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Planning》2013,(9)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是"人"的全面觉醒和理性重新崛起的时代,其标志即对死的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迁逝之感。包括陶渊明在内的一批魏晋文士继承并发展了《古诗十九首》以来的生命思考,具有显著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正>《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写自己遇险的经历,明白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处于什么样的险境,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逐一解决,就能克服一个大困难的人生道理;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动人心魄,是因为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提炼生活中写出深意,便"意高而文胜"!如何写出深意,让作文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呢?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运用"抽丝剥茧式",使文章的立意从肤浅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84-86
余华早期的作品《河边的错误》是一部反映其文革体验的作品。在历史意蕴层面,《河边的错误》通过小孩和主人公马哲对河边世界的探索来建构文学世界中的文革社会,反映了文革社会的荒谬性。在哲学意识层面,河边世界的疯子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暗示着人类永恒的原始生命力和性冲动,以及人类本性中永恒的"恶魔性"因素。作品通过"探索者"和具有历史普遍意义的疯子来反映世界的荒谬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6):32-34
"荒原"是广西作家许敏歧散文诗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空间意象。在"荒原"空间的动态特征上,以风雨雷电等意象群入诗,与总意象"荒原"交相辉映,构筑动静结合、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在空间生命意识的呈现上,许敏歧以荒原中的人与动植物为书写对象,将"荒原"空间拓展到更深远的意境,充满生命的哲思。许敏歧让"荒原"这一空间意象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从而让其散文诗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义理志趣。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9)
30年来,学界对张承志《北方的河》的审美消费,往往聚焦于"黄河"这一华夏文明最为传统的精神文化意象,而淡化了对其他几条大河的解构与重构。整体意象观照下的《北方的河》:黄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深刻地诠释了当代社会变革时期"我"的生命诉求与精神图腾。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5):48-58
《印度之行》作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源自它独特的创作技巧,即扩展意象。作品通过小黄蜂和水两种意象物的阐释来揭示当时印度社会环境中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等问题上的不安与困惑,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6)
柳宗元《江雪》一诗向来受人推崇,被誉为压卷之作。诗无达诂,历年来人们对《江雪》的解读可谓汗牛充壮,为了更好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我们从柳宗元骚怨与旷达交织的心路历程、创作动机以及诗歌具体意象等方面入手来进行综合分析,把握柳宗元对生命悲与喜的感悟和自我的超越,同时领悟诗作中复杂超越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儒家圣贤祠庙中柏树相关的文献资料与现场研究,发现孟庙中的古柏既是一种文化符号又是一种景观元素。柏树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比德符号,隐喻着君子的坚心劲节、儒学的文化传承、道德生命的永恒,具有强烈的教化意义。柏树作为儒家圣贤祠庙的一种空间元素,与建筑共同形成一种肃穆的祠庙空间氛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3)
<正>高中语文中的古诗鉴赏包涵了审美价值,能引发人的探索精神,激发人的理智感。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由于它独特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以及哲理美,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的独创性,使得这首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因其丰富繁多的意象、含蓄洗练的表达、匠心独运的技巧而被广为传颂。同时诗歌赏析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水平。在《全唐诗》中,《春江花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文章通过探讨格非早期的中篇小说《锦瑟》中的四种意象——时间意象、梦境意象、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的深刻内涵,旨在挖掘《锦瑟》这部作品中四种意象背后隐藏的情感,意在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自我价值,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来联系"建筑"和"电影",进一步探究建筑意象对电影意境的营造,尝试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解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深入挖掘电影拍摄场地乔家大院文化意蕴的前提下,以"建筑意象"为主要表现元素来剖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物情绪、影片主题和意境营造,并进一步分析通过建筑意象的重复使电影意境得到深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8)
《古诗十九首》中涉及到众多动、植物意象,这些动、植物意象寄寓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本文拟对这些动、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意蕴进行探究,以加深对《古诗十九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11)
<正>"自《诗经》始,诗歌多为悲苦辞,以愁苦为正音。"生存充满各种变数,死亡取消一切变数,成为人无法跨越的界限。成为人生最大的悲哀、遗憾。坟墓意味父母、子女、朋友、夫妻之间的死别。因为大家终不免要死,现代西方哲学在谈到死亡时说"上帝和未来都失去了信任的可能,只有死亡实在。"虽然"坟墓"意象在《古诗十九首》比重不大,但它的出现有它独特的原因。(一)与时代环境背景有关《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间,一般认为从东汉开始,至建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以一战后的伦敦为背景,通过记叙克拉丽莎·达洛维和塞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两个相辅相成的主线人物的命运以及社会百态阐释了"生与死"这一永恒主题。本文以空间概念为依托,通过分析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凸显的三种空间形式: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及其个人空间来剖析小说所要展现的死亡主题,以期揭示生命真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453-456
"藏象"即内在之藏与外应之象,藏象学说是以外应自然现象联系来构建内在脏腑功能系统的学说,具有形象性、功能性、系统性的特点。意象思维是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其形成源于《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无形之物呈现出形象性和易见性。意象思维广泛应用于《黄帝内经》,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也已用意象思维的方法以五行生克理论构建五脏的功能系统。从中国传统文化来探求中医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为认识和诠释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9)
舒婷《致橡树》是一首极具现代意识,感情深沉,构思别致的爱情诗,表达了作者对独立人格及完美爱情的追求,本文从作者的写作缘起,独特的构思,意象的选取及该诗对现实的影响四个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0)
三十年前李亚伟的《中文系》解构了中文系的崇高,经过三十年的变迁,中文系已经变成路也笔下的《文学院》,变得商业而世俗。本文从两首诗歌的时代背景、节奏、语言和意象比较了两首诗歌的异同,并尝试在艺术上对两者评出了高低。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9)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着天人工参的历史时势下人的本质悲剧,用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成功地展示了《史记》特有的悲剧美,使它成为一部真正的中国人的悲剧力作。因此,《史记》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彰显了人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人生、历史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所以,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魅力永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4):86-90
越南华文诗人刀飞在其现代诗创作中娴熟地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在其现代诗集《岁月》中,就有描绘云、夏、乡愁和雨等意象的诗篇。在这些意象的描绘中,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民族的、人类的生存现实关怀与个体生命的价值体验凝聚于意象之中,形成了一种深度的意象象征模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7)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继《雨巷》之后的又一力作。他通过伤痕累累的意象和饱含深情的语言,倾诉了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笔者从语言层面着手,借助词语、标点和修辞三个切入点来解读这首诗,以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