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凯  冯秋生  李鹏 《人民长江》2016,47(17):105-108
龚滩古镇是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县西部,居于乌江天险中段,山、水、建筑融为一体,是乌江画廊核心景区。因受彭水水电站水库淹没及库岸地质再造和滑坡的影响,龚滩古镇需整体搬迁。为保护好古镇风貌,在水电站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与实施中,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并充分征求移民意愿,实现了古镇复建和新镇分别选址、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古镇复建和移民搬迁安置补偿互相协调,促进了新镇迁建、古镇复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经验可供其它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岳杰 《水资源保护》2020,36(1):101-102
中国经济经过数年的飞速发展,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与此同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也逐渐成了新兴经济的增长热点、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黄河三角洲以其独特的旅游文化价值影响着该区域的社会发展。黄河作为炎黄子孙的“母亲河”,静静流淌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有无数文人骚客为它留墨,同时黄河也拥有着丰富的奇闻逸事和民俗文化,其文化资源不可谓是不丰富。  相似文献   

3.
柳航  刘曙光 《中国防汛抗旱》2010,20(4):23-26,31
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江南水乡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千百年来,江南古镇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考验。分析了江南古镇洪水的成因,重点从古镇选址、道路水网及排水系统的演化、建筑的结构布局、水利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的防洪措施,并对古镇防洪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古镇道路水网的演化过程正是古镇排水系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古镇的排水系统是古镇防洪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宋菀之 《长江建设》2013,(12):32-33
西依黄金水道大运河,日过桅帆干杆,夜泊舟船十里:东临广阔的骆马湖,岛屿星罗棋布,野禽蔽天,风景绮丽,窑湾古镇便坐落于此。这座有着1300多年的水乡古镇,古时商贸繁华,建筑、文化自有风韵,而今经过多年保护开发,与现代居民生活完美融合。2012年10月,窑湾古镇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保护完好的建筑、风情,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着氤氲千年的运河馥郁,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姚兵 《中华建设》2007,(1):22-25
古村古镇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建筑蕴涵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较好的文化价值。近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强,全社会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范乔莘 《长江建设》2013,(11):40-41
巫溪,除了以依山傍水、群山环抱、众峰奇绝的峡郡桃源山水画卷著称外,更因"巫"而闻名,《山海经》中记载的"巫咸国"便是在此。作为巫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巫溪宁厂古镇,拥有以占星术、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如今的宁厂古镇,凭借幽远的历史、神秘的文化、古老的城镇、奇美的景观带来的独特魅力,带动着这个上古盐都的新发展。根据当地政府的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7.
秦宗秀 《长江建设》2012,(9):138-139
1.审视"旅游小村镇"的发展状况2."旅游村镇"的商机在当今社会体制下,多种投资主体并存,在城市房地产投资饱和的情况下,旅游景观地产日趋变热,那些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古村一时间成为众多旅游资本聚集的目标,探索"旅游资本植入"下的村镇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地产的兴起,是旅游小城镇特别是旅游城市开发的一个主动力。将旅游区域开发与城市经营全面结合起来,是能够形成政府资金来源和企业利润构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文征明曾有诗言南浔:"却笑渔船长共到,不知是否比桃源。"比桃源更美丽的古镇南浔,古时就闻名天下,更以其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文化气度,吸引着长三角乃至海内外游客的青睐。现今,南浔已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它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水乡古镇,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它将古韵与现代完美得结合起来,保护它的融汇中西古色古韵,也是保护不一样的江南古镇。  相似文献   

9.
浅谈古镇新城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带动下,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古城镇的规划与设计成为相关行业和部门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家乡古镇     
家乡古镇,默默地藏于青山绿水之间,伫立在万里长江西陵峡的北岸。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因自然灾害先后六次徙治迁城、饱经沧桑的湖北秭归归州镇。今天,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她又勇敢地站出来,接受了历史的选择,行将淹没于举世闻名的高峡平湖之中,沧为水乡泽国,成为万古龙宫。然而今天的牺牲已不再是历史悲剧的重演,而是服务三峡、建设三峡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11.
麻录奇  刘瑞 《陕西水利》2009,(4):51-51,50
水利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在宝鸡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水利旅游业,一要建设一批水库风景区,彰显水利旅游新魅力;二要融入文化特色,开发江河旅游景点;三要成立宝鸡水利旅游专线,形成宝鸡旅游一大特色;四要举办水利旅游文化艺术节,展现水利旅游新特色;五要开发水利旅游,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  相似文献   

12.
沣河干流生态治理总体布局按"一条沿河生态文化景观带、文化景观四元素、六片人工湖生态水面区、文化景观特色景点六节点"进行规划。文化体系设计包括旅游休闲、历史古迹、道路交通和饮食民俗四部分。提出了城市河道治理与文化景观建设相结合的全新河流治理理念,治理河流的同时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满足了市民旅游文化需求,保护了当地的文化古迹。  相似文献   

13.
水文化遗产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但由于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视不够,导致大量水文化遗产资源严重浪费,削弱了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竞争力。在水利风景区发展方兴未艾和文化旅游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合理有序发展水文化遗产旅游,是推动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汉生 《长江建设》2012,(8):170-171
历史古镇在经历长久的物质文化积累后,所形成的特色空间与文化,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常常不可避免地遇到传承保护与发展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权小芹 《人民黄河》2023,(6):171-172
<正>黄河流域旅游文化丰富多彩、历史积淀厚重,其包含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民情风俗等,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黄河流域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资源。当代要开发和保护黄河流域旅游文化资源,就需要对其历史变迁原因进行分析,掌握其发展演变规律,从历史原因中汲取智慧,从而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黄河旅游文化。由贾玉英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历史变迁》一书,以历史变迁为主要线索,阐述了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西塘镇位于江浙沪三省交界处的嘉兴市嘉善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古镇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其中九条河道穿行交互,一百余座桥梁与122条古弄错落有致,三者将古镇整体划分为八个联系紧密的地块。镇内现存大量传统建筑群,且融合荟萃了自古以来的吴越文化与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相似文献   

17.
曹坤梓 《长江建设》2013,(11):78-79
现行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及保护制度上,通过研究历史街区的本质特征,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实践进行思考,以总结规划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一、历史街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一)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最突出的矛盾。时代发展引发的人类生活内容以及城市功能形态的转变正是历史街区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江南水乡,经济发达、生活富足,其古镇、建筑却脱尽浓浓的商人气和世俗气,呈现出异样的温文尔雅、清淡秀丽,水乡古镇建筑景观令人感悟到一种深沉的文化意境和独有的审美意韵。位于太湖流域的周庄、角直、同里、西塘、朱家角是五个传统水乡特色保存较好的著名古镇。  相似文献   

19.
山西沿黄区域作为山西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区域,是黄河文化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域,通过分析沿黄19个县(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认识沿黄区域在山西省的重要地位,进而明确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一是要持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二是要推进区域相关资源要素向文旅业集聚。最后提出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应从建立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康养旅游目的地、聚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区域核心景区品质、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旅游品牌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冯艳子 《中华建设》2012,(12):40-41
眼下旅游产业已然成为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更有一些地区甚至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如海岸线曲折辽阔的厦门、秦皇岛等浪漫海滨城市,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丽江等风景人文城市。近日便有消息称,作为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以及徽州文化的发祥地,黄山市专门召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座谈会,该市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展开讨论,预备为城市旅游发展打一手历史文化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却不得不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大多数老少边远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