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隔夹层是油藏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隔夹层研究多侧重于单井的岩心、测井识别和井间的随机模拟,很少采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井间的隔夹层分布。立足于渤海L油田实际条件,从隔夹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分析入手,开展隔夹层弹性参数识别研究,优化地震道集资料,采用叠前直接反演研究成果开展井间隔夹层分布规律预测,完成了该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三套隔夹层(组)的平面分布预测,为渤海L油田地质模型建立、开发井网优化给出了可靠的研究成果。基于隔夹层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方法,能够实现隔夹层井间分布规律研究,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类似油藏的隔夹层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7.
储层中的隔夹层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识别入手,将塔中4油田砂砾岩段储层中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钙质和物性三大类,并研究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的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与对比,建立了该地区的隔夹层识别标准。在对单井纵向隔夹层的识别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为隔夹层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为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方案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底水稠油油藏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从而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以LD油田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从目的层沉积类型出发,明确了隔夹层分为三类,分别是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通过统计分析泥质隔夹层最为发育。其次,利用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2个参数以及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明确了隔夹层发育特征,利用更新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指导了油田提液措施的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和油层水淹的影响,通过分析物性参数与米采油指数关系得出隔夹层物性上限,并选择自然伽马、电阻率、厚度为主要敏感参数,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得到隔夹层判别指数及综合判别图版。在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化镇组下段Ⅰ油组应用证实,该判别图版符合率达96%;在剩余油滞留带底部和油层水淹层顶部进行调整挖潜,生产效果明显。在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发育区,隔夹层延缓采油井含水上升速度;隔夹层不发育区域,易形成水串区,导致相邻隔夹层发育区形成剩余油滞留区。这种认识对油田开发中后期产能挖潜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地层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根据陈堡油田Kzt13油藏隔夹层的分类、电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隔夹层的岩性、厚度、平面分布的连续性,将其分为稳定夹层、较稳定夹层和不稳定夹层三种类型.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多个独立的流动单元,而不稳定隔夹层越多,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大.应用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导实施了水平井开发以及部分油井的调补层.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渤海Q油田底水稠油油藏隔夹层发育区域水平井提液效果差、注入水驱油效果不明显,针对该问题开展了精细注采技术研究。采用油藏工程方法,推导了隔夹层参数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控制系数的表达式,结合油水两相渗流产能公式研究了隔夹层对产液量的控制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和正交试验分析了注入水驱油效果差的原因,研究了隔夹层对注入水驱油的影响;针对笼统注水隔夹层上、下部吸水极度不均的情况,提出了依托隔夹层的层内分段注水新技术,并确定出了分段注水时各注水段的最优注采比。隔夹层发育底水稠油油藏精油注采技术在渤海Q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与实践表明,相同含水率条件下,产液量越大所需生产压差越大;对于隔夹层发育的底水油藏,"层内分段注水+大泵提液"高效开发模式具有很好的增油效果,可为海上稠油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指导D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综合应用露头、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应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开展隔夹层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分为砂层组间隔层、小层间隔夹层、单砂体间隔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4个层次;按成因可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和钙质夹层;根据隔夹层剖面、平面分布特征及规模大小,将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稳定型、次稳定型和不稳定型3种类型。在分析3种类型隔夹层成因的基础上,以泥质含量指数作为约束,采用随机建模方法预测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建立研究区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田中后期开发和综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堡油田K2t1^3油藏隔夹层分布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地层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根据陈堡油田K2t1^3油藏隔夹层的分类、电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隔夹层的岩性、厚度、平面分布的连续性。将其分为稳定夹层、较稳定夹层和不稳定夹层三种类型。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多个独立的流动单元,而不稳定隔夹层越多,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大。应用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导实施了水平井开发以及部分油井的调补层。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L油田油藏类型为厚层海相砂岩油藏,由于井少且未开发,取心有限,难以准确描述厚砂体内部隔夹层的分布规律,而储层内部不稳定分布的夹层又是影响开发方案制定的最关键地质因素之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物性分析,在区域地质认识的基础上,类比珠江口盆地已开发的厚层砂岩油藏隔夹层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隔夹层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定量地表征研究区隔夹层的空间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顶钙、层内钙、层内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4类。研究成果对L油田开发方案中井型及井网部署的确定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有效规避地质油藏风险。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区(安塞油田底水油藏)历年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油藏底水发育情况、隔夹层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底水和隔夹层分布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界面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水发育特征为"西强东弱",而隔夹层呈"东强西弱"分布特征;在底水发育区,隔层位于油水界面之下,对油水界面的抬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主力油层层内夹层对底水锥进有抑制作用,作用时效与其位置、半径和开采速度有关。长期开发使得油水界面上升,但受夹层抑制作用和开采强度影响单井上升速度不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6.
文昌A油田隔夹层分布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A油田ZJ2-1U油组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控水稳油是当前面临的生产难题。针对该油田井网不规则、井点资料少但三维地震数据品质高的特点,充分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以及伽马、声波、中子等测井资料,首先从密闭取心井识别隔夹层,然后从取心井标定非取心井,应用神经网络算法对非取心井隔夹层进行识别;继而采用沉积相控及伽马反演数据体约束下井震结合方式,运用序贯指示方法预测隔夹层在井间及三维空间的分布;最后,动静态结合,从隔夹层角度揭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为剩余油挖潜及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涠洲XX油田开发层位为J2Ⅱ油组,岩心及测井资料显示J2Ⅱ油组隔夹层局部发育,由于资料较少,展布范围不确定,无法进一步研究隔夹层对含水上升速度的影响。利用岩心和测井资料对该油藏隔夹层进行研究,把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和钙质隔夹层,确定了隔夹层的识别方法及计算模型;建立了隔夹层渗透性精细划分标准,将隔夹层划分为中—高渗透性、低渗透性、特低渗性三类;通过精细刻画J2Ⅱ油组隔夹层在平面上的展布,为重新建立该油藏的精细地质模型提供了关键资料,也为后期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含水上升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昌C油田ZJ2I油组储层钙质、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对储层钙质、泥质夹层纵向、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用Petrel确定性建模技术建立隔夹层三维模型,以测井解释小层为单元,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渗流系数、储存系数、有效厚度、饱和度、流动带指标等参数做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研究认为,中、底钙质隔夹层和上部泥岩夹层对开发井含水上升有控制作用,结合流动单元划分,能较好解释开发井含水上升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石炭系东河砂岩段为主要目的层的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显现出油藏流体性质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等现象。研究中注意到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中存在的隔夹层与相邻正常储层差异明显,遂通过岩心观察及钻井试油资料分析,明确了隔夹层形态、岩石学成分及成岩作用等特征,进而分析了隔夹层对储层中流体流动及物质交换所起的作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中钙质隔夹层与其相邻储层岩石骨架颗粒组成基本一致,但正常储层成岩作用复杂,而隔夹层中基本上只发育方解石、白云石及硬石膏等胶结物的胶结作用,往往导致钙质隔夹层物性极差,并造成隔夹层上下的原油及地层水性质的明显差异。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砂岩输导层内流体分布不均、流动性复杂的原因是隔夹层对流体流动的非均匀阻隔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为巨厚砂岩储层,层内发育的隔夹层对注气开采有重要影响,其对注气的封隔能力决定了注气提高采收率是采用分层动用还是整体动用的开发策略。通过隔夹层岩心物性测试和气体突破压力测试实验,再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注气时隔夹层的封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隔夹层渗透率以小于0.01 mD为主,其渗流能力低;干岩心突破压力较低,但一旦被水或油饱和,突破压力大幅度增大,其封隔能力也大幅度增强,岩心的封隔能力则主要受渗透率和隔夹层内流体饱和度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对渗透率为0.008 mD、厚度为0.2 m的隔夹层,当隔夹层连续时,注气过程中通过隔夹层窜流到临近小层的气窜量不到总注气量的5%,这说明连续隔夹层对注气具有很强的封隔能力;当隔夹层不连续时,隔夹层的展布范围则对其封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