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直接浮选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有十年历史,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相继投产的180万吨/年通用设计选煤厂更把它作为典型流程加以采用。生产实践证明,直接浮选流程确实具有很多优点,也暴露出该流程具有共性的  相似文献   

2.
煤泥水处理系统原则流程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浓缩浮选、直接浮选及半直接浮选流程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的分析,说明了按煤泥水性质,作为选用不同浮选流程的根据,并提出了工艺流程中,降低洗水浓度、提高浮选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选煤厂常用的直接浮选流程和浓缩底流大排放浮选流程在生产中各有优缺点,本文阐述了一种容以上两种流程为一体的旋流器分级浮选工艺,并论述了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张春岚 《选煤技术》1989,17(1):17-19
林西矿选煤厂原采取浓缩浮选流程,浮选原煤中有40%左右的煤是符合精煤灰分的,影响了该厂的产率及数量效率。作者分析了该厂的生产情况,提出将浓缩浮选流程改为直接浮选流程,并叙述了其优点。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本刊1990年第一期发表了《块煤跳汰煤泥水循环初探》一文,该文陈述了跳汰煤泥水按粒度独立循环的原理。本文想就煤泥水循环理论方面进一步展开讨论,并结合直接浮选问题,阐明煤泥水按粒度独立循环原理再为直接浮选提供充分应用条件的同时,也为分级跳汰流程的推广与应用创造新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煤泥水不经浓缩直接浮选是有很多优点的,但到目前为止,直接浮选发展还很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煤泥水浓度太低,引起浮选机台数及厂房面积增加过快,投资过大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探索跳汰浮选流程中煤泥水浓度问题,以新的跳汰流程用水制度(即煤泥水循环)来保证达到直接浮选经济浓度的额定值,以满足直接浮选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 胶磷矿的选矿试验研究,国内外大多采用浮选流程,主要有原矿直接浮选、反浮选、煅烧-消化等。也有进行光电选矿,重介质分选的报道。一般说来,采用直接浮选,磨矿细度都需在95%—200目以上,选别效果才好。本试验采用直接浮选进行探讨,在磨矿细度90%—0.08mm可获得较好指标。根据该矿含磷质条带与脉石条带存在比重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直接还原-浮选新工艺流程回收铁矾渣中的银。结果表明,银矿物被包裹在铅铁矾矿物中难以充分解离,直接浮选效果不理想;通过直接还原反应可以破坏铅铁矾矿物的化学结构从而使包裹银暴露易于硫化,同时降低锌含量,避免Zn2+对浮选的不利影响。直接还原-洗矿-浮选闭路流程得到银品位2 125 g/t、回收率80.35%的银精矿,浮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某银矿中银的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银矿石中的银矿物嵌布粒度非常细,含锰高,增加了矿石中银的回收难度。采用直接浮选或氰化流程,银的回收效果不好。试验采用除锰后浮选、粗选和扫选精矿及氰化流程,在适宜条件下,获得了浮选、氰化银总回收率81.77%的技术指标;采用除锰后直接氰化流程,在适宜条件下,获得了氰化浸出率91.38%的较好指标。同时,矿石中的金也可得到综合回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大屯选煤厂由平顶山选煤设计研究院设计,为年处理原煤180万吨的矿区选煤厂。选煤工艺采取跳汰与浮选联合流程,浮选工艺系统保持了部分直接浮选与直接浮选的灵活性。捞坑溢流全部入浮选处理,浮选尾矿由2台直径30m 浓缩机浓缩净化,浓缩物由2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太钢袁家村铁矿石英型氧化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粒度嵌布特征。通过磨矿细度试验、粗精矿流程试验、药剂用量试验, 证明脱泥反浮选流程比直接反浮选流程具有较大优势, 不仅可以使铁精矿品位得到较大提高, 还可以节省浮选药剂。  相似文献   

11.
日本日立选矿厂,为了处理含铜硫化铁矿石,从1955年开始就采用直接优先浮选流程(併用重选)。后来经不断改进,分选成绩逐年提高。但为了进一步提高分选指标和降低成本,经试验研究提出了旋流器重选和混合优先浮选的联合流程。从1966年10月全面投入生产至今。本流程与通常的全部硫化矿混合浮选流程不同,而是在混合浮选之前,先用旋流器  相似文献   

12.
一、直接浮选的实现我厂是采用180万吨通用设计图纸的大型选煤厂,亦即采用原煤跳汰和煤泥直接浮选流程.另外为提高入浮浓度和使生产灵活,最后施工中考虑有一趟循环水管,也即部分物料可不进浮选,而直接送回循环水箱,参与循环水进入选煤,也即有半直接浮选的可能性.原设计煤泥流程见图1,经过我厂改造和投产半年多的实际流程见图2,选用主要设备情况见表1.我厂于1982年9月份投产,同时开始安排进行试生产.为了考验设备安装质量,投产前安排一周负荷试运.负荷试运期,由于浮选加药和操作制度不当.系统中一度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某金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对常规浮选流程、尼尔森重选+常规浮选流程、快速浮选+常规浮选流程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采用常规浮选流程可获得金品位62.95 g/t、回收率92.44%的金精矿,尼尔森重选+常规浮选流程可获得金品位为63.08 g/t、回收率为92.45%的总金精矿,快速浮选+常规浮选流程可获得金品位为62.33 g/t、回收率为93.89%的总金精矿;从流程合理性和总体效益上说,快速浮选+常规浮选流程更好,宜作为后续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的硫化矿浮选(脉石矿物主要为萤石、透辉石、钙铁辉石、方解石、石英等),我矿1980年以前系采用浮选柱和一粗一扫直接得出最终精矿的流程。由于浮选柱难以回收粗粒铜矿物,作业不稳定,加之流程过分简单,指标一直得不到提高。1980年初,我们将φ1000毫米浮选柱改为4A浮选机,并增加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和两次精选,生产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我国碳酸盐类型硼矿矿石的基本工艺特征。详细介绍了处理该类型硼矿所采取的煅烧—消化、单一浮选、浮选—焙烧三种流程方案试验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以D-851为捕收剂反浮选流程、浮选—焙烧联合流程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文中还介绍了高品位硼精矿在硼化工直接一步法制取硼酸、在建材无碱玻璃工业代替部分硼酸熔制无碱玻璃球、在冶金工业直接冶炼高牌号硼铁合金以及古硼(或钙镁)精矿在烧结矿、球团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铜-钼矿石的直接优先浮选铜-钼矿的浮选流程主要决定于钼品位。直接优先浮选法适用于钼铜矿,即矿物中辉钼矿为主要矿物,而铜是黄铜矿和其它硫化物。这种流程适用于钼品位高于0.02~0.04%的矿石。但这种类别的铜钼矿很少见。广泛分布的是斑岩铜矿,钼品位很低,铜和钼的比例为3∶1到100∶1。钼-铜矿直接优先浮选时首先是利用碳氢化合物、中性油和其它前面谈到的辉钼矿的捕收剂来回收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磷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非金属矿,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我国磷矿资源丰富,但易选的沉积变质磷灰岩少,难选的磷块岩储量多。根据磷矿石的矿物学性质、矿床成因,将磷矿石分为岩浆岩型磷灰石、沉积变质岩型磷灰岩、沉积岩型磷块岩。岩浆岩型磷灰石的选矿方法有浮选法、磁浮联合工艺流程;沉积变质岩型磷灰岩中磷矿物嵌布粒度较粗,可浮性较好,采用直接浮选法、擦洗脱泥—浮选联合流程等工艺;沉积型磷块岩宜采用浮选法、重选法、重—浮联合流程、磁—浮联合流程、擦洗脱泥—浮选联合流程以及焙烧—消化工艺。针对我国磷矿石大部分为中低品位矿石、结晶微细、隐晶质、可选性差的特点,提出了浮选法与其他选矿方法的联合使用是处理此类难选矿石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粉煤灰脱碳的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发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烧失量较高不能直接利用的现状,分别用浮选机和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对其进行了脱碳的浮选试验研究,并通过系统的浮选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浮选操作条件。经一次粗选开路流程分选,浮选机精矿的碳回收率为85.96%,尾矿烧失量为2.25%;浮选柱精矿的碳回收率达到了92.64%,尾矿烧失量降至1.14%。  相似文献   

19.
从优先浮选流程、等可浮流程、混浮流程等方面介绍了铜硫矿的常用选别流程研究及应用现状;着重介绍了新型高效捕收剂、新型高效抑制剂(包括无机组合抑制剂和新型有机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简述了起泡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对铜硫矿浮选电化学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指出新型高效无毒浮选药剂的研发和电化学浮选研究是铜硫矿浮选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云南普洱某难处理氧化锌矿的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云南普洱某含泥且含锌方解石的氧化锌矿,对原矿采取了直接浮选法、摇床重选处理后再浮选、磨矿后脱泥再浮选及磨矿前脱泥再浮选等不同的选别方法回收氧化锌。试验结果表明,对含泥量大的氧化锌矿采用直接浮选法,矿石难以选别;采用摇床处理后再浮选法,摇床过程锌损失较大,摇床作业回收率只有50.00%,导致锌总回收率只有40.50%;对原矿磨矿后脱泥处理后再浮选,锌的回收率较重选法提高了18.70个百分点;采用磨矿前脱泥后再浮选的选别流程,较之原矿磨矿后脱泥再浮选,锌品位及回收率分别提高了9.46个百分点和8.30个百分点。采用磨矿前脱泥的氧化锌浮选新工艺已经在工业上获得了成功应用,生产指标稳定,精矿锌品位达到37.21%,锌回收率达到64.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