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筑  徐林 《太阳能学报》2014,35(5):750-755
分析传输线模型(TLM)法在接触电阻测量中的缺陷,通过建立金属-半导体界面的电压、电流方程推导出不同电流模式下接触电阻的表达式,在TLM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测量方法,可精确测量电极与硅体的比接触电阻率和接触界面的薄层方块电阻,从而准确计算出太阳电池接触电阻。该方法测量方便、计算结果精确,可有效应用于晶体硅太阳电池接触电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分布式拉杆转子在不同拉杆预紧力和轮盘表面粗糙度影响下轮盘结合面接触传热特性,建立了分布式拉杆转子轮盘结合面接触热阻分形模型,对拉杆转子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设计搭建拉杆转子轮盘结合面接触传热特性试验台,测量了拉杆转子温度场随拉杆预紧力和轮盘表面粗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结合面接触传热系数随着拉杆预紧力增大而增大,随着轮盘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验证了结合面接触热阻分形模型适用于分布式拉杆转子轮盘结合面接触传热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磁控溅射在扩散工艺后的单晶硅片背面沉积了铝膜,对样品在600~900℃之间进行了快速热处理,利用四探针电阻测试仪、扫描电镜对热处理前后样品的电阻率、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用半导体参数测试仪测量了样品的I-V曲线,计算了铝膜与硅片的接触电阻,并同步与印刷铝浆料样品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与丝网印刷工艺相比,溅射铝膜具有均匀细腻、电阻率低、接触电阻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以晶体硅太阳电池背面套印图形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背电场和背电极套印方式以及背电极图形,对背面不同套印图形的接触电阻、电池的电性能和组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背面铝背场和银电极在重叠面积为4.35%,且背电极蜈蚣脚间距为1 mm时的接触电阻最小,电池效率提升最大,同时组件输出功率增益最多。该研究为晶体硅太阳电池背面套印图形设计和背电极图形的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针对顶置式凸轮轴配气机构凸轮载荷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电阻应变片测量摇臂气门端载荷,间接计算凸轮与摇臂滚子之间接触载荷的方法。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该配气机构的虚拟样机,求解凸轮载荷,仿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仿真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并为此类配气机构的研发设计、磨损估算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旋转件应变测量,因引电器的接触电阻而降低了信噪此,甚至掩盖了真实信号。本文通过推论和验证,用自相关函数中随机与周期信号的相关系数之比,确定了测试信号中淹没于接触电阻中应变信号的大小和周期,为提高旋转件应变测试精度,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晶体硅太阳电池丝网印刷电极接触电阻及其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属电极与硅的接触电阻是影响太阳电池填充因子和短路电流进而影响光电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晶体硅太阳电池丝网印刷烧结银电极与硅接触电阻及其测量。判断印刷烧结工艺的好坏。应在保证p/n结特性良好的前提下使接触电阻最小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技术对输电杆塔的防雷诊断只是以测量接地电阻为基础,这种测量方法测量误差大。根据规程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及隐蔽泄流地网测量的输电杆塔防雷技术。文中接地电阻测量主要基于直线三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测量则基于四极法测量,隐蔽泄流地网测量主要通过测量输电杆塔与地网隐蔽导通时两端电流的方式监测。关于接触电阻以及土壤电阻率,通过季节系数修正方式提高准确度。实践表明:基于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及其隐蔽泄流地网测量技术能够精确测量,利于输电杆塔选择合适的防雷技术。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阻探头测量控制碳势的一种方法——电阻法,可直接测量控制炉气碳势,这是一种具有微处理机的装置,既可用于吸热式气氛,又可适用于氮基渗碳气氛及各种滴注式气氛。仪器的测量和控制精度;碳势<±0.02%C,渗碳层深度<±0.1mm,温度<±1℃。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1D模拟不同少子寿命的电池效率与背表面复合速率的关系,采用氮化硅和及其与二氧化硅薄膜的叠加层作为背面钝化膜,通过丝网印刷的方法形成条形局域背接触和局域背面点接触,条形接触的面积为背表面的25%,背面点接触孔径为250μm,间距2mm。经过RTP处理之后,两种不同的接触方式存在相同的问题,串联电阻大,并联电阻小,而利用腐蚀浆料的方法形成背面点接触,在电性能参数有少许改善。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烧结状态下,常规铝浆很难完全穿透氮化硅薄膜及其叠加层背面钝化层。而利用腐蚀浆料的方法形成背面点接触,在电性能参数有少许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在电气测量中,我们常用凯尔文电桥(即双臂电桥)来测量微小电阻时,而待测电阻经过长导线接在电桥上,而导线的阻值不会被电桥测量进去,且一接触阻值也不被测进去.现在我们就示意图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般水电站所建山区地形复杂,土壤分层近似坡面分层,此时采用传统三极补偿法测量地网接地电阻会出现较大误差。运用CDEGS软件建立坡面分层的土壤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研究测量引线铺设方向对该模型下地网接地电阻测量值的影响,并将所得测量引线最佳铺设方案运用到某实际水电站地网接地电阻测量中,验证了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坡面分层土壤模型下,若采用30°夹角法测量地网接地电阻,应使两条测量引线夹角的角平分线与土壤地表分界线平行布置,且电压极靠近地表分界线时接地电阻测量值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3.
张婷  程军照  张小亮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5):176-178,246
针对微网下垂控制中虚拟电抗和虚拟电阻存在的不足,利用虚拟电阻可使所有逆变器的输出阻抗呈阻性的特点,将虚拟电阻与P-V、Q-f下垂控制相结合用于微网中,并通过搭建Matlab仿真模型,比较了虚拟电抗和虚拟电阻的效果。结果表明,虚拟电阻与P-V、Q-f下垂控制相结合适用于微网,同时与虚拟电抗相比,虚拟电阻可减小谐波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螺旋板换热器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为换热器设计提供指导,采用周期流模型对螺旋板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周期流模型适用于螺旋板换热器的流动传热问题;定距柱通过强化对流传热以及冲击换热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定距柱间距增大或板间距减小会降低换热器传热性能,减小压损;减小流向间距或板间距降低综合性能;横向间距、板间距增大或流向间距减小可提高换热器经济性;换热器传热和压损对横向间距的变化最敏感,而板间距对综合性能影响最大;流向间距对换热器性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非晶硅太阳电池中的非欧姆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i pin太阳电池暗态下存在一种串联电阻效应,并呈非线性特性。由于它的存在,使暗态电流对数值与电压之间明显偏离线性关系。该非线性电阻在高正向电压下趋于饱和,呈现集总电阻效应。从不同光强下电池串联电阻R_s和短路电流I_(sc)关系推算出的接触电阻值与上述非线性电阻的饱和值相符甚好,说明此电阻效应可能与接触特性有关。 计入非线性电阻后标出的暗态二极管参数(品质因子n、反向饱和电流I_o)与光态二极管参数(n_L、I_(oL))非常接近,在一定程度上由暗态I—V特性算出的V_(oc)与实测值一致性很好。因此认为,可由暗态I—V特性评估电池性能。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在大坝位移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GM(1,1)模型在大坝位移预测中的缺陷,通过引入时间变量构建缓冲算子、重构背景值、优化残差等方式改进传统GM(1,1)模型。以某大坝测点径向位移样本为例,分别采用两种模型对观测值进行拟合预测。结果表明,改进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预测精度有较大提高,更适用于大坝位移监控。研究成果可为大坝位移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线路杆塔遭受雷击或者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经接地体入地时可能造成地电位异常升高而产生危险的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从而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基于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接地体对人身安全影响的散流特性、跨步电压分布与接地电阻这3种主要因素,结合仿真得出接地体周围地电位及跨步电压的分布规律,计算比较3种接地体的安全系数。计算比较得出,圆环型接地体是最安全的,适用于人口密集区域;方框带四条斜射线型接地体次之,适用于人口稀疏区域;方框型接地体最不安全,适用于山林等人口稀疏区域。  相似文献   

18.
从某一拟新建110kV总降变电所所址的实测土壤电阻率出发,提出一种基于CYMEGRD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接地网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视在接地电阻率测量,得到土壤结构模型;计算出水平不均匀分层土壤条件下不同地网结构的接地电阻;分析并设计得到更经济合理的地网结构;给出地网的电位升、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分布图。同时提出采用生物菌接地降阻剂改善土壤电阻率。  相似文献   

19.
Cu_2S与收集栅的接触对CdS/Cu_2S太阳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报道了栅极材料对该电池电性能的影响。我们在光刻的铜栅上电镀Au、Ag、Cu、Ni、Zn、Sn、和Sb等金属,制成不同的栅网,并制成面积4cm~2的电池样品,对其电流—电压特性和接触电阻进行了比较,测量并计算了电池的V_(oc)、I_(sc)、η和FF。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定位500kV变压器直流电阻超标缺陷发生的位置,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结合湖南省某实际500kV变压器低压绕组直流电阻超标缺陷案例,采用直流电阻测试仪,分段测量开箱后的变压器低压套管和绕组,排除了绕组损坏、螺栓和将军帽接触不良的情况。通过对套管与绕组连接分段测量,判定缺陷原因为套管底部黄铜与紫铜存在间隙且充满油膜,清除油膜并恢复接触后直流电阻合格。本次缺陷处理过程可为变压器例行检测试验提供参考,有利于缺陷定位和隐患排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