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窗》2016,(11)
我国部分地区仍存在大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砖砌体结构房屋,所以当时建造的相当一部分砌体结构房屋缺乏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目前业内对于时间长久的砌体结构大多是借助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来进行加固,这种方式目前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是基于这一基础之上,分析了提出在砌体加固之后的加层隔震振动台研究,从而进一步的分析加层隔震对加固情况的影响情况。建立振动台试验,从而明确了所提出的加固方案的实际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砌体结构外套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加固技术的加固效果,并探讨在其顶部隔震加层的可行性,进行了3个相似比为1/4模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 模型分别是加固砌体结构模型、加固后加层非隔震结构模型和加固后加层隔震结构模型。试验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了分析结构震损后的动力响应,在试验模型经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后又继续进行不同水准地震输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层非隔震结构的上部钢框架鞭稍效应非常明显;加层隔震结构有效延长了结构自振周期,增大了结构阻尼比。加层隔震结构既有效降低了下部砌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又降低了上部钢框架的地震响应,其加固效果和抗震性能优越。同时,震损后加层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明显降低,下部砌体的加速度反应可能大于加固结构和加层非隔震结构,建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这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隔震技术加固砌体结构房屋的可行性及适用性,以一栋层数和高度均超限的既有多层砌体结构教学楼为对象,详细介绍隔震加固设计全过程,并利用软件ETABS对隔震加固后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加固后,砌体结构的自振周期明显延长,地震响应显著降低;变形集中于隔震层,隔震层以上结构层间位移角在设防地震作用下远小于2倍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远小于4倍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满足了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和拉/压应力也远小于规范限值。隔震层以上结构X、Y向减震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301和0.379,均小于0.4,结构构造措施可按比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确定,解决了结构层数和高度超限问题。  相似文献   

4.
滑移隔震技术在我国新建建筑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利用隔震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也有一定的应用.在砖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中使用隔震技术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加固恢复费用.以建筑物滑移隔震技术为基础,介绍了砌体结构使用滑移隔震技术加固的施工方法,为砌体结构滑移隔震加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某城中村6层(其中5~6层为加建)砌体结构工程为例,针对加层砌体结构自建房抗震加固设计做相关探讨与研究。在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改造方案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验算房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房屋纵向、横向的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和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均大于1.0,符合房屋抗震要求。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提高了砌体结构受压承载力、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既有砌体结构住宅楼,采用顶升纠偏及基础隔震与传统加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改造。并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进行建模及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了结构加隔震装置前后在设防作用下的楼层剪力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支座应力、位移等。结果表明:应用隔震技术后,结构的周期延长,楼层剪力显著减小;水平向减震系数β为0.387,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构造可降低1度;顶升纠偏及隔震加固相结合的加固方式能有效解决老旧砌体结构房屋综合抗震能力及倾斜超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隔震技术加固砌体结构可以明显提高抗震能力。隔震加固只在基础部位进行施工,不需要破坏外部装修及2层以上楼层的室内装修,造价低,节约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8.
隔震技术在我国新建建筑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利用隔震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也有一定的应用.在砖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中使用隔震技术,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加固恢复费用.本文介绍了在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教学楼(Ⅲ段)的抗震加固中,采用隔震技术的设计内容与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一实际砌体结构为研究对象,根据前期结构检测及可靠性评估,该目标砌体结构综合抗震能力不能满足抗震鉴定要求,需采取适当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本文以结构层间位移角为具体性能指标,以隔震技术为具体加固方法,通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用结构加固前后的楼层加速度、楼层剪力、地震输入能量分配等指标评价了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加固措施能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达到具体的抗震设防目标。此分析方法为我国大量高龄服役、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而短期内又继续存在的旧有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加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烈度区低层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加固设计进行了研究.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L中的计算方法对砌体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加固分析,对该结构行了叠层橡胶支座的布置与选型,研究了其隔震效果.结果表明,砌体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后能有效地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  相似文献   

11.
结合深圳市血液中心加层加固工程,介绍既有建筑隔震加固设计方法,与传统加固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加固施工不影响日常办公,造价相对较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将砌体结构广泛应用在教学楼、办公楼、住宅以及医院等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中。可以从以往的地震灾害中看到,砌体结构并不具有良好的延性与抗震性能,常常会出现脆性破坏的现象,从而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在多层砌体房屋中加入隔震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房屋进行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以更好地满足抗震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几种传统的加固方法,与隔震技术进行比较,总结出了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越性。希望对今后的工程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垫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与基底隔震相比 ,层间隔震结构的隔震垫不直接和地基相连 ,而是置于层间 ,这就带来了层间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困难。如何模拟单元之间的隔震垫是层间隔震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关键。提出了层间隔震结构有限元分析中隔震垫的有限元模型 ,并从静力、模态两方面进行了验证。由于层间结构的隔震层阻尼比一般较高 ,在对结构的模态分析中 ,使用了复模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对某典型超限底部框架抗震墙-砖砌体结构运用隔震加固方法进行加固的可行性和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比未加固、基础隔震加固和层间隔震加固的周期、加速度、层间位移、地震剪力、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及基底剪力等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隔震加固技术用于超限底框砌体结构加固、改善其抗震性能的可行性以及加固效果和适用情况,比较了采用基础隔震加固和层间隔震加固两种方式的优缺点,为超限底框的加固提供了一种可能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丁明森 《山东建材》2007,28(6):66-68
叙述了砌体结构房屋加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探讨了加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原房屋加固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浇钢筋混凝土隔震结构施工期的受力特性,推导了计算施工期板与支撑受力的简化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分别用SS、SCS和SRS方式建造的施工过程,对比分析了2种结构施工不同阶段支撑和楼板受力状况及3种施工方式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隔震层支撑在施工中承受的荷载大于标准层,应加强隔震层支撑;隔震层对其上一层楼板拆模以前浇筑的各层楼板的受力有较大影响;SCS方式是一种更适用于隔震结构的安全经济的施工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整体式建模方法不能模拟砌块和砂浆之间的摩擦作用,导致模拟得到的滞回曲线在耗能上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MSC.M arc有限元软件对某预应力加固二层砌体结构进行整体式建模时,在砌体结构的分层壳单元中增加一层强度极低的类似软钢的材料,结果表明,增加的软钢材料可以在几乎不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增加耗能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震中破坏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加固,提出加固后应进行校验及校验的方面,以确保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加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隔震技术加固砖砌体结构可以明显提高其抗震能力.隔震技术加固砖砌体施工工艺简单,不影响上部结构使用,不破坏外部装修,投资合理,工期短,在结构加固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北京某高校教学楼加固工程实例,介绍了隔震支座设计方案,确定了科学的施工程序,总结了完整的施工关键技术,对同类工程加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涛  王志明  朱国锋 《山西建筑》2024,(6):45-47+55
砌体结构的加固改造,经常遇到抗震设防类别的提高,导致上部结构的构造措施难以满足规范要求,给加固设计带来一定的困扰。橡胶隔震支座在加固设计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减少上部结构的加固设计难度。以五层砌体结构的改造加固为例,探讨隔震橡胶支座在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该建筑使用功能由办公楼改为幼儿园,抗震设防类别由丙类提高为乙类。通过在底层设置隔震橡胶支座,对比加固前后底部剪力、弯矩的变化,可以看出橡胶支座显著降低了砌体结构底部的地震力,减少了上部结构的加固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