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873、林斤澜称自己为“食美家”,而汪曾祺却被人誉为“美食家”。邓友梅表示不平,说林在50年代烹调不在汪之下,他做的温州“敲鱼”在北京文坛独此一家。还有人称林会烧一手好鱼,一条几斤重的大鱼,就能做出一席鱼宴呢。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扬州经济发达,境内水域船宴流行。船宴的场所是游船,在明代称游湖船,清代称画舫。可以进行饮宴活动的是一些型制较大的画舫,大部分的画舫上都没有厨房,船宴由湖上专门制作饮食的沙飞船提供,也有由岸上酒家把食物送到船上。船宴的内容主要是酒、食、博弈、诗文、曲艺等。  相似文献   

3.
宴会对于今人来说,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不但婚丧大事、店面开张、个人生日等要办,就连单位升职、儿女考上大学等寻常事有时也得办上几桌,其名为结婚酒、生日酒、升职酒等等,不一而举。与古人相比,虽然宴请的原因相同,但其名称似乎要比今人风雅得多,有趣的是一些宴会还和时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唐代为例,当时较为流行的就有宜春宴、曲江游宴、探春宴等。  相似文献   

4.
徐松 《四川烹饪》2009,(3):54-55
著名的“龙灯之乡”—铜梁县是我的故乡。父亲在我们当地极有人缘,有了他的带领,年幼的我便有很多机会穿梭于乡场上的餐馆和远乡近邻的农家宴,享食四面八方。比如,龙乡“鲜海椒炒肉片”的滋味妙不可言。先别说吃,远在百步之外都能闻到店里随风飘来的香气,使人垂涎欲滴。这菜吃到了嘴里,海椒微辣脆爽,肉片滑嫩化渣。  相似文献   

5.
菊花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我国食菊的历史久远。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咏道:“朝饮木兰之随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陶渊明不仅终生种菊、养菊、唱菊、吟菊,也是食菊的美食家,他首创的“菊花火锅”(将菊花花瓣撒入火锅),色泽鲜艳,芳香四溢。菊花入馔,世代不绝。上个世纪初,四川江津白沙镇“新力洋行”老板韩凌云,曾在居家庭院中培植菊花数十种。每逢菊花盛开时,必办独具一格的“菊花火锅宴”。1941年,…  相似文献   

6.
陈之秀 《食品界》2020,(2):18-22
在美食界,提到黄珂,绝对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因他在家中常年摆"黄门宴"而闻名于京城。他的故事被国内外众多媒体报道,比如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阳光卫视等。他说,不仅要把"黄门宴"继续开下去,同时,还立志要做"北京最地道川菜"——天下盐,淋漓尽致地表达对川菜的诠释、对美食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宫廷宴是君主举办的宴会,在古代宴会中具有最高的规格和最隆重的场面。宫廷宴的种类很多,凡是以皇家名义举办的宴聚,均可称之为宫廷宴。其中包括皇宫里的庆贺宴、寿宴、赐宴,也包括在各种国事场合举办的宴会,比如说朝会典礼、款待外使、接见功臣以及祭祀神灵,都往往在宫廷内举办盛大的宴会。商代称宴会为“飨”,商朝君主举办的宴飨活动可以说是最早的宫廷宴。能够参加商王宴会的人主要为王妇、要臣、元老、戚属、诸侯、群邑官员和方国君长。由于商王朝是一种由诸侯国棋立的部落首领式国体,商朝君主需要用各种形式的宴会去对内笼络感…  相似文献   

8.
王刘刘 《美食》2005,(1):22-22
竹笋一般生长在江南的山坡上。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我国食用竹笋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有素食第一品之誉。宋代的赞宁和尚就有《笋谱》一书,记载着竹的栽培和笋的加工、烹饪等方法。许多人与笋结下了笔墨情缘。苏东坡不仅爱竹如痴如醉,食笋也是一大嗜好。一次他路过于潜县,看到迷人的竹林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相似文献   

9.
一位善于垂钓的朋友钓来了一条重约7.5公斤的大鲤鱼.这位朋友突发奇想,要搞一席鲜鲤全鱼宴款待同学好友,于是邀了我们几个来.素有“美食家”雅号的我,自然被推为鱼宴的执厨.老同学间没有客套好讲,便行使起我的“厨师长”  相似文献   

10.
用东北话说,犇犇一直很“上食”。可是最近他对几样食物的兴趣明显不如从前。比如以前每天早上起来就寻觅的面包.再比如以前堪称最爱的苹果.还有香蕉。虽然他现在也吃这些东西.但喜爱之情已不那么强烈了。正餐更是很难掂量,犇犇喜欢吃大人的饭菜,像土豆什么的.可是大人的饭菜太成。  相似文献   

11.
昨天被一朋友拉到一家饭店尝新,据说这家饭店的老板从小就是“三国迷”,长得也像大黑脸猛张飞,看到人家“红楼宴”卖得火,琢磨小半年后就推出了“三国宴”,欲与同行PK。我对“红楼宴”、“东坡宴”、“西厢宴”之类的噱头向来不感兴趣,但朋友面子得给,就当看中国达人秀吧,整装出发。  相似文献   

12.
李斌 《中国食品》2002,(6):2fzgsp
小吃宴?小吃宴是什么样的,我还真不知道。豆腐宴、鲍鱼宴这些我还略有耳闻,可这小吃宴......这就是当我听完王老师要带我们几个同学去品尝小吃宴时的第一感受。在去护国寺小吃店的一路上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终于到了小吃店。“OK,大家开席吧”,一听到这话我马上来了精神,终于要见到传说中的小吃宴了,首先上的四冷盘虽说制作精细且口感不错,终究我的心过于急迫,想见见小吃宴的全貌,或许是为贪吃找一个借口,却始终盼着快快上菜。嘿,艾窝窝来了,快来一个,一口咬下去冰糖粒在舌间摩擦拌之果料的刺激,唾液的分泌溶化…  相似文献   

13.
李春晖 《美食》2023,(1):39-44
<正>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性比较大,因此也就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特色,比如在我们国家,南方人是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则是以面食为主食。南北饮食的差异性不仅仅是体现在主食上面,在味道上也是各有不同。尤其是在食物的甜味和咸味方面,为此还引发了网友们激烈争论,大家称之为“南北咸甜之争”。南北咸甜之争,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也有网友表示:只要自己喜欢就好,想吃什么口味就吃什么口味。  相似文献   

14.
曹锡琴 《美食》2005,(6):23-23
当年,康熙南巡到扬州,一日中午,他带着两名随从微服私访,在瘦西湖旁一条小街上闻到一股不同一般的豆味香,他顺着香味看去,原来是从“张记豆腐宴”饭庄飘来的,正好此时肚子也饿了,康熙对随从说就在这儿用餐吧。随从请示他后点来了“珍珠豆腐”、“麻虾豆腐”、“樱桃豆腐”、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早在3600多年前,商汤的开国宰相伊尹就提出了“调和五味”之说,五味即甜、酸、苦、辣、咸,他认为“五味三材,九沸九变,人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伊尹也因此被后世尊为厨师的祖师爷。  相似文献   

16.
山药泥     
清代王渔洋《人海记》云:“北方山药,……为天下最,常于朱竹垞检讨席间食之,真琼糜也。”朱竹垞即朱彝尊,他是清代著名作家、词人,也是位美食家。王渔洋在他家吃到过山药,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那么朱彝尊家的山药是怎样的呢?这可以查阅他所撰的《食宪鸿秘》:“不见水,  相似文献   

17.
茶宴史话     
宴,通常指以酒肉款待宾客。先秦文献的《王传》有载:“王飨有体荐,宴有折俎。”而茶宴是以茶为主的一种宴会。《清朝野史大观》载:“茶宴,乾隆中元旦后之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伯梁体,命联句以纪其胜,复当席御制诗一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  相似文献   

18.
竹笋味无穷     
罗光辉 《美食》2006,(1):60-60
竹笋,属山珍海味的下八珍之一,素有“素食之王”的美称。竹笋,自古以来就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上好的蔬菜。清代文人李笠翁把竹笋誉为“蔬菜中第一品”,认为肥羊嫩猪也比上它。《诗大雅&;#183;韩奕》说:“其蔌维何,维笋维蒲。”竹笋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大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还含有大量的钙、磷、铁、镁等。在竹笋所含的蛋白质中,至少有16种氨基酸。竹笋是低脂肪、低糖、  相似文献   

19.
说到轻食,不少人心里一定会纳闷;食物按无机盐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难道食物还可以按比重的不同分为轻食与重食吗?其实,“轻食”一词最早是从欧洲来的,最简单的解释是这类食品分量不多,制作快捷简单,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吃到,比如广东的早茶,就是在非正餐时间享用的休闲食品,所以它也可以归入轻食一族。  相似文献   

20.
高原 《烹调知识》2011,(8):11-11
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求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在追求吃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且他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张大千爱自制莱肴与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