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借鉴密闭压力容器的静力学分析方法,针对国家储气井的特点建立三维模型,对储气井井体的内表面腐蚀面积,以及腐蚀深度对储气井的应力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储气井的设计选材与日常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推广CNG汽车的应用与加气站储气安全提供保障;并为减少储气井造成的潜在危害和减少城市安全隐患及污染控制等提供技术条件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对FNN-3200电子罗盘在CNG储气井检测成像中的同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电子罗盘在检测设备中的安装位置直接影响到获得图像同步信号处理电路的复杂程度。安在静筒中需设置光电转换电路,电路较复杂;安在动筒中的处理电路较简单。两种安装方式都能得到精度较高的检测成像同步脉冲。  相似文献   

3.
反循环压井井筒温度场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循环压井过程中,井筒温度场受环境及压井液物理性质等外部参数影响十分明显。从反循环压井工艺特点出发,以传热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反循环压井过程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对影响反循环压井过程中井筒温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压井过程中,泥浆排量、泥浆比热、地温梯度、井深以及压井循环时间和泥浆入口温度对循环过程中井下温度分布的影响较大;调整泥浆排量和泥浆入口温度可以作为调节井筒温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1低温对球罐性能的影响 为避免压力容器低温脆断的可能发生,便于在容器选材、设计、制造等方面采取不同的合理措施保证其所需韧性,我国有关压力容器标准通过多年来对许多失效、破坏的经验总结并结合我国低温钢的配套、供应及造价等情况,将低温界限定为小于或等于-20℃,即认为:设计温度大于-20℃的压力容器按常温容器考虑;低于或等于-20℃的碳素钢及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为低温容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不同井型页岩气井井筒流动规律和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页岩气水平井井筒流动,获得不同井型气井携液机理与积液规律。优选了振荡式冲击携液模型作为页岩气水平井临界携液气量计算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论认为,数值模拟结果能够有效反映气井携液过程,振荡式冲击携液模型诊断结果符合实际,可为气井合理配产、管柱优选和排采工艺介入时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普通混凝土及膨胀混凝土的胀缩分析和裂缝计算,提出利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实现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裂缝进行补偿,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刚塑性有限元方法并借助商业有限元软件对连铸坯三点矫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然后与一点矫直和连续矫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点矫直过程中,应变均布在3个矫直段内,沿铸坯厚度方向,应力应变值在表面处最大,中性面偏向外弧侧,总应变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铸坯温度变化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9.
一种轻型货车车架有限元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车架作为整车的一个重要部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悬架机构以及连接部件的模拟是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关键步骤.介绍了以组合单元建立货车车架有限元模型的方法,运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车架在典型工况下的应力水平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车架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了车架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微动垫在试验中变形.接触表面及附近应力场变得复杂,接触边缘产生应力奇异,应力值无限大,所以用最大应力来评价微动疲劳强度是不合适的.对接触表面应力分布用接触力学性能分析,将微动桥两个桥脚合并一起看成楔形体;基于弹塑性理论分析接触表面及附近某一点应力,结合接触力学和断裂力学,通过渐进匹配技术定量等效确定接触边缘应力场.分析微动垫与试样接触边缘区域,引入类似模型的断裂力学中裂纹前端区域应力分析方法.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表明,接触表面及附近应力场解析解吻合数值解.  相似文献   

11.
在Warren-Root双孔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储气库运行过程中,压力反复升降使介质发生不完全可逆变形对储气库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建立考虑介质变形的枯竭裂缝性油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算例分析表明:随储气库运行时间的增加,考虑变形的储气库压力和注气井井底流压逐渐升高、孔隙度和渗透率逐渐降低;而未考虑变形的储气库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注气末井底流压基本保持不变;在模拟储气库运行4年后,考虑变形计算的储气库压力比未考虑变形储气库压力高1.2 MPa,注气井井底流压高2.96 MPa,孔隙度是原始孔隙度的0.96,渗透率是原始渗透率的0.87,由此可见裂缝性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地层变形不能忽略,建议在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矿场应用和理论研究时考虑裂缝变形对储气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下储气库设计方案优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储气库设计方案的优选是根据工程设计原则,从所提供的预选方案中,遴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地下储气库的设计方案涉及因素较多,属于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来定量确定各种指标的权重,结合密切值法对各个方案与理想方案逼近程度的计算,实现方案优劣排序.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地下储气库设计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及结构模型之中,AHP-MCZ方法能从多因素、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确定出最优设计方案,为设计者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设计方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建设方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张坨地下储气库设计方案研究为例,在对该气藏进行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油气藏工程等多种方法进行论证,并结合京津市用气规律设计了气库运行基本指标,同时利用试井及气井节点分析法确定了气井合理产能,为气储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论据,实际运行证明储气库方案设计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4.
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地区相变墙蓄冷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把相变储能技术应用在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地区,使相变墙夜间通过通风蓄冷。调节室内温度.方法从降低建筑能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角度出发,选取癸酸(CA)、月桂酸(LA)两种有机混合物作为相变材料,将建筑材料浸入有机相变材料中制成一种新型复合储能构件。对气象数据以及相变材料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可知选取的有机混合物的相变温度为18.491~24.262℃,符合室内舒适温度范围.通过对气象数据以及对相变材料的实验测试分析可知.昼夜温差较大地区夏季可以应用相变储能墙板实现夜间通风蓄冷,白天吸收室内多余的热量,调节室内温度,提高室内的舒适性.结论相变墙板的应用使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热流波动幅度减弱。外扰作用时间被延迟,从而可以降低建筑物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B储气库运行10年尚未达到设计能力的事实,设计室内实验获得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用产量不稳定分析方法获得井控储层参数,计算井控储层气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用图解法计算井控储层的平均含气饱和度。分析采气井生产动态,发现水气比和含气饱和度在全库中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从而验证了平均含气饱和度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煤气地下贮库渗流运动方程出发,求出了地下煤气贮库渗透压强以及渗流边界的解析表达式,同时还给出了渗漏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在储气井建腔施工过程中,建腔管柱时常因变形被卡,影响中途测试和后续的建腔施工。由于储气井井身结构的特殊性,常规修井技术不能完全适用于储气井施工。WC1储气井建腔管柱解卡实践证明,活动解卡法和内切割法较为合适的储气井解卡作业。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下储气库注气方案综合评价涉及因素较多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包括注气井数量、注气井层位、注气井注气能力、系统单位电耗、机组效率等9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评价值,并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各方案总评分,确定出最优注气方案。笔者以国内某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为例,对同一注气量工况下的各注气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储气库注气方案的优选。优选结果与现场使用方案一致。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使用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使得注气方案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可靠,对地下储气库最优注气方案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试在夏季空调工况下相变储能墙板对室内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方法构建相变墙和普通墙实验测试房间,利用户式空调蓄冷,以温度、热流巡检装置对实验房间的温度场和热流变化进行测试,并对普通墙房间和相变墙房间室内热性能参数实测分析.结果相变墙房间的室内温度要比普通墙房间的室内温度低1~2℃,同时相变墙可以削减热流4.6W/m^2.结论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加入相变储能构件,具有调节室内温度,提高房间的热舒适性的特点,同时还能降低空调设备的开启频率,减少设备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且能够对电力的“移峰填谷”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One of the major technical challenges in using carbon dioxide( CO2) as part of the cushion gas of the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reservoir( UGSR) is the mixture of CO2and natural gas. To decrease the mixing extent and manage the migration of the mixed zone,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CO2and natural gas mixing and the diffusion of the mixed gas in aquifer is necessary. In this paper,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gas-water two-phase flow theory and gas diffusion theory is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is mechanism. This model is validated by the actual operational data in Dazhangtuo UGSR in Tianjin City,China.Using the validated model,the mixed characteristic of CO2and natural gas and the mi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mixed zone in an underground porous reservoir is further studied. Particularly,the impacts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on the migration mechanism are studied: the ratio of CO2injection,the reservoir porosity and the initial operating pressure. Based on the results,the optimal CO2injection ratio and an optimal control strategy to manage the migration of the mixed zone are obtained. These results provide technical guides for using CO2as cushion gas for UGSR in real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