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3)
<正>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市场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政治等领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相应地,21世纪中国社会的国民教育体系也应该将"法律教育"推向更高的位置,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法律人才,使其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主建设等领域发挥积  相似文献   

2.
卷首     
<正>在民主法治国家,法律的地位不言而喻。它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维护着国家的秩序,规范着公权力的行使,引导着社会的发展,甚至成为每一位公民心中的信仰。在民主法治国家,法律的地位不言而喻。它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维护着国家的秩序,规范着公权力的行使,引导着社会的发展,甚至成为每一位公民心中的信仰。建立法治国家,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建立一个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基础的现代劳动法律一直提倡这样一个基本的概念:劳动力不是商品、三方结构的概念和社会的进步和分享的想法。现代社会不能没有这些现代劳动法律概念的支持,根据这些概念我国《劳动法》颁布制定,虽然我国劳动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立法背景和劳动的关系性质认识的不足和社会的关系上的复杂性。是我国劳动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并且约束和限制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矛盾的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国外劳动法律的发展之路对中国劳工法律概念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7)
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法治精神,构建了法治社会的良法。是法律普遍遵守的基础,形成了社会权力,消除了国家压力。本文先以市民社会三种不同的用法着手。进一步阐述市民社会在宪政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市民社会不仅培养了宪政文化,形成了社会权力,而且形成了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的局面。为此,提出市民视野下如何铺垫宪政基石的几点建议,力求使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2):27-31
行政法律文化影响行政执法,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参与行政执法的社会主体来实现其促进或消解作用。依据法治原则,良好的行政执法需要至少包括信仰法律、权利本位、服务行政、正当程序等内容的社会主义行政法律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行政法律文化就必须以合理取舍本土文化、借鉴外来先进文化为思路,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法律运行机制、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调整社会结构为路径来培育。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3)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但是,基于我国的社会背景和民众教育程度背景,普遍群众不具备严肃的法律观念,我国的行政文化也相对有所缺失。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社会,首先需要端正民众的法律观念,使其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行政法理论中的合作理念,有利于实现政府和民众意志的和谐,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4)
法治是政治民主的前提和基础,而不是相反。法律的根本属性是说理,既是说理的依据,又是说理的保障。而说理是民主时代的根本特征,没有法律就没有民主。政治民主的底线,是保障人们有权基于自身利益在公共事务中发表不同于他人的独立意见,进而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做出决定。政治民主的高度,则取决于国家权力是否真正受制于人民的权利,包括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是否能够落实,法定的国家权力运行体制是否稳定有效并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任,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活跃度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取决于法治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7)
党的十九大《报告》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明确了目标任务。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解决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提供了以下实现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法治文化建设投入,加大法治文化建设资源的全国统筹力度;二是增强国民的规则意识;三是提高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6)
近现代民主意义上的法治思维是人类社会结束封建专制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其基本表现形式是民主宪法。本文通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含义,论述了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主要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根本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
马克思主义法学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但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却陷入了困境,未能充分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而且,中西方经济法生成的巨大差异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求使得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法成为了必然,亟待其发挥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法学支撑力。马克思主义经济法是指以国家为核心调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全部法律和措施的总和。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在平稳运行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法理应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法视为新时代的正本清源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立论基础,全面增强与国家政治的耦合关系、系统阐明与经济政策的本质联系,用高度的理性和深厚的理论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