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静  宋丹  陈克 《天津化工》2023,(5):147-150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我院药品制造专业集群构建了“一六三”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企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紧密对接,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社会、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为国内相关院校的三教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材、教法之"三教"改革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根本要求,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岗位对接为导向优化实践教材,"以赛促教"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来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为后续其他专业及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曹赟  张军科 《云南化工》2022,(8):155-157
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精准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例,通过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享型能源化工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以及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具体创新举措,推进产教融合,精准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并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相似文献   

4.
霍丽  赵春梅  白俊敬 《广州化工》2022,50(3):173-17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是新时期教育的重点,又是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着力点。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举措,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途径,是实现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方法。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探索通过产教融合,合作育人教育路径解决人才培养中问题和困惑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基于学科竞赛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介绍了竞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创 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和优势,指出校企合作是推进产 教融合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举措。以赛促学和产教融合是应对时代变革、满足经 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 人才。  相似文献   

6.
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是当前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依托本地电子商务企业、项目团队、省级大师工作室建构的“产教共同体”,对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网店运营进行教学路径实施,并通过教师、企业导师、小组、市场等多元化评价检验该教学路径的实践效果,以期能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三教”改革高质量实施和改革目标的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动对接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提出“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实践证明,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为契机,深化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充分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项目导向、任务分解”机制来探索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博  李悦  朱晓丽  王晓柳 《广东化工》2022,(14):210-211+214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凝练专业课程特色,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的内涵与重要性,并根据锂电应用型人才需求及行业特点,总结了本校从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项目驱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等六个方面进行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锂离子电池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教融合教育历经多年的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难题。本文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基础设备、教育理念、师资情况等情况分析了目前深化产教融合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加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优化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1.
《验光技术》是眼视光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高度集中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过程多元评价体系评估劳动育人的成效,达成“知识递增、能力递进、素质递深”的三维育人目标,采用“思政融合、产教融合、教赛融合”的三融合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与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突出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吉 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平台革新为切入点,提出 “产学研赛”四维一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增设多学科交叉课程、搭建一流科教融合平台、 构建逐层递进的竞赛体系,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该模式的实施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 的一流化学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地方院校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马梦娟  刘帅霞  邓天天 《广州化工》2020,48(16):189-191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不足出发,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具体实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行业学院的联合培养、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等多方面落实了产教融合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小娟  叶云 《安徽化工》2022,(4):217-220
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不断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复合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基于“双高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当前环境类专业以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1+X”证书制度下“校企行赛”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赛证融通、以赛促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或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构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为地方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鄂尔多斯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全国示范区。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就当地企业对煤炭深加工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当地煤化工产业主导主流技术的分析,形成了课程体系,创新实践了“四级技能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校企深度合作、深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冠名班”的培养,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助力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工作站建设与运行机制展开研究。对企业教师工作站进行顶层设计,细化教师企业工作站运行任务分配,依托云平台进行运行与管理,与企业共同合作确立工作站总体运行机制,实现新产品研发、技术应用等多方位合作模式,搭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桥梁,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率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教学质量对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芳  刘龙江  项朋志 《广州化工》2020,48(13):150-152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为例,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工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双导师"引导等方式,建立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积累了实践操作经验。这种新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新的突破,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并深化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需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OBE理念,调整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产教融合教师团队,构建以服务地方企业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教学课程群,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辟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途径和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我国产教融合在合作模式、资源分配、育人平台、协调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不足,介绍了课题 组与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面向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以培养模式和机制探索为重点,在人 才培养、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多维度深入合作,积极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在校企之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促进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就业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湘南学院药学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出发,阐述了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并进行经验总结,就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