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涂千里 《建筑》1999,(1):29-30
二、问题意识与理论批评由以上的讨论,很容易导向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即问题意识与理论批评的关系。在我们以往的建筑批评中,通常谈论得较多的是作品和现象,或者说是具体、现实的问题,特别是现实中那些容易直接见到的问题,而对思想、观念和理论层面的矛盾,尤其是那些深藏于现象和作品背后的思想、观念问题,则较少触及。我们当然不否定批评发现、提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任务与宗旨,但问题在于,批评要提出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停留在那些每个人都可以直观到的现象上,而必须以高度理性的精神、态度和方法,从现象和作品的…  相似文献   

2.
当未来的现代建筑历史学家们回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他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不遗余力地去发表那些芸花一现的时髦作品,却很少有人去识别那些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新的"主义"以眩目的速度接连出笼,但评论性的探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Planning》2020,(2)
<正>乡土文化的追求让人们重新开始关注起已经久违的乡土景观文化。根本上而言,一种放入到语境和脉络之中去的景观,也就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景观,让我们真正见到了人跟自然互构之中的那些代表人类杰作的那些不同的作品,我们为此而称之为景观文化,或者更直接地称它为  相似文献   

4.
孙慕兰 《建筑师》2018,(3):8-10
正从飞机上俯瞰瑞士,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高密度的建筑,而是绿毯式的土地、星星点点的湖泊和连绵起伏的雪山,这是我们所有人初到瑞士的第一印象。之后,或寻访于大街小巷,或行走于湖光山色,我们总想在其中探索那些传奇的瑞士建筑大师的作品,然而慢慢地,踏着追寻大师足迹的我们却在旅途中被风景牵绊住了脚步,更想一探究竟那些优秀建筑作品背后的"道"。是的,那些世代相传的朴素品质和那些精简清晰的设计哲学,全部都根植于这片土地,这里虽孕育出许多  相似文献   

5.
街巷美学     
<正>街巷是城市的血管。那些深藏在城市广袤空间里无以计数的小街小巷是城市永恒的温热。它们贮藏着城市的体热,时刻为这个冰冷的钢铁水泥体输送弥足珍贵的温情与热量。然而,街巷却如此寻常,那些时刻行走此间的人,那些不时在此发生的事件,那些在此反复演现的风光和景致,亦皆寻常无奇。就连所有在这些底下的暗涌,也已被这种寻常无奇渲染得平平淡淡,只有真正有心的人,才有可能得见其内里质朴而粗粝的无声张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高等院校设计院工作的一名建筑师,除埋头设计外,我对理论问题有相当的偏好,这种偏好又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尤其对那些既有精妙设计,又有睿智思想的建筑师很是崇拜,这当然包括设计作品和理论专著文章。而且每每喜欢将作品与理论文章对照着来读,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一个个作品跃然纸上,而实际工程又仿佛在叙述着作者的思想,这种读法令我了解了许多建筑师。然而不难发现,当今真正能做到“立建筑也立言”的建筑师还是屈指可数的,布正伟先生算是其中之一。读他的书看他的设计作品,对我来讲是一种思想和行为共鸣的过程。阅读间布先生激昂的状态时时如影像般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家饰》2008,(5):28-42
2008,有些美好正要启程,有些梦想却已经实现。那些对于生活的细微追求依燃鲜活热闹,却总在不经意间被空间所赋予的意义深深触动;那些来自设计师的目光热切如昔,一个创意发光体娓娓讲述着对于生活有形而清晰的理解。 2008,我们邀请您一起聆听12组国际设计大师的精彩心声,数百件经典案例作品,等着被您鉴赏,并收藏至家。  相似文献   

8.
谷雯采访 《家饰》2008,(3):36-56
2008,有些美好正要启程,有些梦想却已经实现。那些对于生活的细微追求依然鲜活热闹,却总在不经意问被空间所赋予的意义深深触动,那些来自设计师的目光热切如昔,一个个创意发光体娓娓讲述着对于生活有形而清晰的理解。2008.我们邀请您一起聆听12组国际设计大师的精彩心声,数百件经典案例作品.等着被您鉴赏,并收藏至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在伊利尔·沙里宁提出大赫尔辛基的中心区分散规划模型之前,"有机分散"论的规划思想就已开始酝酿。因此,尽管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出版于1942年,但其规划思想却贯穿于工业革命后的100年中。在阿尔多·罗西的眼中,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由自身的建筑构成,由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为自然的作品构成。人对城市的思想和态度总会在找寻到某个适宜于自己的平衡点后便不再改变,即便生活在城市中的部分市民所适应的是相对低水平的物质空间环境,突如其来的改变总是难以扭转固有的思维模式。本文通过对城市与建筑理论的探索,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与建筑理论发展脉络中,探索适宜于当今城市发展和建筑评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蔡晨 《家饰》2008,(1):26-40
2008,有些美好正要启程,有些梦想却已经实现。那些对于生活的细微追求依然鲜活热闹,却总在不经意间被空间所赋予的意义深深触动;那些来自设计师的目光热切如昔,一个个创意发光体娓娓讲述着对于生活有形而清晰的理解。2008,我们邀请您一起聆听12个国际设计大师的精彩心声,数百件经典案例作品,等着被您鉴赏,并收藏至家。  相似文献   

11.
2008,有些美好正要启程,有些梦想却已经实现。那些对于生活的细微追求依然鲜活热闹,却总在不经意间被空间所赋予的意义深深触动;那些来自设计师的目光热切如昔,一个个创意发光体娓娓讲述着对于生活有形而清晰的理解。2008,我们邀请您一起聆听12组国际设计大师的精彩心声.数百件经典案例作品,等着被您鉴赏,并收藏至家。  相似文献   

12.
《家饰》2008,(2):32-54
2008,有些美好正要启程,有些梦想却已经实现。那些对于生活的细微追求依然鲜活热闹,却总在不经意间被空间所赋予的意义深深触动;那些来自设计师的目光热切如昔,一个个创意发光体娓娓讲述着对于生活有形而清晰的理解。 2008,我们邀请您一起聆听12个国际设计大师的精彩心声,数百件经典案例作品,等着被您鉴赏,并收藏至家。  相似文献   

13.
《家饰》2008,(12):46-65
2008,有些美好正要启程,有些梦想却已经实现。那些对于生活的细微追求依然鲜活热闹,却总在不经意间被空间所赋予的意义深深触动:那些来自设计师的目光热切如昔,一个个创意发光体娓娓讲述着对于生活有形而清晰的理解。 2008,我们邀请您一起聆听12组国际设计大师的精彩心声,数百件经典案例作品,等着被您鉴赏,并收藏至家。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当我们走进一个玻璃盒子,却惊喜地发现从东阳木雕到不知用什么方法搜罗来的民间木制隔扇、匾额、小菩萨……装点的厅堂,我们无法拒绝现代技术材料给我们提供的明亮的大跨度空间,而我们真正被诱惑的是那些充满误差、不够精确,却那么感性,那么生动的手工艺作品。现代人仍然眷恋着作坊式的面包房,眷恋着手工制作的桐油伞,技术的介入带来的效益和规模,以至惊讶。然而,目瞪口呆之后,我们感触最多的还是手能摸到的、眼能看到的、平时能用得到的东西。对手工艺艺术的眷恋并不是英国人的专利,一个刻图章,做紫砂壶,在绢上、宣纸上画画的,讲究茶道的民族,让他们跟这些手工艺艺术断绝联系是不可能的、残忍的,也是做不到的。我可以武断地说,那些不太精确却又精致的物件跟人是最亲近的,就像塑料代替不了皮革,化纤代替不了土布一样。人生活的自然形态,注定了人对自然的追慕,对人本身尺度、能力与速度的尊重。这就是为何我们敢于老话重提,分析一下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却没有得到客观评价的手工艺艺术运动。前言@力人 @罗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9)
<正>优秀的诗歌往往有优美的意境、含蓄的韵味,给欣赏者余韵悠远的感觉,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要真正读懂诗歌的内容,体会其深邃的情感,却并不容易,初中学生积攒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素养不深,所以很难真正感受诗歌之美。为了改善诗歌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涵泳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内涵。一、感性诵读,想象画面在初步感知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并了解作品的同时想象作品所展现的画面,这是涵泳法的基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设计》2012,(12):36-36
2012年12月8日下午,红砖当代美术馆开幕展在北京举行。此次展览旨在探讨当代艺术语境中存在的观念与表达之间复杂多元的主体创作选择与创新.推崇那些真正从自身经验出发.用最敏感的艺术触角将观念与艺术表达深刻地融为一体的艺术家。参展的五位艺术家以北欧艺术家为主体.他们的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对此提出个人的艺术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7.
童可嘉 《建筑》2012,(8):23-2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建筑师在城市与乡村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在重大项目的方案原创方面,中国建筑师参与的却很少,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出现真正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和杰出的建筑作品。在设计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13)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一位特立独行的画家,他就是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莫兰迪。每当人们谈起他,总会想起他画的那些瓶瓶罐罐。他的作品看似简单,却很有意义。他的绘画就像中国的文人画一样,讲究寓情于景、寓情于物。  相似文献   

19.
“当代建筑欧洲联盟奖”的选拔反映了这一奖项隐含的主要目的,即肯定那些高质量完成的、出色而赋有创意的项目,并认可在过去2年中欧洲建造出的那些最优秀的建筑作品。同时,评委会特别关注走在革新前沿的探索性作品,似乎作品的探索性更重于作品的完善性。  相似文献   

20.
顾孟潮 《建筑》2014,(3):71-72
<正>尽管我们早已进入世界建筑大国的行列多年,但是,真正堪称上品的建筑摄影却凤毛麟角。大多是拍成有光有影而仅仅是徒有其表的建筑照,希望找一幅能够抓魂摄魄的拍出建筑作品精气神儿的建筑照片却难上加难。这是笔者多次参与组织建筑艺术摄影大赛的切身体会,往往选不出一等奖,只得降格以求,包括我见到的不少建筑作品摄影集,几乎很少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