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马海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7,(24):13-16
选择蓝光(Blue-ray Disc,BD)还是HD-DVD?这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确实是个问题。因为不但其双方标准的制定者一直在相持不下,就连那些相关的硬件厂商还有电影厂商们也都纷纷被拉入战局,一时使得这两种标准难分伯仲。但是在这场僵持不下的拉锯战中。高清DVD先进技术却与实际消费者们渐行渐远了。我们不仅要问,在鹬蚌相争之时,谁又将是最后得利的渔翁? 相似文献
4.
从DVD播放机开始流行后,新一代高清碟机的研发就已经全面展开了。由240家公司构成的“DVD论坛”同时认定了HD-DVD和蓝光DVD为新一代DVD媒体,因而这两大标准之争也就从那一刻开始了。从在青岛举办的2007年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传来的信息看,两大标准之争即将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5.
作为本世纪登台的最后一种大型家电产品,DVD备受注目。但是有关DVD的下一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也已经展开——DVD的一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富士通、索尼、菲力浦等八个欧美日厂家共同开发的MO(光磁盘)也将于97年中正式投入市场,东芝等DVD厂家也为了提高DVD的性能正在加快高性能DVD的开发与研究。由于DVD还不对应高清晰度电视,版权的问题也还没有解决,因此DVD的将来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家庭影院技术》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2007,(6):62-62
Blu-ray Disc(简称BD)和HD DVD作为下一代高清影碟标准的两大竞争对手,都是采用蓝光技术,利用波长较短(405nm)的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而传统DVD需要光头发出红色激光(波长为650nm)来读取或写入数据。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蓝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盘的存储容量。BD光盘结构为1.1mm盘片 0.1mm保护层,光盘容量大,单面单层25G,单面双层50G。而HD DVD虽然也采用蓝光,但光盘结构和DVD相同,单面单层15G,单面双层30G。由于蓝光BD和HD DVD播放机均无产品在国内上市,因此本次推荐的均为海外型号,但其中不少已经在国内亮相,下面让我们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7.
8.
罗清启的观点认为“与数字下载相比,蓝光技术引以为傲的容量不再是优势”(《专利和互联网挑战相继出现蓝光生不逢时言胜尚早》,“产业”,2008年4月20日)。不仅如此,闪存也对蓝光DVD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每年市场出货量将达1亿台 2007年,基于蓝光光盘和HDDVD标准的下一代DVD市场终于启动了。预计到2010年左右,支持下一代DVD的PC、音/视频设备以及游戏机等,全球出货量有可能达到每年1亿台以上。继CD-ROM和DVD之后,下一代DVD将成为光盘主角。 相似文献
10.
11.
蓝光DVD和HD DVD的正式面世,意味着新一代的高清视频制式的推广即将全面铺开。但是,由于现时软件数量少且价格贵,离普及化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相比之下,DVD却有着成熟的技术和众多的DVD软件作支持,以及可通过视频倍线技术将标清的视频信号提升至1080i/p高清视频信号等优势而成为了当今主流的视频播放制式。而度高公司最近所推出的HDV-2800 DVD播放机就是当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台DVD机在HDV-1800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份高品质的纯音频解码电路,就相当于一台高品质的DVD机与一台纯CD机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该款产品还以相对合理的价格面向广大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DVD、HDD(硬盘)和VHS三位一体的录像机,本刊已作过介绍(参见本刊2004年第12期),大家已有所了解,将BD(B1u-ray Disc蓝光碟机)与DVD和HDD结合在一起,这还是首次,世界第一部。随着BD录像机的市场化,这种三位一体的录像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只不过Sharp是第一家推出了这种三合一录像机。该机外形参见图1,它有如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东芝终于投降了,在高清DVD长达5年的战争中,演绎了很多转败为胜的故事,最后,东芝终于投降了,HD DVD曾经胜券在握,最后由于几个盟军的反水,SONY的蓝光DVD算是赢得了这场战争的阶段性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两家日本公司打的你死我活,而日本政府却坐山观虎斗,虽然这期间也有人提出浪费资源的问题,但是最终是由市场和实力来决定胜负。对于东芝来说,可能是惨败,但是对于整个市场终于松了一口气,好像是赢得了健全的发展良机。
在中国,高清数字电视似乎面临日本高清DVD同样的困境。也许我们的政府机构可以从中借鉴学习到一些经验,或许我国高清电视就迎来突破局面。 相似文献
18.
19.
20.
前一阶段DVD专利费的纠纷以及国际两大阵营互推自己的新DVD标准,都给我国IT企业带来了极大冲击,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回顾和反思,初步探讨了我国IT企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