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小学作文教学中蕴含着学生品德教育的因素。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具体教学目标,立足德育渗透与习作教学的结合点,运用相关策略,在习作"积蓄"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写作过程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在作文讲评中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2)
要培养小学聋生的语文习作能力,教师需要将习作与趣味引导结合起来,将"要写"隐于活动或游戏中,培养聋生的习作意识、兴趣,并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习作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聋校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0)
<正>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小学是提高学生能力和养成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惯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将个性通过作文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的习作吸引读者眼球,增强作文的个性,让学生逐渐在写作中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兴趣不高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习作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帮助其增强写作的信心,而通过有效激励策略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和培养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其习作水平。基于此,展开了关于在习作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激励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1)
习作教学难,难在学生谈习作色变,表示"无米下锅",学生体会不到习作的快乐;难在教师批改费时费力,却收获甚微。小学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教师应引导他们敢于表达,愿意表达,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让学生"有米下锅"是当务之急,师生在习作的海洋中进行思想碰撞,引导学生体会到习作的快乐,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5)
作文教学一直是让初中语文教师倍感头痛的一件事情,也是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倍感痛苦的一件事情。其原因在于,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表达而表达,缺乏读者意识。本文根据读者意识的相关概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初中作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54-58
<正>小学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树立习作信心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笔者在对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就对习作缺乏兴趣和信心。面对这样的状况,笔者采用随堂听课、备课检查、查阅习作作业、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影响小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不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究了一些改进策略。一、树立全程目标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现象一】笔者在一次查阅200多份三年级学生习作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26)
立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接着又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与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2):89-90
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教学就是面对潜在或明确的读者,强调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教学活动,以交流为目的,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走向真实交流,实现真实写作。具体通过三个途径实现语境再现:一、习作与生活链接;二、习作与活动相联;三、习作与评改结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
<正>习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为重视的是习作指导课,而对习作评改却少有关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可见,习作的修改是习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切实提高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这学期我们年组进行了习作方面的教研。同时在教研中我们请来了科研室王主任,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2)
在信息技术、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在不断革新。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能力均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不断改善、优化自身的教学策略,予以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需要善于结合新型资源来构建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读者意识"形成。在写作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不断加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28)
<正>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小学习作教学如何贯彻这一教学新理念?我认为要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联想、发现、验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性活动,使学生在亲自体验、感悟、探究中习作。探究式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训练学生的习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对于突破习作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5)
高中作文教学追求多元化,以丰富乡土文化作为学生作文资源,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对培养学生作文生活化意识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在具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迁移教材资源、让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搜集民间文化信息,都可以为学生习作探寻生长沃土。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0)
<正>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这是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高中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1.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1.1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英语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英语的各方面发展。在英语教学目标中也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可以改变课堂氛围,提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7)
<正>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习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自由且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纵观当今习作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感到习作难、难习作,教师感到习作难教、难改,许多习作课出现了学生枯燥无味的模仿甚至是抄袭,学生习作变得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学生的习作思维被严重束缚,共性化现象非常严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摒弃"共性化作文",创造个性化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的天空自由翱翔?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3)
本文通过教学案例说明作文课是想学生之所想,写学生之所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生活中体验真情实感,让习作课充满人文关怀,激发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8)
目前,很多学生出现对写作的厌恶情绪,出现不想写、不爱写、不会写等现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习作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了习作评价中的"四度"对习作教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7)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提起习作教学,不免会双眉紧皱。是的,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症状: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社会接触面少,因此孩子在习作时往往提笔不知写什么,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11)
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标准,一线教师需要尽快改变以往的高中历史学科的"教"与"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历史教学目标。今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将会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关注点,而历史小论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历史小论文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今后的历史小论文习作指导策略给出了相关意见和看法,能够为今后的高中生历史小论文习作提供可靠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33)
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目前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习作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