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由此可见,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至关重要。而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要依靠主机厂。但零部件企业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行业内的龙头,就必须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春,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中国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发展中心作为国内汽车电子电器类最大的一个行业组织,此次会议安排在长春绝不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零部件企业跟随整车企业的步伐;而且这些企业正在加快、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的竞争将日益激  相似文献   

3.
帅正梅 《现代零部件》2006,(9):46-46,48
面对近年来国际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纷纷进入中国,长期依附于整车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研发等明显处于劣势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已经别无选择地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台竞技,我们的优势在淡化,而我们的劣势在凸现。东南亚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我们还便宜,而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设计能力又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生产力不到他们的1/10。  相似文献   

4.
赵鹏 《现代零部件》2004,(11):18-18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长期以来沟通不畅,阻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零部件与整车的采购配套关系远远不能适应中国整车工业发展的要求,亦远远不能适应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08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要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目前面对的严峻形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零部件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符台行业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25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在江苏盐城盛大召开。本届年会以"整零合作·转型发展"为主题,由主题大会、高层研讨和专题交流会组成,聚集了协会领导、当地政府领导及行业专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协会分支机构、零部件产业基地和新闻媒体代表等约350人出席会议。会议重点就汽车产业发展事项,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以及零部件做大做强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主题大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主持,他首先对2013年汽车产销情况做了简要总  相似文献   

7.
《现代零部件》2004,(11):F005-F005
有谁会想到,在中国加入WTO时曾经让国人忧心忡忡的汽车工业,会在2005年进发出让世界震惊的力量。也就从那时起,中国的、世界的,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齐涌向了这个充满活力、让人馋涎欲滴的行业。但毕竟这也是一个市场容量有限的行业。在今年车市增长放慢的大环境下,不但暴露出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广大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能够准确地把握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制定长远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现代零部件》杂志社、《机械工人》杂志社共同利用装备制造商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在CIMT2007期间相聚北京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工具技术》2006,40(6):6-6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未同步发展,影响整车技术水平提高。通过合资、合作,整车产品制造工艺和质量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但零部件生产落后于整车发展。零部件企业整体配套能力不强,专业化水平较低,自主开发系统集成能力薄弱,跟不上整车开发步伐。  相似文献   

10.
《机械》2007,34(5):I0004-I0004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数控机床主要的用户。近几年国产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提供了设备基础。目前,全球前100名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中有70%已来到中国;全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  相似文献   

11.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三流的公司卖劳力,二流的公司卖产品,一流的公司卖技术,超一流的公司卖标准”。随着跨国汽车企业在华投资和采购步伐的加快,我国零部件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不少跨国企业认为,由于我国汽车整车,特别是乘用车主要车型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产品采用的标准不同,系列也不同,这给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制约了零部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其顺利进入跨国公司采购链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汽车行业呈现高收入、低利润的特点。而我国汽车行业则呈现低收入、高利润的特点。从全球的平均数据看,国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而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汽车行业利润率在10%~15%。高利润的表象掩盖了管理漏洞和各种浪费,所以导致国内汽车厂和供应商对ERP、供应链等优化管理的措施不重视。纵观全球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关系特点,欧洲是零部件制造企业与整车企业相互独立;美国是零部件逐步从整车企业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零部件制造商,并向全球提供产品;日本是零部件企业得到整车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保持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广泛采用的一个做法。我国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空间已被打开,但是和整车产业相比,我国零部件产业、特别是核心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是滞后的,这种滞后将严重制约汽车产业整体的发展,相对于国外企业,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研发能力弱、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的软肋。要想改变这种形势,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亟待升级,如何走好这次升级之路哪?我们特邀汽车零部件知名企业的相关专家和设备提供商来共同探讨,寻求一条加工制造升级的光明坦途。  相似文献   

14.
11月27~28日,200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在四川省内江市召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做年度工作报告。他通过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取得辉煌成就和一些问题,并特别就金融危机情况下,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定要坚定信心,在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把危机看成时机,密切关注国际汽车行业形势的变化,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商机。商务部司长陈林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代零部件》2007,(7):14-14
2007年5月11日,“CAXA汽车零部件行业PLM解决方案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就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如何通过产品、工艺、制造和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精益化、敏捷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相似文献   

16.
《汽车零部件》2012,(11):41-43
2012年11月19日,"2012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战略论坛"缓缓落下帷幕,会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还安排了参会企业及行业领导参观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如下简称神龙汽车)和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如下简称东风乘用车)等当地整车企业,以及武汉市汉阳区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通过本次参观,参会企业及行业领导深入了解了武汉市汉南区当地的投资环境与汽车产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工具技术》2007,41(9):97-97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2%。3%,高于整车企业的1%,主要通过与跨国企业共同开发的方式,逐步掌握尖端技术。据统计,世界1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的70%在中国设厂,对中国投资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200家。  相似文献   

18.
《工具技术》2005,39(8):66-66
国家权威部门日前的统计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受整车业低迷和钢材等成本上升的影响,利润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高额利润将一去不返,今后将向微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工业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非常惊人的发展,年产量不断刷新历史最好记录,从2000年的207万辆起,在2002年突破300万辆后,一年攀上一个新台阶,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570万辆,一举进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行列。伴随中国汽车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值也与之呈现出同样可喜的增长。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一个辐射型的产业,汽车生产总是离不开汽车零部件的供应。所以在汽车行业中,整车与零部件的采供关系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一股主要力量,可以说,是整车产量的增长拉动了汽车零部件的增长,另一方面,汽车零件的发展又为整车产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危机之下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尤其是自主品牌在求“生存”的同时更要求“发展”,国家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进行资源整合;09年“两会”期间行业代表献计献策目标只有一个:做大做强零部件发展汽车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