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纤维增强石膏板具有环保、节能、资源丰富、造价低等优点.对石膏板隔孔灌注混凝土时偏心受压性能进行研究,对石膏板偏心受压时的破坏形式、承载力、影响承载力的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得出纤维增强石膏板隔孔灌注混凝土用于承重,能满足普通房屋的竖向承载力要求,但设计时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试验中板宽度在由1020mm(隔2孔)到1270mm(隔3孔)时,极限承载力衰减较大,故实际使用中选用隔1孔或隔2孔构件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速成墙板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附加偏心距法并结合已有的试验数据,对该墙板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法可以用于速成墙板偏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3.
速成墙板作为新的墙体形式,墙板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为掌握该墙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墙板和灌混凝土墙板的抗弯承载力试验、轴心受压试验及灌混凝土墙板和墙板节点的低周反复试验,结合试验结果和工程实际,给出了承重速成墙板、墙板节点、过梁的设计和墙板的施工要点,并介绍了速成墙板试点工程概况,以供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钢筋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夹芯墙板平面内偏心受压的试验研究:钢筋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夹芯墙板偏心受压时裂缝开展情况和构件破坏形态,加载过程中钢筋及混凝土板的应变情况.着重阐述合厚度混凝土墙板模型的建立,并对钢筋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夹芯墙板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全螺栓连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对象,针对宽度为1200 mm、高为3 m的标准预制混凝土夹芯墙板,对其在竖向轴心和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受轴心和偏心压力时,其极限荷载分别为2426.5、1131.7 kN,且破坏之前几乎没有弹塑性或塑性的发展过程,为典型的脆性破坏。轴压试件混凝土中较大的主拉应力主要分布在试件中水平螺栓孔上下端混凝土的表面、试件两页板中部顶端及两页板之间连接块的上下及外表面,并最终导致混凝土破碎,与试验结果相符。偏压试件受压页板较大主拉应力主要分布在试件中水平螺栓孔周围的混凝土表面及两页板之间连接块的表面,并最终导致混凝土破碎,与试验结果相符。两墙板试件在轴心和偏心荷载作用下极限荷载承载力的试验值与分析结果的比值分别为1.03和0.99,两者吻合良好,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水平螺栓孔造成了预制混凝土夹芯墙板的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导致了墙板的破坏,而两页板之间的混凝土连接块是保证两页板共同工作、提高夹芯墙板承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长细比及偏心距为主要变化因素,对8个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试件进行偏心受压单调加载试验。通过观察试件破坏形态,利用获取的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及试件承载力等重要数据,分析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心受压工作机理,并讨论上述因素对试件极限承载力及破坏形态的影响,最后利用国内常用的钢管混凝土规范所推荐的压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承载力理论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心受压试件的受力过程、破坏形态、变形特性等与普通钢管混凝土相似,试件承载力随长细比和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最终破坏形态主要为整体失稳破坏,部分试件为材料强度破坏;根据规程GJB 4142—2000所计算承载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节能砌块内置钢筋混凝土墙板的破坏特征和受压性能,进行了4个1/2模型节能砌块内置钢筋混凝土墙板偏心受压试验,分析了各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及承载力、协同工作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节能砌块与内置钢筋混凝土之间协同工作性能良好;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试件破坏由小偏心受压逐渐变为大偏心受压,破坏荷载逐渐降低,符合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规律;所有试件的破坏均属于材料破坏,没有发生平面外失稳破坏;按GB 50003—2011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8.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偏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3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短柱(长细比4.67)的偏心受压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偏心受压短柱正截面的破坏类型分为大偏心和小偏心受压破坏两种,以受拉区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同时混凝土受压边缘达到极限压应变为界限破坏准则,同时其N-M具有抛物线的相关关系;叠合柱横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分布,不论偏心距大小,受压钢筋屈服总是先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与试验结果相比,现行规程大幅度(51%~77.4%)低估了叠合柱偏心受压承载力。基于试验采用截面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叠合柱偏心受压短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公式,公式形式简单,与我国现行的规范体系相协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带窗洞复合墙板受弯与受压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框复合墙板,即通过在复合墙板内设置暗梁、暗柱来提高其承载力。对5块足尺的带窗洞复合墙板进行四点弯曲试验和偏心受压试验,考察其破坏模态和承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墙板的抗弯刚度较高,受弯荷载满足由美国ASCE/SEI 7-05规范计算得到的关岛风荷载设计值要求;在四点弯曲荷载和偏心受压荷载作用下,复合墙板能实现完全组合作用,两侧混凝土面层变形协调,符合“平截面假定”;复合墙板在四点弯曲荷载下发生延性破坏。分别按美国ACI 318M-0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注释》和中国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复合墙板的受弯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最大不超过16%,并且利用两种规范公式计算得到的承载力均较为保守。  相似文献   

10.
WZ结构夹芯墙板中心受压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钢筋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夹芯墙板平面内中心受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钢筋网架—混凝土组合结构夹芯墙板的中心受压性能、加载过程中钢筋及混凝土的应变、WZ夹芯墙板中心受压时的承载力、破坏形态,验证合厚度混凝土墙板模型成立.钢筋网架—混凝土夹芯板在中心受压时十分稳定,其承载力可以采用“合厚度混凝土墙板”模型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1.
设纵肋钢箱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钢箱内填混凝土、含钢率以及钢箱内纵向加劲肋是否开孔等对钢箱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3个钢箱混凝土和1个钢箱轴压短柱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箱内填混凝土可有效提高试件的轴压刚度和承载力;纵肋可充分参与构件整体受力,其中纵肋开孔试件变形能力更强,延性更好。与设纵肋薄壁钢管混凝土短柱现有试验数据对比表明:随含钢率的提高,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有所增大。建议设纵肋钢箱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可按叠加原理进行计算,其中钢箱截面积可计入纵肋的面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径厚比对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2个直径600mm圆钢管混凝土柱试件在恒定轴向压力和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径厚比(分别为37.5、50.0)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钢管应变发展规律以及核心配筋的受力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在压弯荷载作用下,滞回曲线非常饱满,耗能性能优越,均表现出良好的变形能力。随着试件径厚比加大,最大位移角与等效阻尼比均略有减小。柱根部混凝土压溃、钢管鼓曲主要发生在支座底板与下部第一排栓钉之间,栓钉对管壁面外变形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当径厚比较小时,钢管管壁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较强,残余变形较小。核心纵向钢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箍筋未屈服,对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较小,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明显的滑移现象。大直径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受弯承载力试验值显著高于按照我国现行相关规范、规程公式得到的计算值,说明采用我国现行相关技术规范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设计,结果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外方内圆复合钢管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完成了6个试件的拟静力试验。试验主要变化参数为轴压比、方钢管壁板厚度及其宽厚比、圆钢管混凝土套箍指标。试验结果表明:6个试件的破坏形态基本相同,均为距柱底约300 mm高度范围内方钢管外鼓屈曲,方、圆钢管之间混凝土局部破坏;试件的水平荷载 位移滞回曲线饱满,无明显捏拢;峰值水平荷载时,轴压比设计值约为1.0的试件位移角略小于1/100,其它5个试件位移角均大于1/100;减小方钢管壁板的宽厚比,或增大圆钢管混凝土的套箍指标,可增大试件的初始割线刚度以及极限位移角;增大方钢管壁板的厚度,可提高试件在轴压力作用下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采用叠加方法与平截面假定方法计算试件在轴压力作用下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心受压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长柱的受力性能,设计了15个试件进行静载试验,考虑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长细比和偏心距3个变化参数。通过试验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截面应变分布情况以及试件的承载力等重要数据,对再生粗骨料取代率、长细比、偏心距等变化参数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长柱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利用国内外相关规程的计算方法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长柱承载力进行计算,并与试验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长柱的承载力、破坏形态、变形特性、截面应变分布与普通方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长柱相似,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压长柱同样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试件的承载力随着长细比和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其影响不大,根据规程DBJ 13-51-2003得到的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现浇混凝土填充外墙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完成了10个采用不同做法和不同形式填充墙的足尺墙体试件和2个无填充墙对比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填充墙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聚苯板条分隔做法和PVC板条分隔做法时,填充墙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基本一致,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体结构破坏过程及最终破坏形态,对于PVC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其破坏时的延性好于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填充墙增大了试件的承载能力,对于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其峰值荷载为无填充墙试件的1.37~3.31倍,两种做法填充墙试件的峰值荷载大小相当;填充墙减小了试件的变形能力,对于极限位移角,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为无填充墙试件的20%~65%,PVC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的变形能力明显大于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除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结构洞墙试件外,其余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均满足剪力墙结构抗震变形能力要求;填充墙显著增大了试件弹性及弹塑性阶段的刚度。基于试验结果,建议结构计算时合理考虑填充墙的不利影响,工程中尽量避免采用结构洞填充墙,对填充墙部位的结构构件及填充墙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再生块体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安全性鉴定和抗震加固提供参考,通过1片预制普通混凝土墙板内现浇自密实混凝土叠合剪力墙和3片预制普通混凝土墙板内现浇自密实再生块体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废旧混凝土块体取代率、轴压比和边缘约束构件钢管厚度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各剪力墙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现浇混凝土填充外墙对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完成了10个采用不同做法和不同形式填充墙的足尺墙体试件和2个无填充墙对比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填充墙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聚苯板条分隔做法和PVC板条分隔做法时,填充墙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基本一致,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体结构破坏过程及最终破坏形态,对于PVC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其破坏时的延性好于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填充墙增大了试件的承载能力,对于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其峰值荷载为无填充墙试件的1.37~3.31倍,两种做法填充墙试件的峰值荷载大小相当;填充墙减小了试件的变形能力,对于极限位移角,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为无填充墙试件的20%~65%,PVC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的变形能力明显大于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试件;除聚苯板条分隔做法的结构洞墙试件外,其余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均满足剪力墙结构抗震变形能力要求;填充墙显著增大了试件弹性及弹塑性阶段的刚度。基于试验结果,建议结构计算时合理考虑填充墙的不利影响,工程中尽量避免采用结构洞填充墙,对填充墙部位的结构构件及填充墙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流固耦合算法,综合分析砌块的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通过计算陶粒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传热系数,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适用于砌块的孔型优化设计.通过参数计算分析三排孔、四排孔和五排孔三类孔型砌块的热工性能,结果显示,壁厚为15mm的五排孔砌块墙体传热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19.
矩形钢管混凝土横向局部承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进行了9个矩形钢管混凝土和3个空心矩形钢管的横向局部承压试验。试验的主要参数为局部承压面积和管内混凝土填充长度。试验结果表明,矩形钢管混凝土横向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高于素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提高系数,钢管参与了局部承压,管内混凝土的填充长度也是影响横向局部承压强度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横向局部承压机理的基础上,构造了考虑钢管参与工作和混凝土长度影响的局部承压强度计算公式,与J.A.Packer和本文的试验结果相比,均吻合较好,为我国正在编制的《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桁架X型受压节点承载力计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谢力  陈梦成  黄宏 《工业建筑》2013,43(5):128-131
对6根矩形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和1根矩形实心钢管混凝土短柱试件进行轴压试验,研究了内外钢管的长宽比对短柱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比较内管相同的试件,外管截面尺寸较大者其轴压承载力略高;比较外管相同的试件,由于混凝土的减少和内管的局部屈曲,轴压承载力随内管的增大略有下降,本次试验中的实心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略高于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短柱。同时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件轴压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