比第一定律效率低一个量级。由于作为热发电系统热源的热空气的温度很低,这就导致了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系统的发电效率也较难大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