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研究特定腐败微生物对豆瓣品质变化的影响,明确其微生物效应,为生产中更好的控制微生物繁殖和延长产品货架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引起豆瓣变质的两种特定腐败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膜醭毕赤酵母菌,以单一和混合方式接种到豆瓣酱中,经培养后对感官、细菌总数、pH、氨基酸态氮含量等四项指标进行考察.结果:通过感官评价可知混合组在第9天完全腐败,枯草芽孢杆菌组为15天,膜醭毕赤氏酵母菌组为12天;各实验组中特定腐败菌的微生物效应为:混合组的细菌总数增加10.08倍、pH值上升1.95,高于枯草芽孢杆菌组(5.55,1.195)和膜醭毕赤氏酵母菌组(3.24,1.585);枯草芽孢杆菌组氨基氮含量降低了57.0%,高于膜醭毕赤氏酵母组(54.7%)和混合组(50%).结论:枯草芽孢杆菌和膜醭毕赤氏酵母菌是导致郫县豆瓣腐败的主要腐败菌,彼此具有微生物协同效应,其中产品中氨基氮含量降低主要由枯草芽孢杆菌引起.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引起"萧山萝卜干"变质的主要腐败菌究竟是从生产工艺的哪个环节带入的问题,通过对加工工艺中关键环节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分离鉴定,并与最终腐败成品中分离得到的腐败菌进行比较,明确成品中的腐败菌主要来源于萝卜原料中,并且通过分离与鉴定,3种腐败菌分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腐败微生物对盒装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腐败特性,以感官评分和菌落总数为指标,研究贮藏温度(4、25、37℃)对盒装老豆腐和内酯豆腐保存期的影响,并对盒装豆腐中腐败菌进行分离鉴定,观测其腐败性状和生长特性。结果显示:4℃贮藏时盒装老豆腐和内酯豆腐的保存期均超过30 d,25℃贮藏时盒装老豆腐和内酯豆腐的保存期约为36和48 h,37℃贮藏时二者的保存期分别为12和30 h左右。从新鲜和腐败变质的盒装老豆腐和内酯豆腐中共分离鉴定出52株腐败菌,其中芽孢杆菌属细菌43株,其他属细菌9株,表明芽孢杆菌是导致盒装豆腐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贮藏温度对腐败菌的多样性有影响,4和25℃贮藏时腐败菌种类较丰富。回接芽孢杆菌后在25℃贮藏时对盒装豆腐的品质影响较大,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会导致盒装老豆腐发生褐变,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会引起盒装老豆腐胀袋,回接枯草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盒装内酯豆腐的腐败性状与空白样品基本一致,豆腐的最终腐败性状是各种细菌综合作用所致。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豆腐来源芽孢杆菌和其他细菌的种类,对于指导豆制品企业在生产和贮运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盒装豆腐中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
对影响鲜肉粽货架期的主要微生物进行菌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于25℃的储藏条件下,影响鲜肉粽货架期的优势腐败菌是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鲜肉粽在货架存放0~2d,微生物未检出;存放3d时,细菌总数呈上升趋势,主要优势菌是葡萄球菌;存放5d时,芽孢杆菌占优势地位,霉菌增长缓慢;在37℃存放条件下,优势腐败菌为霉菌。通过对优势腐败微生物的分离,综合菌落形态观察结果,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经鉴定优势腐败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结合霉菌菌落观察结果和培养特性,初步确定霉菌为曲霉和青霉。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S08)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罗非鱼,研究其对冰鲜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尤其是对鱼体腐败菌的粘附、定植和滋生的影响,并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延缓冰鲜罗非鱼腐败的作用。通过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水体中添加腐败菌(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方式分组喂养罗非鱼后,对罗非鱼进行冰鲜贮藏,通过高通量测序确定枯草芽孢杆菌和腐败菌对冰鲜过程中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并以TVB-N和K值为腐败指标,研究冰鲜鱼腐败的程度。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罗非鱼的肠道菌群的变化具有阻遏作用,使菌群多样性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希瓦氏菌在肠道内定植程度大于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可定植在鱼肠道内,并抑制希瓦氏菌在鱼肠道内定植,最终显著遏制希瓦氏菌在肠道中的优势富集。以TVB-N和K值为指标判断鱼的鲜度,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显著延缓冰鲜鱼的腐败程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PCR技术快速检测即食海蜇中的优势腐败菌,检测结果显示:PCR检测与传统方法鉴定出的结果一致,即食海蜇的特定腐败菌为芽孢杆菌、假单胞菌以及腐败希瓦氏菌。  相似文献   

7.
《粮食与油脂》2016,(5):76-78
采用形态学鉴定和理化实验鉴定的方法,分离和鉴定出引起生湿面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结果显示:引起生湿面腐败变质的主要细菌种属有芽孢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经分离鉴定的优势菌群有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生湿面腐败的霉菌有白曲霉和圆弧青霉,另外还有少量的酵母菌。在生湿面贮藏的前期主要腐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后期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8.
通过传统平板培养和16Sr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胀袋鲍汁中腐败菌进行初步分析,为食品的保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胀袋鲍汁中的主要腐败菌为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它们可能是造成鲍汁腐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原料小龙虾和卤制加工后的即食小龙虾为对象研究其优势腐败菌种类,为后续研发适宜的杀菌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平板分离法,从原料小龙虾与开始腐败的即食小龙虾中分别分离出优势腐败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镜检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初步分类。采用16S rDNA 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以及测序的方法,进行了菌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原料小龙虾优势腐败菌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溶酪巨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indicum)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p.);即食小龙虾优势腐败菌仅检测到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为代表的芽孢杆菌,而其他类型的细菌在卤制加工过程中已被灭活。小龙虾加工前后优势腐败菌鉴定结果对比分析可知,高温卤制工艺难以除灭原料小龙虾中的芽孢杆菌,芽孢杆菌仍存活导致即食小龙虾腐败。  相似文献   

10.
以腐败的豆腐干为材料,应用纯培养手段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豆腐干的腐败菌进行了分离及其系统发育鉴定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获得的腐败菌DFG01为假单胞菌属,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同源性为99.7%;另外,腐败菌DFG02为芽孢杆菌属,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高达99.5%。因此,传统豆腐干中腐败菌主要为恶臭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在豆腐干生产制作过程中要加强这两种菌的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1.
超高压低酸性罐头中腐败菌的致死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超高压对低酸性莴笋罐头中腐败菌的致死特性。采用超高压处理制备低酸性莴笋罐头,从腐败的罐头中自行筛选出6株耐压腐败菌,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结合低酸性罐头中常采用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致黑梭状芽孢杆菌两种指示菌,在300-500MPa的条件下比较了以上4种菌的耐压性,结果显示地衣芽孢杆菌更耐压,可作为低酸性食品超高压处理的对象菌,为超高压技术生产低酸性食品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的繁殖是导致袋装腌制蔬菜腐败变质的根本原因,防腐剂是常用的保持食品新鲜风味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在食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能有效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从而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和货架期。以腌制大头菜中筛选得到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tubtilitu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产硫芽孢杆菌(Bacillus Boroniphilus)、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近邹褶念珠菌(Candida Pararugos)、酵母类念珠菌(Candida Zemplinin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亚硫酸钠、EDTA对以上腐败菌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防腐剂复配对大头菜中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对大头菜中腐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复合防腐剂最佳配方为苯甲酸钠0.4g/L,脱氢乙酸钠0.2g/L。在该复配条件下对于实验中抗性较强的菌株B.Sp、L.Sphaericus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都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的繁殖是导致袋装腌制蔬菜腐败变质的根本原因,为了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和货架期,对防腐剂进行筛选和优化,研究了防腐剂对腌制大头菜中腐败微生物的抑制效果。以腌制大头菜中筛选得到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tubtilitu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产硫芽孢杆菌(Bacillus boroniphilus)、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近邹褶念珠菌(Candida pararugos)、酵母类念珠菌(Candida zemplinin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亚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以上腐败菌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防腐剂复配对大头菜中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EDTA对腌制大头菜中腐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响应面优化得到复合防腐剂最佳配方为苯甲酸钠0.5 g/L,脱氢乙酸钠0.2 g/L,EDTA0.2 g/L。在该复配条件下对于实验中抗性较强的菌株Bacillus sp.、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都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4.
花生芽中白藜芦醇粗提物对香肠中4种腐败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花生芽中白藜芦醇粗提物对香肠腐败菌的抑制作用,旨在减少香肠中化学防腐剂的使用。方法:从腐败香肠中筛选出腐败菌,用花生芽Res粗提物作用于这些腐败菌,研究其抑菌效果。结果:从腐败香肠中共分离出4种菌,经分离鉴定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空气芽孢杆菌和漠海威芽孢杆菌。花生芽粗提物对4种腐败菌都有抑菌效果,其中对地衣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当花生芽粗提物的质量浓度为400mg/mL时,对地衣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7.6 mm。花生芽粗提物对4种腐败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200,400,400和200 mg/mL,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均为400 mg/mL。结论:花生芽粗提物可以作为一种抗菌剂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添加到到香肠中。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生物菌落计数方法监测扒鸡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状况。直接提取样品中微生物总DNA并进行PCR-DGGE分析,考察扒鸡加工中主要腐败菌群变化规律,以解析变质扒鸡产品中腐败菌的构成。结果表明,扒鸡加工过程中原料和腌制后鸡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高,长期监测表明菌落总数保持在105cfu/g左右。随着加工的进行,微生物多样性降低。选取10个优势条带回收、扩增和测序,鉴定出变质扒鸡产品中的腐败菌主要为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支芽孢杆菌、梭菌等。变质产品中的腐败菌来源于原料鸡、工人手掌的污染,特别是香辛料成分。加工方式的差异影响产品中的菌群结构,须采用减菌手段和杀菌技术才能保证扒鸡产品的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瓶装豆酱调味酱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证明引起调味酱液化的腐败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花园芽孢杆菌、乳清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对香辣仔鹅产品中的腐败细菌进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筛选鹅肉中的腐败微生物,富集培养并测定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值,确定特定腐败菌;参考《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进行初步的生理生化鉴定,通过基因组DNA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及凝胶电泳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菌株准确鉴定到种。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于香辣仔鹅产品中的特定腐败菌是腐生葡萄球菌、巴氏葡萄球菌、鸡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该研究为抑制香辣仔鹅中特定腐败菌生长、提高产品品质、延长货架期等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即食湿面条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即食湿面条中的腐败微生物,通过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等手段对导致即食湿面条腐败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初步证明引起即食湿面条腐败的优势微生物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9.
该实验对变质面筋中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分离出的18株微生物全部为细菌,并对其进行面筋腐败验证试验,所有菌株均能在24 h内引起面筋变质。对面筋中腐败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引起面筋变质的腐败微生物主要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以及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  相似文献   

20.
胀袋烤鸡中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胀袋烤鸡中的腐败菌相研究,分离出5株腐败菌,分别编号为A、B、C、D、E。利用生理生化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综合生理生化检验结果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确定5个菌株分别为:A是生孢梭状杆菌(Clostridium sporgenes),B、E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D是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这将为烤鸡中腐败菌溯源分析及加工与保鲜过程中工艺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