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嘉  贾东 《山西建筑》2012,38(9):13-14
通过对西镇江胡同现状的调研与分析,进而寻求胡同的生命力来源,并探讨了当前城市中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从而为创造符合地域风格和文化脉络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村落公共空间自古以来就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生产、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公共空间模型,对现有的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并通过量化分析研究,探讨吐峪沟村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其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空间活力重塑策略,尝试为类似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更新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空间句法的理论知识,分析了竖向维度的必要性,从建筑流线、功能、空间形态等角度,阐述了空间句法在竖向维度上的应用,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蒋敏 《重庆建筑》2015,(4):18-21
住区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构形会影响居民在住区中的认知和行为。三个不同空间结构住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全局整合度和全局选择度能在一定程度反映住区空间结构的等级性和可达性,从而刻画不同空间结构带来的不同的意念社区。并且,研究表明公共空间自身的构形也会影响空间的使用,空间句法能够有效地刻画空间行为。  相似文献   

5.
陈哲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20,38(8):62-65
传统村落的外在表现是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同时人文与自然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传统古村落的村落空间形态。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Depthmap软件模拟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古村落公共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江西省金溪县竹桥村为例,从理性的角度对传统古村落公共空间进行观察与解读,同时探寻村民活动与村落公共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茜 《山西建筑》2011,37(28):9-10
从社会维度这一方面探讨了高层住区邻里空间的设计理论,重点对人对邻里空间的需求、邻里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邻里空间归属感进行了研究,指出维系邻里居民交流与情感的相接,是满足居住于高层住宅的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现有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多为类型研究,且以定性研究居多.该文利用空间句法为理论基础,运用Depthmap软件对大贺庄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通过对其整合度、控制值、深度值、选择值进行量化解析,首先从整体结构方面来解析大贺庄村的空间结构特征,其次将古村和新村范围内公共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大...  相似文献   

8.
乡村聚落的公共空间历来都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往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对于村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恭城县古城村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走访和实地调研,并应用Depthmap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古城村公共空间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古城村公共空间的活...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句法的原理与方法为研究工具,以空间句法在大学校园空间研究中应用可行性论证为研究基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浙江大学紫金港东校区为例,对大学校园的户外交往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与实际状况进行实效比对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和梳理校园户外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在空间系统层面的内在机理。研究的价值在于针对存在问题的消极影响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立恒  康美 《小城镇建设》2016,(4):88-92,104
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轴线分析方法,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中心镇区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探寻村落空间形态形成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变量,并通过整合度、选择度和可理解度等参数值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居民对不同街区、不同街道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为呼和浩特市"十个全覆盖"背景下的乡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方法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空间句法理论释义城市空间,从非同传统的视角分析城市空间的内在逻辑。以城市空间网络为关注对象,通过考察城市内部空间组构来发现城市经济、社会构成,认为城市是作为“运动经济体”而存在,以此揭示城市形式与功能的潜在关联、城市自组织过程、城市深层次的空间结构及其中心性和文化表达。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的描述有机结合了人类活动与空间形态,这种空间理论的释义更接近对城市空间本质的探求。  相似文献   

12.
地铁站换乘空间与人们的日常出行息息相关,可达性好会减少换乘客流在换乘时产生的停顿、徘徊和折返等现象,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地铁站的换乘效率。该文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视域分析和人流分析方法,并结合换乘空间整合度、平均深度值等形态分析变量,对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换乘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其换乘空间可达性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从而对地铁站换乘空间设计及轨道交通枢纽站建筑设计提供有益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空间结构的科学合理决定了空间的使用状态,一直以来,商业空间的营造主要依靠建筑师和建设方主观经验判断,该方式在建设规模大、空间系统复杂的商业建筑设计中及使用模式预测方面易流于经验主义与主观主义,空间句法技术用以改善这一现状使空间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客观。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对空间句法分析结果实时反馈设计的研究尚存在空白,研究试图借助数字化编程平台Grasshopper,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文中以一个典型街区式商业建筑为例,综合应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数字化编程工具Grasshopper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句法结合数字化编程可以高效完成空间结构量化分析,实现空间句法分析实时反馈;轴线分析、可见图解分析可以互相配合达到满足不同设计阶段分析反馈需求。  相似文献   

14.
高琨  汪芳 《华中建筑》2012,(10):18-22
历史空间的绵延与现实场景的跃动作为两股总不缺席的力量,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已颇多,其中不乏敏锐的洞察和判断,给作者带来了很多启发,也为该文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作者认为,只有在充分理解历史空间与现实场景两者特征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城市空间的文化传承做出更能满足情感需求和最合情理的规划设计。该文从交流对话的视角,以北京城为例,对历史空间与现实场景的属性对比及表征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图与底、碎片拼贴、解构与重构、通俗化与经典化的艺术手法,解读在城市生长中,新旧场景的依存与对抗。  相似文献   

15.
王松  王伯伟 《华中建筑》2012,(12):40-44
该文简要论述了希利尔空间句法研究中的组构模型方法。文中应用组构建模和网络中心度(接近中心度Cc与经过中心度Cb)指标,对三例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空间构成作了图解分析,这些图解分析展现了传统居住空间中社会制度时日常生活动线的严密控制;文中讨论了组构理论中的句法学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论述了组构建模与解释,都需要依据具体的日常实践经验。这种基于组构模型的解释方法,有助于把概念诠释的“自明性”与分析模型的“逻辑性”结合起来;进而揭示空间形态中所蕴含的概率性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北工大建规学院为例探索设计创新类教学空间中交往空间的优化设计。笔者通过问卷调研及行为观察了解建规学院师生的交往行为特点、使用需求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即交往空间设施不足、空间品质不高。同时发现展览、文艺、体育、茶歇等媒介活动会很好地激发交往行为的发生,良好的交流空间会成为学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平台。故笔者依据空间使用功能构成将交往空间类型分为独立型和复合型两类,并从空间布局、空间模式、空间设施三点入手对建规学院交往空间分层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引入凯文·林奇的意象理论与比尔·希列尔的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将聚落中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事件等与聚落空间形态有机结合,从"叙事空间"视角对桂北传统聚落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译,提炼出其"叙事"空间结构与组织特征及其隐含的社会文化规范。基于"叙事空间"解构的传统聚落更能回归对聚落及其所内含社会人文的本质的探究,为传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文中的探讨对于了解传统聚落空间构建机制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性,以及如何在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紧凑型发展的重要组成,其空间活力成为了衡量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实地建成现场的调研,综合量化数据与相关性分析,以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地下空间为例,探讨影响地下空间活力的空间可达性与活动人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空间的整合度指标与活动人流、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垂直交通布局等相关变量因素,共同影响地下空间活力;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未来进行有效活力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后,作为该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村镇的保护利用受到中国学界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尽管目前已有许多中国传统村镇完成了改造实践,但学界对其使用后的绩效评价的研究却相对匮乏。通过引入城市形态分析领域前沿的空间句法理论技术,结合AHP-模糊综合法等分析方法从定量化的角度构建传统村镇使用后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对传统村镇的改造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1)以广州市沙湾古镇这一典型的传统村镇作为研究案例,提出的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2)2010~2020年间沙湾古镇的高整合度网络形成“十字”格局,路网可达性和交通承载力在改造后均有一定程度提升;(3)沙湾古镇公共空间在文化性建设方面位于“良好”层级,功能性评价与经济社会效应位于“中等”层级。最后,从优化古镇空间布局、提升使用者满意度,以及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构造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保护更新框架,以期为重塑乡村形象、延续地域文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