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对4-差向土霉素含量在土霉素发酵、提炼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查明了4-差向土霉素在整个产生过程不同工序的产生情况。明确4-差土霉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不同中间体中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过滤预处理过程为4-差土霉素增幅最明显的工序,是整个生产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工序。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对4-差向土霉素含量在土霉素发酵、提炼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查明了4-差向土霉素在整个产生过程不同工序的产生情况。明确4-差土霉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不同中间体中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过滤预处理过程为4-差土霉素增幅最明显的工序,是整个生产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工序。  相似文献   

3.
利用纤维床生物反应器(FBB)发酵生产链霉素,对发酵培养基氮源进行了优化,并与传统搅拌发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可溶性有机氮源大豆蛋白胨作为发酵培养基氮源,并添加一定量蔗糖,可以完全替代黄豆粉,在1 LFBB中发酵96 h时链霉素效价达到5 567 U·mL~(-1)。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所有菌体都被固定在纤维床反应器上,而发酵液保持澄清,这不仅有利于从无菌体的发酵液中进行产物的提取和纯化,也可以重复利用菌体生产次级代谢产物,从而缩短发酵周期,进一步提高链霉素在发酵过程中的体积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玉米浆为有机氮源的L-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细菌厌氧发酵生产L-乳酸,以降低L-乳酸生产成本为主要目的,实验以玉米浆为有机氮源,以硫酸铵为主要无机氮源,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并就以玉米浆替代酵母粉、豆粕水解液、生物素为有机氮源的L-乳酸发酵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实验证明了玉米浆做为有机氮源用于L-乳酸发酵的可行性。在保证生产能力的同时,使用玉米浆为有机氮源对进一步降低L-乳酸生产成本,减少玉米浆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氮源浓度对黄原胶流加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学明  马红武 《化工学报》1997,48(2):247-251
<正>引言 黄原胶作为最重要的微生物多糖在食品、采油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黄原胶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取决于黄原胶发酵的最终浓度,该浓度与生物反应器中诸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氮源的种类及浓度对发酵过程均有重要影响,主要是影响细胞生长并通过细胞量的变化影响黄原胶合成。氮源可分为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早期研究表明有机氮源要优于无机氮源,常用DDS(Distiller’s Dried Solubles)、CSL(Corn Steep Lique)、蛋白胨等。对浓度影响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有机氮源,但有机氮源组成复杂,常含某些未知因子影响细胞生长。此外,有机氮源还不利于黄原胶的分离回收,因此以组成确定的无机氮源考察氮源浓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更好。  相似文献   

6.
在摇瓶中进行了兽疫链球菌诱变株NW-162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工艺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并考察了发酵过程中发酵温度、培养时间、pH值、装料系数等条件对该菌株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影响。实验表明:碳源及氮源对发酵过程影响最显著,优化所得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40 g/L,复合氮源20 g/L,MgSO42g/L,钠盐3 g/L;在36℃、pH值7.0、装料系数为0.4的工艺条件下,发酵至27—30 h时达到最优发酵效果,收率可达0.464 g/L,比优化前提高2倍。  相似文献   

7.
王昂  刘颖利 《河北化工》2013,(8):85-86,91
在林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过程中,适量补入碳源及氮源,能够稳定整个发酵过程的供给与生产菌,使林可霉素合成酶大量增殖。在30 L发酵罐上对林可霉素发酵补料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在发酵2~3 d时补料,在玉米浆1%、高温豆粉2%、麸质粉2%、硫酸铵0.2%时,使得发酵周期延长至300 h左右,平均效价增长37.6%。该工艺提高了发酵水平,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从生产过程控制着手,考证了土霉素预处理过程中酸化pH值控制水平、过程温度控制水平和预处理时间长短对差向化反应产生影响程度,确定了温度、静置时间是影响4-差向土霉素含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设计进行了预冷水、发酵预先降温、冷冻酸化等试验研究,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控制氮源浓度提高1,3-丙二醇的发酵水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1,3-PD)发酵过程的研究发现,氮源浓度对菌体生长、产物和副产物的代谢有着重要影响.氮源浓度较低时,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都会因氮源不足受到影响;氮源浓度较高时会导致菌体过度生长和副产物的大量生成,降低1,3-PD的最终浓度和甘油到1,3-丙二醇的转化率.控制合适的氮源浓度可以提高1,3-PD的发酵水平,1,3-PD的最终浓度达到61.20 g·L-1、甘油到1,3-丙二醇的转化率达到0.72 (mol·mol-1),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和20%.  相似文献   

10.
应用代谢通量法分析花生四烯酸的合成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代谢通量分布分析已经成为研究发酵过程特性的有效方法.今建立了花生四烯酸(AA)在高山被孢霉ME-1(Mortierella alpina ME-1)体内合成的代谢通量模型,求解不同氮源浓度下发酵各时期的碳流分布.充足氮源发酵时,指数生长期、减速期、稳定期流向AA的碳流分别占总碳流的3.28%,8.80%,6.97%.而通过限制性氮源发酵并在96 h补加0.05%的NaNO3成功地引导了发酵碳流迁移,将各时期流向AA的碳流提高至3.95%,19.21%,39.29%,并最终实现AA产量从1.3 g·L-1提高到3.5 g·L-1.这些结果表明限制性氮源发酵并在稳定期补加低浓度的氮源能显著提高AA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