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爆破漏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冬瓜山矿床的特点与开采技术条件,对束状深孔等效孔径当量球形药包爆破新工艺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和试验。取得了如下成果:等效束状孔爆破效果明显好于大孔爆破,合理的束间距范围应为:L0=(1~1.5)d0,且多束孔同时起爆,其爆破作用效果比单束孔好,从爆破比能看,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比乳化硝铵炸药爆破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坚硬顶煤弱化的深孔爆破合理炮孔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开采》2015,(4):107-110
为了解决千树塔煤矿11301工作面顶煤硬度大、工作面回采期间顶煤不能及时垮落和充分破碎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深孔爆破后炮孔周围的裂隙扩展情况和裂隙圈范围。结果表明,在炮孔直径为94mm、药卷直径75mm的条件下,千树塔煤矿的顶煤经爆破后炮孔周围的裂隙圈范围约为1.5m,最终确定合理的炮孔间距为3m。以此为依据设计了11301工作面的顶煤深孔爆破方案,实践后工作面顶煤采出率得以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平行炮孔间平均间距确定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原先建立的岩石动态强度下与间距和了小抵抗线相关的爆破设计的全经验公式,然后依据岩体的类别和岩层可爆破性的不同计算孔距。  相似文献   

4.
预裂爆破中最佳空孔间距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留空孔是预裂爆破的常用方法,空孔间距的选择关系到爆破效果的好坏.从理论上研究了空孔的应力集中效应,得出了在空孔壁上时只有炮孔连线方向才有应力出现.分析了空孔间距与爆破参数选取的关系,基于爆炸力学和弹性力学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最适宜的空孔间距.通过具体的算例得出了采用预留空孔爆破时2装药孔之间的间距为868.6mm,没有预留空孔时2炮孔之间的距离为543.4mm,因此预留空孔能够明显提高炸药的能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球形药包分层崩落采矿法落矿分层厚度小、采场生产能力较低的问题,基于束状孔爆破理论,研发束状孔分层落矿采矿方法。束状孔爆破具有增强破岩作用的爆破效应。4~5个炮孔组成的束状孔,采用当量球形药包装药,爆破分层高度为单孔球形药包爆破的2~3倍。束状孔分层落矿采矿方法采用束状深孔当量球形药包漏斗爆破,束状炮孔间距7~8 m,采用普通工业炸药爆破。每次分层爆破落矿高度5~8 m,贫化率8%,损失率10%,大块率<5%,采场生产能力1 800~2 400 t/d。与单孔球形药包爆破VCR法比较,大块率降低10%~20%,采场生产能力提高1倍以上。束状孔分层落矿采矿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厚大矿体、中厚急倾斜矿体的大规模高效开采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湖北长荆铁路11标段的爆破实例,介绍了深孔微差爆破孔间、排距的计算与调整方法,不仅使计算变得简便,而且结果准确,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ESC)漏斗爆破分层落矿,爆破落矿的分层高度为单漏斗爆破的高度,且同一炮孔中需进行多次分层爆破,可造成分层爆破顶板不平整、塌孔等问题。基于束状孔爆破理论,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漏斗爆破参数,研发了束状孔双漏斗爆破分段采矿法。该方法矿块中布置平行束状炮孔,炮孔内分上下两层布置药包。药包同时起爆,爆破方向分别指向分段采场上部的凿岩硐室及下部的临空面,实现分段采场组合爆破漏斗水平落矿。一次爆破分段的高度为两组爆破漏斗深度及间隔距离之和。分段高度14~20 m,一次崩落爆破规模达10万t级,矿石回采率≥85%,贫化率≤10%,大块率<5%,采场生产能力≥2 500 t/d。该方法解决了爆破过程中炮孔破坏问题,并增加了采场一次爆破的规模,极大提高了采矿效率。  相似文献   

8.
平行束状深孔爆破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向全 《有色金属》1999,51(3):20-22,35
束状深孔是一种新颖的崩矿技术,国内外都进行了束状深孔爆破技术试验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矿山生产,获得了预期效果。实践证明,束状深孔爆破技术具有崩矿效率高,安全,爆破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在矿山围岩稳定性差的条件下更适合采用。本文主要介绍束状深孔爆破机理,爆破参数的选取及爆破技术的实施,并对爆破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爆破是一种大量落矿的爆破技术,通过综合利用漏斗爆破最优埋深条件及增强爆破中远区破岩作用的束状孔效应,可极大提高爆破作业效率,该项技术在多个矿山开展了大规模应用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开展了不同埋深条件下束状孔当量球形药包爆破漏斗试验,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精确扫描爆后漏斗体积,建立了束状孔药包埋深...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小型爆破试验方法,开展不同束状孔间距、不同当量大孔间距条件下的爆破损伤试验。结果显示,单束孔或单个当量大孔爆破时,药包侧面爆破损伤范围较两端大,且损伤岩石的纵波速度较低。随离药包的距离增加,爆破损伤变量值呈指数下降,当量大孔损伤变量值较束状孔的下降更快。在爆破近区(x<5.56D0),当量大孔损伤变量值较束状孔的高。在爆破中远区(x>5.56D0),束状孔损伤变量值较当量大孔的高。束状孔组与当量大孔组爆破时,组间距增加,组间岩石的损伤变量值下降。相同间距条件下,束状孔间岩石的爆破损伤变量值大于或等于当量大孔损伤变量值。束状孔/当量大孔间距1.5 m(16.67D0)、2.0 m(22.22D0)时,在组间的爆破叠加破坏作用较单孔损伤变量值增加30%~40%。  相似文献   

11.
依据小庄矿40205综放工作面煤层瓦斯实际赋存条件,同时考虑吸附游离两态瓦斯,建立了煤层瓦斯预抽理论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了不同布孔间距下的煤层瓦斯压力分布情况,确定了合理的顺层预抽钻孔布孔间距,并应用于现场实际抽采工作。数值模拟显示:布孔间距在1.8~2.5 m时,两孔中心最大瓦斯压力的增长速率较大;布孔间距在2.5~3.5 m时,其增长速率有所降低;当布孔间距为3.0 m时,预抽0~90 d时煤层瓦斯压力下降速率较大,预抽90~210 d时煤层瓦斯压力下降速率逐渐减缓;抽采过程存在最佳抽采时间;40205综放工作面顺层预抽孔布孔间距设置为3.0 m,预抽90 d时,钻孔间最大瓦斯压力降至182.435 kPa;预抽210 d时,钻孔间最大瓦斯压力降至178.230 kPa,可将煤层瓦斯压力降至50%以下,保障预抽达标。现场应用显示:40205工作面回风巷瓦斯抽采纯流量大且较为稳定,基本稳定在1.50 m3/min左右,预抽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深孔凿岩爆破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生产中有效可靠地进行中深孔落矿,并降低爆破大块率和粉矿量,三鑫公司和长沙矿山研究院开展了中深孔凿岩爆破参数试验研究。根据三鑫公司的矿岩条件,通过爆破漏斗试验、宽孔距同段爆破漏斗试验和斜面台阶爆破试验与理论研究,初步确定中深孔凿岩爆破参数,并通过正交爆破试验进行优化,取得了适合三鑫公司的中深孔凿岩爆破参数,推荐采用的爆破参数为:孔底距2.3m,最小抵抗线1.3m,孔底安全药包起爆。  相似文献   

13.
系统阐述了三点基准定位测量法在爆破漏斗试验中测量爆破漏斗体积的基本原理,并在黄山铜镍矿30#矿体的爆破漏斗试验中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与传统体重法的测量数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点基准定位测量法的结果直观可靠,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的。  相似文献   

14.
爆破漏斗试验在一次爆破成井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利文斯顿爆破能量平衡准则,在一次爆破成井的应用现场进行了系列单孔爆破漏斗试验以及变孔距的多孔同段爆破漏斗试验,并在装药孔附近按不同的间距布置空孔,以观察实际爆破时的装药孔与平行空孔之间的间距关系;对2种炸药爆破漏斗试验结果的爆破漏斗特性曲线、爆破漏斗体积与炸药埋深及其与漏斗半径关系、爆破漏斗的最佳埋深与l晦界埋深、爆破漏斗的炸药单耗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据此确定了与矿岩条件相匹配的炸药类型,得到了试验地段一次爆破成井试验的相关参数选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樟鹤 《有色金属》1999,51(3):12-15
安庆铜矿高阶段大直径深孔采矿采用小段面VCR法掏槽,倒梯段侧向崩矿的爆破方式。为确定大直径深孔采矿合理的凿岩爆破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单孔和宽孔距双孔爆破漏斗试验。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爆破漏斗试验基本过程和大直径深孔采矿凿岩爆破参数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孔间微差预裂爆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占时春 《矿业工程》2005,3(2):39-40
结合微差爆破理论和预裂爆破成缝机理.对兰尖铁矿孔间微差预裂爆破试验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小尺寸模型试验在爆破机理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相似材料的选取是模型试验的前提。以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煤矿高台阶抛掷爆破为原型,利用量纲分析法确定了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采用河砂、碎石(<7 mm)、石膏、水泥、水等相似材料成分按照5种配比制作了标准试件,对标准试件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和纵波波速测试试验,得到了各配比相似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波阻抗等物理力学参数;同时制作了5种配比下的圆柱体素混凝土模型,通过单孔爆破漏斗试验算出各配比相似材料的单耗,最终选取了合适的模型材料配比,该配比可用于下一步的高台阶抛掷爆破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