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4):228-229
冒名处分不动产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也是同案不同判。本文从冒名处分行为的法律性质出发,否认了冒名处分不动产行为直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观点,认为其应当类推适用无权代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之后,行为人假冒他人处分不动产的案件并不鲜见并引发不少纷争。那么何为冒名处分他人不动产?冒名处分他人不动产是指行为人以登记物权人的名义对第三人转让或抵押登记物权人的不动产,并给第三人造成行为人与登记物权人为同一人的身份混同。针对这类屡见不鲜的冒名处分行为的法律适用,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见解纷纭。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5)
冒名处分不动产的行为不同于无权代理,也有异于无权处分,为了保护国家和公民的登记注册制度,也为了更大程度的保护公民的合理信赖,使公民的合理信赖利益最大化,是否可以将不动产冒名行为类推适用于无权代理/表见代理制度,并透过被冒名者的可归责性与相对人信赖的合理性这两个要素的比较、权衡,在保障交易安全的同时,兼顾所有权人的利益是我国当今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6)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意在保护双务合同中的善意受让人,与之相联系的有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这三者概念性质需仔细区分。定义不动产的冒名处分行为,在民法中应属于无权处分,首先应当将其与无权代理相区分,其次针对该处分行为中的善意受让人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进行救济而非表见代理制度。分析不动产冒名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规则社会交易行为,进而构建诚信社会。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冒名处分行为,即冒名人以非法手段获得被冒名人身份证和不动产权证等证件后,将该不动产抵押或者出卖给第三人并完成了变更登记。在不动产冒名处分行为中,第三人需要承担极大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被冒名人的物权更是被直接侵犯。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领域加以阐述,助益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3)
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作为民法意义上的规定,既有相似之处,又蕴含了不同的法律行为内涵,但是法律行为内涵并不能直接的指导案例审判,其法律行为或法律上所蕴含的"假设"在实践中应当如何认定与适用,是民法领域从法律认识到法律实践的法律过程。通过实践之中的冒名出售不动产案件,讨论无权代理与无权处分的适用。并且讨论在该情形下保护真正权利人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198-202
无权处分和无权代理作为民法意义上的规定,既有相似之处,又蕴含了不同的法律行为内涵,但是法律行为内涵并不能直接的指导案例审判,其法律行为或法律上所蕴含的"假设"在实践中应当如何认定与适用,是民法领域从法律认识到法律实践的法律过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学界对诈骗罪中处分意识存在的必要性尚有争议,本文主张"处分意识必要说",诈骗罪的成立要求被害人具备处分意识。处分意识的内容包括了处分人认识到处分对象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占有财物的事实以及其处分行为的效果。其中,除对有体财物的认识外,处分意识应当包括对处分财产性利益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无权处分     
《Planning》2019,(10)
在明确了无权处分内涵的基础上,笔者首先对无权处分基本概念进行解析。而后,对无权处分情形下的行为效力进行分析并加以梳理。最后,与大陆法系关于无权处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比对,从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的角度分析我国无权处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8)
无权处分被梁慧星教授称之为"法学上的精灵"。在社会交易当中无权处分行为频繁发生,理论界和实务界就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还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先行法律中有关无权处分的规定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对无权处分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