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基于改进电压模型的感应电机低速发电运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驱动系统低速发电运行时稳定性较差,原因在于低速发电模式下经常出现不稳定现象。在改进电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低速发电不稳定现象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模型参数不准确情况下避免系统不稳定的方法。根据定子角频率和转矩电流分量的符号,改变磁链估计模型定子电阻大小,从而保证电机低速发电稳定运行。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速度自适应全阶观测器已经被成功和广泛地应用于感应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驱动系统,然而许多研究和实践工作都表明,基于自适应全阶观测器的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在低速发电运行状态会出现不稳定现象。本文利用自适应控制理论,推导出基于开环全阶磁链观测器的使转速估计值及估计磁链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进而给出了在给定转速条件下驱动系统发生不稳定现象的发电性质负载转矩边界值,从理论上阐明了何时会出现不稳定现象的问题。同时基于转矩-转速平面下的驱动系统相关特性分析,提出通过增大磁链幅值,增强驱动系统在低速发电模式下的带载能力,扩大稳定运行范围。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文中理论分析和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电机低速运行时的一种增强型开环控制方法.在分析开环增强型低速性能改善方法的基础上,对基于非线性气隙功率补偿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矢量控制和标量控制的特点,给出最小限度的利用电机参数改善低速性能的补偿方法.最后对该方法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和物理实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电机低频运行时速度平稳,速度静差小.  相似文献   

4.
电压源型逆变器由于死区效应,导致输出发生非标准化、畸变化,影响感应电机的控制精确度,特别是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同时造成电网侧能量的流失。为了减小死区效应产生的影响,列出误差计算公式,求得总延时时间。另外,对定子电阻进行自适应辨识,增加所求延时时间精确度的同时可以运用到电机矢量控制中。经过补偿误差电压,提高了控制性能,降低了对控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补偿策略对电流波形、总谐波失真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列车牵引逆变器中,为了防止上、下开关管同时导通,通常会在导通时间中加入死区时间。这会使牵引电机产生5、7次电流谐波。显然,研究如何抑制该谐波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分析了死区时间引起的5、7次电流谐波;然后采用自适应陷波器提取电流中的谐波分量,来补偿死区时间并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研究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张强  王勇  苟铖 《电测与仪表》2019,56(7):113-118
扭矩扳子自动化检定装置用低速永磁同步电机通常工作于300 r/min以下,由于电机本体气隙磁场畸变、逆变器死区时间、开关管压降等非线性因素,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高次谐波,引起转矩脉动,导致加载过程中输出扭矩波动,影响检定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低速永磁电机的谐波抑制控制策略,建立了低速永磁电机的谐波数学模型,采用电压补偿的方法,根据谐波数学模型计算谐波电压补偿量,并采用PI控制,对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相电流谐波进行抑制,从而减小扭矩扳子自动化检定装置的转矩脉动。通过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谐波,从而减小电机输出转矩脉动。  相似文献   

7.
在结合传统死区补偿方法后,研究了一种补偿矢量合成方法。将理想输出矢量和死区矢量进行矢量合成,并且在软件中将作用分量进行建表查询,列出相应补偿公式。通过MATLAB仿真对比输出电流波形,并在电机实际运行中对振动和噪声数据进行测试列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该死区补偿对电机的振动和噪声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死区补偿方式基础上,提出一种根据输出电压矢量幅值调整死区时间的补偿策略,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通过调整输出电压矢量幅值和参考电压矢量幅值之间的扰动电压,获得最终的死区补偿时间,能够明显改善电流过流点时补偿不合理的现象;针对感应电机零低速控制稳定性和保证大负载转矩输出能力的问题,提出根据转矩电流反馈值实时调整死区补偿...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三电平电压型逆变器死区效应产生的机理,针对电流采样延时和寄生电容影响而导致死区补偿不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模型预测的三电平电压型逆变器死区补偿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了三电平电压型逆变器驱动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和瞬时电流采样值,计算出实际瞬时电流的预测值,然后将电流预测值和器件开关状态代入该模型计算出准确的补偿时间,实时的对补偿电压进行调整。最后,改进算法在7.5 k W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证明了该补偿方法能有效改善电机的电流波形。  相似文献   

10.
磁通切换永磁电机具有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反电动势正弦的优点,在推导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调制方法,对该电机的定子磁场定向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另外,由于空间矢量调制的死区效应严重影响电机输出电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电机的转速与转矩输出特性,采用预测电流控制方法对死区进行补偿。通过半实物仿真平台dSPACE实现了定子磁场定向控制算法,并在一台2kW磁通切换永磁电机驱动系统上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该控制算法对其他定子永磁型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控制中,逆变器存在死区效应和零电流钳位效应,导致电流电压波形畸变,造成转速转矩脉动,控制性能降低。迭代控制死区补偿策略无需检测电流极性,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构造反电动势观测器得到实际电压e^d、e^q,矢量控制输出期望电压ed、eq,通过迭代算法将死区效应造成的误差前馈到期望值,补偿死区效应的影响,提高系统控制性能。仿真和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电动机驱动控制中,PWM死区引起绕组电流波形畸变,增大电动机输出转矩和转速脉动.电动机转速越低,PWM调制深度越小,死区影响越显著.从输出电压波形、输出合成电压矢量两个方面,对电动机低速运行情况下PWM死区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死区导致逆变器输出电压矢量波动,直接影响电动机低速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13.
交—直—交变频器供电的无换向器电机,在起动和低速运行吋,一般都采用比较简便的电流断续法进行逆变器的换流。这样,电流的占空系数必然随电机转速升高而逐渐降低,那么电机的输出转矩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电流断续状态对电机特性有什么影响?低速运行特性与高速反电势换流时电机特性有何区别?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无法正确认识和使用直流无换向器电机。  相似文献   

14.
吴华波 《低压电器》2010,(17):36-39
为解决并网逆变器存在的死区效应,介绍了一种并网逆变器的死区补偿方法。分析了并网逆变器死区效应产生的原因,提出用带通滤波器滤除电流信号的纹波和干扰,根据滤波后的电流信号极性来确定PWM驱动信号的补偿量。给出了一种基于带通滤波器的死区补偿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补偿并网逆变器的死区效应,消除输出电流的交越失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中电压型三相逆变器的死区效应,结合空间矢量图,提出了一种根据电流矢量所在的扇区判断电流极性的死区补偿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软件实现且不需要任何硬件。结合TMS320F2812DSP芯片实现补偿算法,并在3.3kW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逆变器死区带来的控制精度下降、谐波含量增加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定频滞环控制的死区补偿策略。介绍一种对相间电流误差进行控制的定频滞环控制方法,并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其中的扇区判断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开关动作前后的电流路径,分析出死区期间误差会超出滞环宽度上限或下限。实时计算误差超出环宽的幅度,调整实际环宽,使误差恰好符合预期环宽,达到死区补偿的目的。对基于定频滞环控制的逆变器进行仿真,证明了所提策略可以对死区进行精确补偿。  相似文献   

17.
IGBT的死区补偿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相桥式逆变器死区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死区效应对逆变器输出电压的影响.介绍了加入一种死区时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VPWM控制的逆变器死区补偿方法,即对称补偿法.该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死区效应引起的电流畸变,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成功用于变频器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一种对死区时间的预测补偿。死区效应可被视为一种空间矢量 ,它由两个因素决定 :扇区数和相电流方向。在一个调制周期内 ,通过校正参考空间电压矢量 ,死区效应得以消除。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减小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中由PWM逆变器死区效应引起的电流波形失真,对死区效应产生的原理以及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在线死区补偿算法。该方法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对误差电压幅值进行估计并补偿,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与电流极性检测,简单且易于实现,并且利用MATLAB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高次谐波电流分量,减小电机转速的波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一种对死区时间的预测补偿。死区效应可被视为一种空间矢量,它由两个因素决定:扇区数和相电流方向。在一个调制周期内,通过校正参考空间电压矢量,死区效应得以消除。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