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电镀废水处理难度大、氨氮浓度高等问题,为了验证次氯酸钠对电镀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对氨氮浓度为100 mg/L的模拟电镀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次氯酸钠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 H值、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当m(Cl2)∶m(N)=5∶1,反应时间为5 min,初始pH值在6~7之间,次氯酸钠对模拟电镀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好,氨氮去除率高达85.5%,剩余氨氮浓度符合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中的氨氮排放标准,说明了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去除电镀废水中的氨氮是可行的,同时也证明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存在会影响次氯酸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被广泛应用于电镀、印染、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废水处理。[方法]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处理电镀废水,通过静态试验探究次氯酸钠的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H等因素对电镀废水中总镍、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对比了在较优条件下分别采用机械搅拌和曝气搅拌时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较佳的工艺条件为:10%(质量分数)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100 mL/L,初始pH为6.0,反应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废水中总镍、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97%、99.94%和99.41%,其出水浓度均满足《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表3”的要求。电镀废水处理过程采用机械搅拌和曝气搅拌均可,但采用机械搅拌的处理效果更佳。[结论]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可有效去除含镍电镀废水中镍、磷和氨氮,使废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3.
通过投加几种不用的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氨氮废水,比较出CuO催化氧化氨氮有较好的转化效果。分别考察了在不同pH值、催化剂投加量、初始浓度、臭氧投加量、温度的条件下,催化臭氧氧化氨氮废水的效果。在·OH和臭氧的共同作用下,碱性条件利于氨氮转化;CuO的投加量有最优值为10 g/L;初始浓度越高氨氮去除效果越低;臭氧投加量越大,氨氮去除越高;温度从常温提升至80℃,氨氮转化率得到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混凝-非均相Fenton氧化法深度处理染色漂洗废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混凝-非均相Fenton氧化法对某印染厂的染色漂洗废水进行处理,在聚合硫酸铁的混凝作用和黄铁矿作催化剂的非均相Fenton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废水中的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混凝初始pH值、H2O2投加量、氧化初始pH值、黄铁矿投加量及黄铁矿的重复利用等因素对污染物降低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黄铁矿催化氧化过程中铁离子形态和浓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混凝剂投加量为120 mg/L、混凝初始pH值为7、H2O2投加量为0.12 m L/L、氧化初始pH值为3、黄铁矿投加量为2.5 g/L、氧化反应时间为1 h的条件下,CODCr总去除率达81%,TOC总去除率达67%。黄铁矿重复利用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非均相催化氧化法处理对苯二甲酸工业废水,研究了反应时间、氧化剂投加量、废水pH和废水起始浓度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和双氧水作氧化剂,均可使废水的CODCr大幅度下降.采用不同的氧化剂时,废水的pH对CODCr去除率有明显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用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的CODCr去除率较高;而在中性条件下,采用双氧水的CODCr去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三氧化二铝为载体,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系列Fe2O3/Ni2O3/Al2O3催化剂。采用TG-DTA,XRD及ESEM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确定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温度为460℃。以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同时考察m(三氧化二镍)/m(三氧化二铝)、m(三氧化二铁)/m(三氧化二镍)、m(次氯酸钠)∶m(靛蓝废水)、pH对印染靛蓝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m(三氧化二镍)/m(三氧化二铝)=0.3,m(三氧化二铁)/m(三氧化二镍)=0.04,m(次氯酸钠)∶m(靛蓝废水)=1∶11,pH=7,反应温度为20℃,常压反应时间为2 h时,COD的去除率为95.3%。  相似文献   

7.
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电镀废水中高浓度氨氮进行处理。应用响应面法对氨氮吹脱工艺进行优化,在最佳工艺条件下(pH=11、流量2 L/min、时间60 min),氨氮去除率为98%。吹脱后的废水经次氯酸钠深度氧化,结果显示,次氯酸钠投加量为30 mL/L,反应时间为10 min时,氨氮去除率达95.43%。同时研究了超声、紫外照射对次氯酸钠氧化效率的强化效果。经吹脱和次氯酸钠处理后的废水符合《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表3氨氮排放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次氯酸钠对城市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进行消毒试验,从氨氮浓度、pH、消毒时间、水温这4个方面,分析其对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影响。当氨氮浓度≤0.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15 mg/L;氨氮浓度为0.2~0.4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8 mg/L;氨氮浓度约0.6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6 mg/L;氨氮浓度为0.8~1.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5 mg/L。当pH值为5. 0~6.0时,10 mg/L的次氯酸钠投加量即可使出水达标,若pH值为8.0~9.0时,必须加大次氯酸钠的投加量至15 mg/L。冬季气温较低时,尾水消毒要考虑延长消毒接触时间。夏季水温较高,可以相应减少加氯量。一般消毒接触时间为15~30 min时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片沸石为吸附剂处理氨氮废水,研究了吸附剂粒径、反应时间、废水pH、氨氮初始含量、沸石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分析了片沸石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298K下,当投加沸石质量为8g、粒径为74μm、废水用量为100 mL,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为50 mg/L、pH为7、吸附时间3 h时,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可达到70.83%,天然片沸石吸附氨氮符合准2级动力学方程。在温度为298~318 K时,吸附等温线更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热力学计算发现ΔH0、ΔG0、ΔS0,表明氨氮在片沸石上的吸附是自发吸热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0.
UV/O3氧化处理磺化泥浆体系钻井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光催化-臭氧(UV/O3)氧化处理磺化泥浆体系钻井废水,考察了pH、初始COD、臭氧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钻井废水中含有羟基自由基可清除碳酸氢根离子,所以钻井废水UV/O3氧化在pH为3.0时的效果好于中性和碱性条件;初始浓度的降低和臭氧投加量的增多均可提高UV/O3氧化去除钻井废水COD的速率,但是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多,相应的臭氧指数(OI)显著增大.当臭氧投加量为810 mg/h时,氧化60min COD可从647mg/L降至96mg/L,但臭氧指数高达4.52,显得并不经济.由于UV/O3氧化可大大提高钻井废水的可生化性,所以可以先用UV/O3预氧化钻井废水,然后再用生物法处理,这样可大幅降低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1.
为使鸟粪石生产废水中的氨氮达标排放,采用折点氯化法加以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有效氯浓度、氯氮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对氨氮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用有效氯浓度为13.9%的次氯酸钠药剂处理初始氨氮质量浓度为219.14 mg/L的高含盐废水,当pH值为7~8,氯氮质量比为8:1,反应30 m...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臭氧-载铜活性炭催化氧化法处理黄金尾矿闭库淋溶液,探讨了活性炭在臭氧氧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p H对臭氧催化氧化降解氨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投加显著提高了氨氮的去除率。初始p H为9.57时,O3氧化对氨氮的去除率仅为54.38%,而投加活性炭和载铜活性炭后,氨氮的去除率分别提高到63.92%和70.67%;随着废水的初始p H由7.2增加到11.43,氨氮的去除率由28.35%增加到99.45%。  相似文献   

13.
以浸渍法制备金属复合催化剂Mn-Ti-Mg/Al2O3,采用SEM-EDS、XPS、BET对复合催化剂的表观形貌、原子组成、金属元素的存在状态、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进行表征,并测定了其pHzpc。之后将其作为多相催化剂用于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对其催化效果进行研究,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O3流速、溶液初始pH对其催化效能的影响,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n-Ti-Mg/Al2O3复合催化剂对于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效果较好,催化剂投加量和臭氧流速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煤化工废水COD的去除率,废水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处理。经过催化臭氧氧化处理之后,废水的pH显著降低,导致催化剂中金属活性成分溶出,催化剂活性降低。在温度22℃、溶液初始pH 7.8、催化剂投加质量浓度10 g/L、臭氧流速1.0 mg/min、反应时间40 min条件下,采用Mn-Ti-Mg/Al2O3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煤化工废水,处理后废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光气法生产聚碳酸酯副产高盐废水,采用气浮、催化氧化、吸附等多级联合技术处理,以达到去除聚碳高盐废水中有机物的目的.考察了pH值、温度、氧化剂类型、投加量、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盐水温度40℃,pH值为4.0,12%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为0.05%(质量分数),27%双氧水溶液0.01%(质量分数),催化氧化床的停...  相似文献   

15.
以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对预处理过的实际电镀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处理。研究了NaClO投加量、进水pH、曝气量和搅拌方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量和搅拌方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NaClO溶液(有效氯含量6%)50 mL/L,pH 1.50,曝气量0.40 L/min。经本工艺处理的出水氨氮符合国标要求,说明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去除电镀废水中的氨氮可行。  相似文献   

16.
周飞 《广州化工》2012,40(15):129-131
采用稀硝酸处理天然泥炭,考察硝化泥炭的投加量、溶液中铬的初始浓度、溶液的初始pH和吸附接触时间对硝化泥炭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因素影响顺序是:含铬废水的初始浓度>pH>硝化泥炭投加量>吸附时间。最佳的实验组合是:硝化泥炭投加量0.5 g、含铬废水的初始浓度20 mg/L、吸附时间80 min、pH 6。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溶液中的铬离子的去除率达到91.49%。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法降解2,4,6-三氯苯酚废水,用自制催化剂(Al_2O_3负载Mn、Ce、La金属氧化物)对模拟2,4,6-三氯苯酚废水进行了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并对影响降解效果的几个因素:臭氧投加量、2,4,6-三氯苯酚初始浓度、pH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为9,臭氧投加量5 g×h~(-1)时,处理1 L 100 mg×L~(-1)2,4,6-三氯苯酚废水,单独臭氧化与臭氧催化氧化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6.04%和86.46%。考察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稳定性,经过7次使用后,废水COD去除率较第一次使用降低约4%,催化剂相对稳定,最后分析了2,4,6-三氯苯酚的三种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次氯酸钠氧化与铁盐沉淀组合工艺处理草甘膦模拟废水,总磷去除率大于99%,对草甘膦废水的处理有较好的应用参考价值。实验结果表明,在次氯酸钠溶液投加量为1.5 mL/L,反应pH为7,反应时间1 h的条件下,草甘膦的降解率为96.77%,无机磷的转化率为85.66%;次氯酸钠溶液氧化后再投加n(Fe~(3+))∶n(P)为1.2∶1的铁盐,沉淀pH为5,可将溶液中转化的无机磷及剩余的草甘膦沉淀去除,总磷去除率大于99%。推测次氯酸钠氧化降解草甘膦的产物为肌氨酸和磷酸。  相似文献   

19.
以氧化铝/氧化镁为载体,采用浸没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并利用BET、环境扫描电镜和热重-差热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催化次氯酸钠分解产生有效氯的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镍基催化剂的孔主要集中在中孔,这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镍基催化剂合适的焙烧温度为450℃;三氧化二镍合适的负载量为14%(质量分数);采用三氧化二镍负载量为14%并在焙烧温度为450℃条件下制备的镍基催化剂处理化学需氧量(COD cr)为6 000 mg/L的有机废水,当直接使用次氯酸钠处理有机废水时COD cr减小至5 554 mg/L,而加入镍基催化剂后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COD cr降为600 mg/L,且处理后的废水基本无色无味。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化后炼油废水CODCr无法达标的问题,使用负载Mn-Fe氧化物活性相的陶粒催化剂。采用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炼油生化尾水。研究中考察了pH、温度、催化剂投加量和臭氧用量等工艺条件对生化尾水中CODCr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废水初始pH=7,臭氧用量为6.3 mg/min,催化剂投加量为8 g/L时,催化氧化效果最优。室温(22℃)下反应30 min后,出水CODCr浓度为48 mg/L,满足了炼油企业排放标准。所制备的催化剂使用后活性稳定,多次使用后活性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