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初东旭  李世春 《中国园林》1994,10(4):40-43,39
我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从殷周时的“囿”起,经三千多年的发展,造园艺术取得辉煌成就。风格上独树一帜,古典造园艺术理论建设臻于完善。古典园林的形式和风格亦归结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及寺庙园林等。 今天,随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的增加,都市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以及新艺术的影响,城市新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与古典园林相比都有了很纷繁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基本方针指导下所做出的各种探索与创新,但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新造园林艺术的困境与踌躇不前,尤其在对环境和人的行为因素的影响认识不足。新园林向何处去,已经成为新一代园林设计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古今园林辨析和在古典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园林所面临的困境中,不难略见城市新园林特质的中心——环境与人。  相似文献   

2.
辛中俊 《园林》2004,(7):6-7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士大夫参与造园,又把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其鲜明的东方特色,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景由文盛、文由景显、文景齐名,这在古典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审美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3000年,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3)
园林是人化的山水、立体的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孕育了古典园林艺术的成长。文章梳理了从殷商到明清的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借以"三级跳"的转型特质揭示了中国山水文化发展的古典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蔡维国 《园林》2019,(6):40-44
清晏园作为中国明清漕运史上规模最大的衙署园林,展现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本文从清晏园的历史变迁、园林建筑、造园艺术、诗文著作等方面阐述了其作为衙署园林600余年来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古典园林艺术和明清漕运治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彭源芳 《城市住宅》2022,29(3):118-120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占据重要地位,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通过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美学范畴,分析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以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探讨古典园林四大美学在现...  相似文献   

7.
张媚 《建筑与环境》2009,3(4):129-131
中国古典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最为典型也最为引人注目的园林风格,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本文从造园思想、造园历史和造园要素几个方面来比较中法古典园林各自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砖瓦》2018,(12)
正古典园林,是指中国以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体现,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  倪亦南 《中国园林》2004,20(12):63-66
从美学、艺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探讨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多为几何式园林,讲究规整、对称,强调人工美;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具有自然性、曲折多样性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0.
江南园林与岭南粤中庭园审美特征个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焕宇  舒畅 《广东建材》2008,(5):151-153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具有同一性,江南园林,北方皇家园林,岭南园林等三大地方园林具有同根同源的诸多审美文化共性特征,同时,又因地域性自然环境的差异,空间思维模式的不同,社会政治条件的反差,而呈现风格各异的造园特色。  相似文献   

11.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意境的感知,意境的时空变化,以及意境的创造等内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意境,分析古典园林之内涵,达到园林意境创作的"情景交融",在有限的园林艺术形象中感受无限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钧珍 《中国园林》2003,19(9):33-37
论述了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形成。包括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为基础,创造地方风格;以文学艺术为蓝本,创造诗情画意等风格;以设计者的学识、修养出品位,创造具有特色的多种风格;以师法自然为原则,弘扬中国园林自然观的理念,完善其体系。  相似文献   

13.
翁玫 《中国园林》2007,23(12):46-51
景观设计从19世纪发展至今,一直是以视觉艺术为出发点的设计,而我们对景观的感知是五感的综合体验。听觉是仅次于视觉感知外界环境的感官,因此从听觉角度入手,通过对听觉景观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的探讨和案例的分析,以期听觉景观设计能为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为设计师建立"整体景观"的设计理念。旨在抛砖引玉地启发对景观的五感设计,为人们创造更美好和谐的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14.
章红 《中国园林》2007,23(11):63-67
"花与家居生活"为主题的花园创作体现了园林艺术之美与家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以杭州历届"花与家居生活"主题花园展几个获奖作品为例,从"巧妙的立意、用材、借景,精心的布局、配置、养护,以及手法、材料、技术手段的创新"等方面着手,论述了现代家居花园营造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倡导园林工作者适应日益更新的社会需求,将园林艺术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致力于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审视了以研究为基础的中外园林史的系统化教学体系的探索,总结了在园林史、园林艺术、传统园林理法以及当代理论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并提出进行风景园林教育体制优化,解决目前园林历史与理论领域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以此促进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向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方案名为“通往自然的轴线”,这条贯穿北京的轴线将自然消融于山水之间。在对传统叠山理水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依势就形,对空间进行巧妙的布局,构造出高低有致、具有浓郁中国园林特色的生态山水园林。  相似文献   

17.
莫娜  张伶伶  刘大平 《华中建筑》2009,27(3):115-119
中国传统景观意境属于美学范畴,但意境的建构又与景观空间密不可分。根据其本身的这个特质,该文设定了景观域的概念:景观域是建构景观意境的介质。并由此衍生出景观域值等概念,试图以新的角度展开对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探究。从景观域的角度出发可以使景观意境的研究更加直观,使原本虚幻的意境概念更清晰。  相似文献   

18.
在风景园林学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从园林美术基础课和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本着创作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三个原则,园林学院开设了"素描风景画"特色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绘画创作途径,提出了系统构建"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思考,力求使这门精品课程更能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和综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礼乐相迎山水相映——铁岭新城核心区规划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洁  韩毅  吴宜夏 《中国园林》2007,23(3):3-10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世界范围而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居环境理论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专业领域在新的理论指导下不断扩展,为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专业带来新的气象。通过铁岭新城核心区规划设计这一案例,探讨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如何将传统的园林艺术、轴线布局与现代的规划理念、功能结构共冶一炉,营造新时代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0.
Since 1997, LA PKU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studies on China’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and related application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urse of LA PKU’s research: In early years, they studied on Feng-shui and vernacular landscapes that stemmed from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to local natural and human processes in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In 2006, Kongjian Yu proposed the concept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discipline concentrating on the art of survival, 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study and revival of traditional eco-wisdom, not only providing a historical base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ut also apply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responding to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2014, developed upon the achievement on the art of survival, LA PKU further explored the deep form of China’s traditional landscapes by studying local spatial forms and design strategies on micro- and site-scales and translating such ecological solutions into China’s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also reviews on LA PKU’s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vernacular 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al water-adaptive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