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钽掺杂材料Li4Ti4.95Mo0.05O12. 通过XRD和SEM来表征Li4Ti4.95Mo0.05O12的结构和形貌. 结果表明: 钼掺杂并没有改变本体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而且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Li4Ti4.95Mo0.05O12在10C和30C倍率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17.03和94.24mAh/g.Mo掺杂取代了Li4Ti5O12中的Ti位置, 产生了Ti4+/Ti3+混合价态, 从而提高了钛酸锂的电导率. 所以Li4Ti4.95Mo0.05O12是一种高倍率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LiOH溶液和不同粒径的自制球形TiO2为反应物, 通过水热法快速地合成了尖晶石型结构的球形Li4Ti5O12, 并考察了材料合成的水热反应机理和电化学性能。TiO2在100℃、5 mol/L LiOH溶液中经水热反应20 h得到前驱体, 再经800℃热处理2 h便可得到粒径大小不同(0.5~1.5 µm)且分布均匀的球形尖晶石Li4Ti5O12材料。LiOH在水热反应条件下扩散到球形TiO2内部, 得到在分子水平混合均匀的Li-Ti-O中间体, 利于高温下生成纯相的尖晶石Li4Ti5O12。所得粒径大小不同的Li4Ti5O12材料均表现出稳定的电化学循环充放电性能, 其中, 粒径为0.5 µm 的Li4Ti5O1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 室温下, 以0.2 C的倍率进行充放电, 其可逆容量达到158 mAh/g, 70周后容量保持率高于99%; 同时还表现出优异的高温循环稳定性, 55℃下以0.2 C的倍率进行充放电, 50次循环后其可逆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125 mAh/g。  相似文献   

3.
以Ti(OC4H9)4、CH3COOLi·2H2O和GeO2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尖晶石型Li4Ti5-xGexO12(x=0、0.05、0.1、0.15)电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以及交流阻抗对材料进行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 适量Ge4+掺杂不会改变Li4Ti5O12的尖晶石结构, 但对其颗粒尺寸和形貌均产生影响。由于掺Ge4+后样品的颗粒尺寸减小, 使得Ge4+掺杂Li4Ti5O12倍率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Li4Ti4.9Ge0.1O12显示出较好的倍率性和循环稳定性, 0.2C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72.43 mAh/g, 5C下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为140.62 mAh/g, 容量保持率为97.3%。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索了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多孔钛酸锂结构对传统氧化钛纳米晶光阳极的增强效果。以钛酸四丁酯、氢氧化锂为源, 采用溶胶-凝胶结合溶剂热反应和高温烧结方法, 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尖晶石型Li4Ti5O12纳米粉体; 在表征其结晶性、微观形貌及孔结构的基础上, 将其与TiO2纳米晶浆料复合, 制备复合光阳极, 并详细考察了钛酸锂掺量、结晶性和孔结构等对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随热处理温度升高, Li4Ti5O12结晶性增强, 晶粒尺寸明显增大, 比表面积下降。掺入Li4Ti5O12粉体可以有效提高光阳极膜的染料负载量, 降低TiO2/染料分子/电解液界面的电子传输阻抗, 从而明显提高复合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Jsc=13.91 mA/cm2)和开路电压(Voc =0.8 V)。Li4Ti5O12含量为1wt%的复合光阳极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最好, 达到7.011%, 比纯TiO2电池(效率: 5.384%)提高30%。  相似文献   

5.
吴冰  刘磊  王献志  肖潇  杨豹  赵锦涛  古成前  马雷 《材料工程》2022,50(10):102-110
以Li2CO3与锐钛矿型TiO2为原料,六水合硝酸钇(Y(NO33·6H2O)为钇源,采用球磨辅助固相法合成了Li4Ti5-xYxO12x=0,0.05,0.10,0.15,0.20)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别对材料的物相与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电荷输运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Y3+掺杂没有影响尖晶石型Li4Ti5O12(LTO)材料的尖晶石结构,x=0.15时,Li4Ti4.85Y0.15O12样品的离子与电子电导率分别为2.68×10-7 S·cm-1和1.49×10-9 S·cm-1,比本征材料提升了1个数量级,表现出良好的电荷输运特性。电化学测试表明,Li4Ti4.85Y0.15O12样品在0.1 C倍率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71 mAh·g-1,且在10 C与20 C高倍率下仍然拥有102 mAh·g-1和79 mAh·g-1的较高比容量,循环200周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2.6%和89.1%,表现出良好的倍率特性。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补锂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以LiNO3-LiOH混合锂盐为反应介质和锂源、纳米Fe2O3为铁源,通过熔盐法成功制备出正极补锂材料Li5FeO4,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Li5FeO4的合成工艺条件,讨论合成条件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Li5FeO4添加到LiFePO4正极极片表面,并与石墨负极组装成全电池,研究其对全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及降低锂离子电池初始容量损失的机制。结果表明,使用熔盐法可制备出纯度高、粒径小且电化学性能好的Li5FeO4正极补锂材料,在0.05 C倍率下具有672.8 mAh·g-1的脱锂比容量;当添加2.8%(质量分数)的Li5FeO4(基于活性物质质量的占比),LiFePO4/石墨全电池...  相似文献   

7.
探索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电极材料一直是电化学储能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铁氧化物(FeOx:Fe3O4、α-Fe2O3、γ-Fe2O3)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FeOx的电子和离子传导性较差,限制了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将其与碳基材料(石墨烯、石墨/无定型碳、多孔炭、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等)进行复合能够显著改善电化学性能。本文详细介绍了FeOx/碳基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导致FeOx负极材料首次库伦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差等问题的原因,以及各复合改性结构的优势,对今后FeOx/碳基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湿化学法–后续热处理技术, 合成了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Li1.035Mn1.965O4 和Li1.035Al0.035Mn1.930O4。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这两种材料呈现出良好的尖晶石型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明Li1.035Al0.035Mn1.930O4材料具有很好的结晶态。充放电测试表明Li1.035Al0.035Mn1.930O4材料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以0.5C充放电, 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6.4%, 经过4C放电后仍然能够保持0.5C放电态容量的79.6%。  相似文献   

9.
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了高性能的高电压尖晶石正极材料, 主要是调控正极材料中锂与过渡金属的摩尔比, 即通过Ni0.25Mn0.75(OH)2与Li2CO3进行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非化学计量比的Li1.05Ni0.5Mn1.5O4和化学计量比的LiNi0.5Mn1.5O4尖晶石型高电压正极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中子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循环伏安曲线对其形貌、晶体结构及元素价态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 非化学计量比的Li1.05Ni0.5Mn1.5O4中由于金属离子随机分布于16 d位置, 所以Ni/Mn阳离子无序化程度更高。非化学计量比的高电压正极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倍率性能, 并且在4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高达91.2%。同时, 原位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 在充放电过程中非化学计量比的高电压正极材料发生连续单一的相转变, 可以提高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因此, 非计量比的尖晶石Li1.05Ni0.5Mn1.5O4正极材料在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具备高离子电导率、对锂金属负极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宽电化学窗口等特点,被视为最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固态电解质之一。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是从量子力学出发,在电子层面计算个体和总体的电子和原子行为。将第一性原理计算与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研究相结合可以在原子尺度上预测和解释电解质材料的性质和行为,同时将计算和系统模型相结合有助于解释该电池系统复杂的实验表征结果。概括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在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总结Li7La3Zr2O12的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微观结构特征,分析了锂负极与电解质的接触角、锂离子的迁移以及电解质热力学性质等物理化学性质,最后对第一性原理计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纳米Si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采用不同的煅烧温度,合成了在Si颗粒表面包覆Li4Ti5O12的复合结构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合采用XRD、SEM、TEM、HRTEM和EDS等材料结构分析方法和对合成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循环稳定性及CV曲线的测试分析,研究了凝胶煅烧温度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Li4Ti5O12的引入对改善Si负极材料循环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600-800℃的煅烧温度下,溶胶-凝胶过程的产物主要为Li4Ti5O12,产物中Si保持其初始的晶体结构和颗粒特征。提高煅烧温度至1000℃,产物中出现相当量的杂相,大大降低了材料的容量。Si/Li4Ti5O12材料的首次充放电容量随煅烧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又下降的变化,并在700℃获得最大值。Li4Ti5O12的引入较明显地改善了Si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从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透过率可调制的电致变色材料,对于智能窗及其热管理方面的应用来说极具吸引力.钛酸锂是一种有潜力的电致变色阴极材料,但对其在智能窗领域的应用前景还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持.本工作采用溶胶-凝胶旋涂法制备透过率高、结晶性好的钛酸锂(Li4Ti5O12)薄膜,通过联用电化学工作站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位表征了其...  相似文献   

13.
锂空气电池以其超高的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 然而充、放电过电位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金属钯作为催化剂可而降低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过电位, 但其充、放电反应催化机制尚不完善。本研究运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 建立了钯/氧气/过氧化锂(Pd/O2/Li2O2)的三相界面催化模型, 从微观角度揭示钯催化剂在锂空气电池充、放电反应中的催化机制。研究表明, Pd/O基底通过促进Li2O2在界面处的电荷转移提高自身对LiO2吸附作用, 从而加速放电产物在电极表面的形成, 有效降低了充电过电位0.43 V。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离子交换法制备钛酸锂纳米棒, 用热重法(TG)分析钛酸锂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重量损失, 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水热反应温度(150和180℃)和高温热处理(600、750和900℃)对钛酸锂结构的影响, 用恒流充放电法和循环伏安法对钛酸锂进行电化学性能评价. 结果表明, P25与NaOH在180℃水热反应并经过H+与Li+交换, 热处理后可以得到纳米棒状钛酸锂, 热处理温度为750℃时, 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64 mAh/g, 在电压为1.5V左右有明显的充放电电压平台, 5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达98.33%, 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子产品、电动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优异的储锂性能,而且要求电极材料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和绿色环保。基于碳负极材料的优点,将废弃的一次性竹筷,在碱性溶液中经过可控的热处理,利用竹子中丰富的天然纤维素,从而获得尺寸均匀的碳纤维(CFs)材料。相比于石墨电极,竹基CFs作为LIBs的负极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为进一步提高其储锂性能,以CFs为骨架,通过水热法在其表面制备了一层二硫化钼(MoS2)纳米花,形成核壳结构的CFs/MoS2复合电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Fs电极在2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放电比容量仍有381.1 mA·h/g;CFs/MoS2复合材料在1000 mA/g的大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仍保持有843 mA·h/g的放电比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