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指示物种的选取是栖息地模拟中的关键一环,为了选取澜沧江流域的指示物种,以澜沧江中游漫湾大坝为例,通过调查大坝建设前后的水生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建立ESHIPPO-PPm模型,评估澜沧江流域四种特有鱼类(中国结鱼Tor sinensis、红鳍方口鲃Cosmochiluscardinalis、宽头华鲮Sinilabeolaticeps、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yunnanensis)的灭绝风险,并根据调查和风险分析结果选取该地区的指示鱼种。结果表明:根据生态适宜(ES)与HIPPO系统因子的得分,中国结鱼和红鳍方口鲃的生态适宜性最好,宽头华鲮和云南裂腹鱼的生态适宜性居中;宽头华鲮和云南裂腹鱼的灭绝风险适中,中国结鱼和红鳍方口鲃处于灭绝风险临界值。按照保护优先级(PP)物种得分高低依次为:红鳍方口鲃(76)中国结鱼(74,风险水平显著)宽头华鲮(62)云南裂腹鱼(60)。中国结鱼是澜沧江流域特有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易捕获,养殖成本低,对环境的敏感性较高,是该区域生境质量变化较好的鱼类指示物种。  相似文献   

2.
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对流域内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大坝对河流的阻隔作用,直接阻断了鱼类上下行的通道,影响了鱼类的洄游、繁殖与生存。实践证明,修建有效的过鱼设施可帮助鱼类顺利通过大坝来缓解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保护水生物种的多样性,防止土著鱼类的灭绝。通过对澜沧江流域区系特征及鱼类资源的研究,结合水电工程已建过鱼设施对其应用进行探讨。澜沧江干流所建水电站多为高坝,只能考虑高坝过鱼设施,已建过鱼设施包括升鱼机和集运鱼系统。实际运行监测表明,这些高坝过鱼设施的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坝阻隔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但也存在升鱼机系统机械、电气设备故障率较高,需加强过鱼效果监测和评估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实施支流生境替代保护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流开发、支流保护"是我国水电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新思路,是按照"避让、减缓、补偿与重建"的次序统一规划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支流保护的实质是以支流生境替代干流生境,补偿性保护干流开发中受到影响的水生生物,并且在干流与支流间平衡发展与保护。支流生境替代作为补偿性保护措施,以生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为出发点,需要以支流保护相关法规为保障,支流保护经济代价合理为基础,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为目标,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针对汉江中游的关键物种"四大家鱼"产卵量显著减少以致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问题,综合运用水文学、水力学和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提出维持关键物种繁殖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关键物种、关键生态水文特征量及利用实测断面资料和多年实测水文资料计算适宜生态需水量三部分.该方法应用于汉江中游三个水文站,得出能满足"四大家鱼"繁殖需要的适宜生态需水量阈值,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的合理调控与水资源科学配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展开植被物种多样性调查,将卧龙湖湿地植被划分为六大植物群落。对不同群落植物物种组成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卧龙湖湿地整体的植被物种多样性水平及各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特征。最后,结合物种植被特征,在卧龙湖湿地恢复建设工程中,利用对原生植物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净化系统,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①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②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③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姜云鹏  乔玉 《水利水电技术》2017,48(10):113-118
为了加强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区尼木玛曲流域生态资源保护,对该区域陆生生态及水生生态进行调研。采用样线法、样方法等实地生态学调查的方法和走访当地部门和居民、河中捕捞记录等方法,并结合当地相关资料调查该区域陆生生态资源和水生生态资源现状,对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及水生生态环境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陆生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为0~2,结果表明陆生植物种类单一;调查区域内浮游藻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5~3.92,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3~3.9,藻类物种比较丰富。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尼木玛曲流域范围内主要陆生生物种类单一,群落稳定性差,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水生生态物种丰富,群落结构稳定,水生态环境良好。研究成果可为雅鲁藏布江其他支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遥感技术、水文水质数据和调查资料,从水量调度的角度对黄河主要断面的水环境质量、湿地类型及面积、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科学评价黄河水量10年统一调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水量10年调度初步改善了黄河干流水环境,修复了黄河三角洲的淡水湿地,促进了河口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入海营养盐通量,提高了近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水电开发中更好地保护好水生生态,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是近年来水电开发者及相关参与者努力的方向。鱼类作为水生生态最为重要的物种,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保护。通过介绍大渡河流域在水电梯级开发的同时,对水生生态及鱼类开展的保护工作,重点阐述了流域鱼类保护措施的规划设计,特别是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鱼类栖息地保护和生态调度等鱼类措施,以及围绕鱼类保护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和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区草场和湿地严重退化,沿河不少湿地出现逆向演替现象,近30a来干流与河口地区鱼类组成与数量急剧减少.预计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水循环过程的改变将进一步加剧水生态退化的趋势.针对黄河水生态现状,结合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围绕黄河河流生态系统良性维持的关键生境和敏感因子,提出黄河水生态系统良性维持的适应性对策:确保重点生态单元用水,实施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水生态监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8年在黄河干流刘家峡以下河段水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和生物群落结构的沿程变化;参照20世纪50和80年代水生态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几十年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建立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揭示了黄河水生态系的真实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沿程分布差异比较大;(2)2008年黄河干流水生态状况与20世纪50、80年代相比,除底栖动物外,其它生物种类和数量均下降明显。(3)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干流大部分河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生态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2.
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沿程变化及其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蒋晓辉  王洪铸 《水利学报》2012,43(8):991-998
根据2008年黄河干流刘家峡以下河段水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和生物群落结构的沿程变化。参照20世纪50和80年代水生态调查资料,对比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几十年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通过建立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揭示了黄河水生态系统的现实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沿程分布差异比较大;2008年黄河干流水生态状况与20世纪50、80年代相比,除底栖动物外,其它生物种类和数量均下降明显;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干流大部分河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生态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全国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和技术路线;重点针对水生态分区体系、水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体系等规划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水利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水利信息化。黄河的综合治理问题客观上决定了必须综合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黄河的综合治理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我们要首先了解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黄河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应用到的关键技术有所掌握,旨在对黄河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关键功能组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引入国际惯用的营养通道模型—Ecopath,定量分析计算了水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及营养关系,并通过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流动的方向与数量确定了水生生态系统关键种,提出了一套关键功能组构建的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小清河流域,结果显示小清河流域关键功能组成员随季节有很大变动:春季包括青鳉、鲫、水丝蚓、原生动物、隐藻;夏季变为青鳉、泥鳅(包括大鳞副泥鳅)、水丝蚓、原生动物、黄藻;秋季则为泥鳅(包括大鳞副泥鳅)、餐、秀丽白虾、轮虫、裸藻)。本方法可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明确的水生态系统保护重点物种,为流域生态需水计算、水生态健康修复及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Western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will divert water from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the Dadu River and Yalong River,to the upper Yellow River.The project may ease the water shortag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However,it may also have some effects on the ecosystem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Benthic invertebra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iver ecosystem,particularly in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and nutrition.Benthic invertebrates are widely used to quickly assess river ecosystems because of their rapid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The diversity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quatic habitat area.This study examined this interaction by sampling the benthic invertebrates in an expanding area.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 diversity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begins to decrease when the aquatic habitat area is reduced to 45% of the original area,and decreases dramatically when the aquatic habitat area is reduced to 10% of the original area.The aquatic habitat area should be kept at more than 45% of the original area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ignificant diversity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黄河三角洲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景观生态学法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指数,并对其1996—2004年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区域中斑块变化的成因和趋势。从集对分析的观点提出了模糊集对分析评价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整体及各个行政区进行景观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整体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先从0.500 2降低到0.498 9,然后升至0.500 1;湿地景观相对贴近度1996年、2000年及2004年分别为0.496 1、0.499 9和0.504 5,表现为持续变好,说明湿地的景观格局和景观的生态功能都在变好。  相似文献   

18.
以水文水资源情势为核心的黄河源区环境生态系统近年发生了显著变化。文中对这种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监测体系的不完备和不完善,黄河源区环境生态系统主要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无法弄清,对许多现象的解释仍处于“推测”层面,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后对构建基于水循环的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测报体系的必要性及其基本思想和实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5年和2019—2021年伊通河长春市城区段底栖动物调查及水质监测数据,建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评价体系,对伊通河城区段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影响B-IBI的关键水质指标及两者间的响应时滞。结果表明:伊通河城区段底栖动物种类数在月际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在年际间差异显著(P<0.05),种类数先减少后增加,主要类群由耐污种向清洁种转变;2015—2021年,伊通河城区段B-IBI年均值波动上升,河流健康整体呈逐渐好转趋势,且上游河段健康状况优于下游;各项水质指标中,总磷对伊通河城区段B-IBI值及其核心指标有显著性影响,且底栖动物对总磷质量浓度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滞后时间为9个月左右(r=-0.88)。研究可为城市河流健康评价和治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鱼类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7年4月和10月对大汶河24个采样点进行鱼类及环境调查,采用冗余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大汶河鱼类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17年共采集到鱼类8 299尾,隶属于4目16科25种,其中鲤科鱼类共15种;鱼类多样性和均匀性较差,优势种以鲫(Carassius auratus)、(Hemiculter leucisclu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耐受性较强的平原性鱼类为主;大汶河鱼类物种数量、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但是秋季个体数量显著大于春季;影响大汶河鱼类个体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和河宽,而影响鱼类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是D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