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3例肺部结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64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活检检查。观察肺部结节病的诊断准确率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以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本组33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00%,无误诊或漏诊发生;本组33例患者均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平均淋巴结短径为(16.49±3.53)mm;其中,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隆突下间隙淋巴结肿大,该区域平均淋巴结短径(17.03±2.77)mm;单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6例,双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27例。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用于肺部结节病诊断,诊断准确率较高,操作便捷,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在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肿瘤的68例患者进行俯卧位直肠充气后的螺旋CT容积平扫及增强扫描。逐例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增强特征,生长方式,侵犯层次,管周筋膜情况,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及远处有无转移。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俯卧位直肠充气螺旋CT检查。表现为直肠壁局限性增厚25例,直肠壁环形增厚及变窄17例,直肠肿块26例,管周侵犯或远处转移32例。结论: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操作简单、经济,不仅可以定位,而且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直肠肿瘤的诊断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气管支气管结合CT诊断。方法: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①经过手术和FOB证实共有102支气管、段以上支气管异常。单侧支气管病变共计35例,双侧支气管病变共计13例。②CT主要表现为规则狭窄、梗阻或支气管不规则,部分显示为管腔内结节以及管壁增厚。③间接征象为肺内多样性病症、阻塞性肺炎、肺气肿和肺不张以及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结论:在临床诊断中,CT能够非常清晰地反应出老年人气管支气管结核病变特点,若与FOB以及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起来,能够使准确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探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04例胸肺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并明确CT诊断及鉴别的临床价值。结果:104例患者中共诊断3例淋巴瘤、4例结核、2例转移瘤以及83例非典型胸部结节,其中有12例患者漏诊或者误诊,非典型胸部结节的CT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87.7%(83/95)。结论: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临床诊断中应用CT影像学检查能够更清楚观察病变,对于疾病病变位置、诊断与鉴别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中胸部CT与X线高仟伏胸片在尘肺病患者中诊断效果的比较结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经常接触粉尘工作并且已经确诊为尘肺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的X线检查,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后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行X线检查后的诊断结果中,优片率为73.5%。实验组患者行CT扫描检查后的诊断结果中,优片率为85.3%。CT扫描检查较X线检查更能够观察大阴影的分布范围,在小阴影前后检出率方面更能够有所提升。CT扫描检查对不规则小阴影的敏感程度要明显高于X线检查。CT扫描检查的整体诊断效果要优于X线检查的整体诊断效果。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检查在临床中,对于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扩张、胸膜腔积液等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为临床中诊断尘肺病提供了更高准确性,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包虫病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肝脏包虫病患者术后病理证实病例,术前对肝脏包虫病患者在平扫的基础上行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54例患者病例中大多数肝包虫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均显示无明显强化特征,部分病灶动脉期出现轻度强化与囊周及囊内感染有关,肝包虫病的CT影像特点较典型。观察动态三期扫描肝包虫病强化特征,并且利用多排CT后处理软件重建功能观察包虫占位周围血管走形及特点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价值。结论:利用多排CT的增强扫描观察肝脏包虫占位病变的强化特点可与其它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明确包虫病影像诊断,观察包虫周围血管走向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更好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多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分析患者CT扫描表现。结果:20例多排螺旋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7例表现为壁结节,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多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排螺旋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评价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应用螺旋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5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术前均采用螺旋CT扫描,观察并评价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螺旋CT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高达90.74%,且TNMⅠ-Ⅳ期准确率均较高,与后病理分期诊断结果相近(kappa=0.874);本组患者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结果优于螺旋CT(增强CT扫描、CT平扫)术前诊断(P0.05,P0.01),而增强CT扫描淋巴结转移诊断结果优于CT平扫(P0.05);CT-TNM分期、肿瘤位置及肿瘤长度是手术方案制定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螺旋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积极应用价值,可明确显示病灶状况,从而为临床医师预估食管癌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40例溶骨性骨质破坏患者均为医院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期间收治,结合其病理检验结果,对比其增强前CT值和增强后CT值,研究增强扫描CT值应用于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经术后病理检验证明,40例患者中有2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而骨巨细胞瘤与非骨巨细胞瘤患者的增强扫描CT值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巨细胞瘤增强扫描CT值的最佳临界值是98HU,增强扫描CT值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的综合诊断特点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CT与MRI两种影像学诊断,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检查的确诊率62.86%,MRI检查的确诊率100%;CT检查显示,肝门部的肿块31例,淋巴肿大8例,门静脉受侵5例,胆管壁2例;MRI检查显示,肝门部肿块30例,淋巴肿大15例,门静脉受侵20例,胆管壁浸润7例。结论:采用CT和MRI均能够非常有效的进行临床肝门部胆管癌的检测。MRI能够进行多项目、多序列扫描,能够更直观、全面的进行肝门部病灶的检查,MRI对血管的信号敏感,且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较全面显示患者肝内外部情况,具有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部螺旋CT在诊断肺癌肺内转移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确诊为肺癌肺内转移患者肺部螺旋CT扫描的影像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血行转移23例,淋巴道转移8例,支气管播散5例,混合性转移9例.结论:肺癌肺内转移在肺部螺旋CT扫描下可有不同的影像表现,且能准确判断其转移途径,可为临床诊治肺癌肺内转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肠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院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肠癌的CT表现。结果:37例患者结肠壁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厚,15例发病部位为升结肠,9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病灶未见周围组织侵犯,26例病灶浆膜层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密度增高,22例淋巴结转移,8例肝转移,1例肺转移。结论:螺旋CT检查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对于结肠癌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评估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螺旋CT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短期随访并经皮肺穿刺活检,鉴别病灶良恶性,为临床准确性的运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CT发现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为不愿穿刺有穿刺禁忌症病人为随访组(43例)和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照组(43例),随访组分1个月、3个月继续随访观察,对照组在CT引导下采用巴氏切割针,或巴氏一次性自动枪取材,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治疗后随访。结果:随访组16例病灶3个月内突然增大,接受活检证实为肺癌,23例病灶无明显变化,4例病灶略增大;对照组穿刺成功42例,其中40例病理诊断明确,原发性肺癌17例,结核10例,转移瘤5例,炎性假瘤6例,淋巴瘤2例,结节病2例。结论:肺孤立结节随访观察期间16例恶性病灶短期增大明显,27例病灶无明增大或增大不明显;对照组发现病灶,术前发现病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准确性高达97.7,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孤立性肺结节的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例,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肺穿刺活检更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比较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5.
麦瑶璋 《影像技术》2014,26(4):26-27
目的:探讨螺旋CT重建技术在肺内小结节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肺内孤立性小结节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肺内小结节定性结果。结果:本组48例患者共检出孤立性小结节54个,原始横断面扫描图像与处理重建图像对结节内部特征的显示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处理重建图像对结节周边结构特征显示上效果明显优于原始图像,能够显示原始图像不能完全显示的孤立性小结节病变症状。结论:螺旋CT重建技术能够显示常规扫描不能显示的CT征象细节,可提高CT诊断和肺内小结节定性的准确性,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经CT技术诊断的6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法在图像效果、发现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形态学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的危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用以指导临床对于肺栓塞的诊断以及提高诊断肺栓塞的准确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率。方法:选择16层螺旋CT机对我院2010-2012年度40名肺栓塞患者进行扫描,扫描时间限定为患者1次屏气期间。扫描区域从患者肺尖部开始到膈水平位置为止,首先开始常规扫描,然后实施增强扫描。结果:40名肺动脉栓塞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后发现10例不规则片状实变,5例不规则的锲形变,2例磨玻璃样影,10例胸腔积液和15例局部胸膜加厚,3例马赛克征象,2例肺动脉高压。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应用广泛,对肺栓塞患者扫描除了可以确定患者的肺动脉内是否具有栓子,又能够诊断出患者存在栓塞的具体位置和程度、是否存在梗死和栓塞范围,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根据,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脑血管母细胞瘤CT、MR影像特征,总结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共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14例,MR、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小脑半球囊性或实性占位,囊壁强化瘤结节影。MR诊断分型大囊性小结节型患者10例,3例实性型表现,1例囊实性。CT检未发现胰腺、肾、腹睾等囊肿与肿瘤,CT平扫典型表现为大囊小附壁结节表现,CT10-20Hu,4例患者表现为囊性区,4例实质性病灶边缘不清,1例肿瘤进入小脑延髓池,增强扫描CT上升15-20Hu,5例实性或混合性增强明显。CT、MR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CT、MR定位、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价值较高,检查后可获得丰富的有关于肿瘤性质、侵袭、大小等信息,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影像学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SP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集的SPLC病人为对象,总共68例。对其临床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对其均给予CT影像学技术扫描,对其影像学情况表现进行观察研究。结果:CT显示病人的病灶多集中于左肺,病灶大小为8-20mm,以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及密度不均且呈小颗粒状堆积为主要表现,病灶边缘的分叶比较深,病灶周围中,11例胸膜边缘有玻璃样晕影,21例有线影,32例有胸膜凹陷征,4例有支气管血管聚集征。经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21例,不均匀强化者47例,病灶的时间及密度曲线呈现出缓慢升高表现。结论:CT影像技术应用于SPLC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SPLC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纵隔转移淋巴结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评价CT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纵隔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接受CT引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的临床资料。转移淋巴结共计12个,直径1.0~4.0cm。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2~3月复查CT。结果:治疗前3例有疼痛症状患者中2例于术后5~14d内疼痛缓解,有效率66.7%。12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CR)10例(83.3%),部分缓解(PR)2例(16.7%),总有效率100%。并发症为少量出血2例(16.7%),少量气胸1例(8.3%)。结论:CT引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