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历史地图与历史文献分析,结合现状地形图,描绘出赣州省际古道主要线路图,以省际古道为切入点,对其沿线区域传统村落的迁徙源流、民居形制、村落布局等方面进行剖析与对比,深入分析省际古道沿线村落形态特征差异性的形成机制,认为移民迁徙是村落形成之源,不同时期的人口迁入与不同的迁徙路径是导致各类省际古道传统村落流源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文化传播是形态特征分异之本,是致使各类省际古道沿线区域传统村落形态特征差异性最根本的因素;文化整合是新质文化生成之径,不同区域文化通过互动与交流并逐渐融合而形成一种新质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省际古道为脉络的文化线路关联村落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袁宏亮 《四川建筑》2021,41(3):93-94,96
温州至武夷山至吉安(以下简称"温武吉")铁路与多条速度目标值不同的铁路交叉,其速度目标值的选择既要有利于路网运输的统一性和便捷性,同时需兼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求确定其合理的速度目标值.  相似文献   

3.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西古道,是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山地地区、历史时期经人为修筑的、并延续至晚清的古代交通道路.京西古道对外沟通北京与山西、内蒙高原,担负着北京内外交通、物产交换、宗教活动和军事防御的功能;对内维系京东平原暨京城与京西山地.从文化遗产线路视野入手,研究京西古道的遗产资源与遗产环境,包括古道线路、沿线古村落、军事防御工事、古寺庙等历史遗存及其文化与自然景观等内容,强调文化遗产线路资源的整体保护,分析阐述了京西古道的历史遗产价值,并提出了保护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茶马古道等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兴起和传统村落保护两大背景下,对茶马古道沿线的古村落研究应运而生。大理州村落在茶马贸易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表现出独特性与差异性。明确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结合大理州的地理人文环境背景,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形态特征。依据村落在茶马古道线路中承担的不同职能,将村落分为三种功能类型,选取三个典型村落分别探讨不同类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依据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提出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粤北古道传统村落形态特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古道为线,探讨粤北地区历史文化演变过程对传统村落文化持久而重要的影响,并选取祠宅关系、民居类型和镬耳山墙样式等若干特征元素跟踪比照,呈现出粤北古道沿线传统村落形态多元的特性,以及不同时期中原文化、湘赣闽文化和广府文化在粤北地区村落中的传播交融。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村落复兴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自古以来,村落就与其周边的交通网络息息相关。如今,文化线路研究的兴起开始逐渐复兴各区域内古道及其沿线村落。本文以北茶马古道为研究线路,其上陇南康县中寨村为实践案例,对其沿线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民居形制、景观特征进行剖析,深入分析古道与村落形成之间的相关联系。在此基础上,探寻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关联村落的复兴策略。  相似文献   

8.
郑芹  刘灵 《四川建筑》2012,32(3):19-21
对四川省阿坝州境内的松茂古道沿线历史文化背景、建筑、聚落3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古道聚落具有独到的特色,以及古道建筑、聚落的形态特色的形成与其历史文化是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筑、聚落是从属于人与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聚焦草原丝绸之路,以张库商道内蒙古段沿线1133个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村镇时空分布集聚性与自然环境、古道的耦合关系;总结出军防影响型、寺庙影响型、商贸影响型3类历史村镇的形态、功能特征,并通过区域系统理论分析历史村镇演进的内在驱动因素与外在影响因素,进而得出其演进规律。文章在理论上构建了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的研究框架,为后续沿线历史村镇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沿线历史村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平古道位于门头沟境内,属于京西古道的一部分,在南北朝以前已经存在,一直是运煤驼队进入京城的必经之路。随着商队的往来,古道的作用日渐突出。时至今日,古道尽管被平坦的公路取代,但其承载的文化依旧辉煌。本文通过梳理、考证相关文献与图像资料,分析探讨王平古道的起点位置、线路变迁及沿线村落的关系,并借此为古道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羽  王瑞坤 《当代建筑》2023,(9):124-129
本文以滇西茶马古道沿线的风土聚落云南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筑测绘、居民访谈、史志辨析等方法,力图厘清商业贸易对聚落形态、宅院形制等风土建筑基质的变迁所施加的影响,并在上述分析中加入了人口迁移、民族身份、文化交流等视角。多视角的讨论对探究滇西风土建筑空间的变迁具有普遍意义,也为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潘莹  黄悦  施瑛 《南方建筑》2022,(2):55-63
西京古道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民系迁徙、融合之路。西京古道乐昌段位于湘粤两省交界,沿线聚集了大量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的移民聚落。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沿线的湘赣籍和福建籍移民聚落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迁徙源地、路线、时段、迁移方式进行考察,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移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通过比较不同原籍的移民聚落形态差异,探讨移民在家园再造时受到的原乡文化影响以及在他乡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湘赣籍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聚落形态与原居地湘南、赣中地区聚落相似度高,南片区和福建籍聚落形态接近且具有明显的客家风格特点。从而总结出移民聚落形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移民迁徙历程有关,还包括迁出地、途经地文化的影响、对新居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融合,并且反映在与方言文化现象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南粤古驿道是中国乃至世界驿道文化 的典型代表,拥有突出的综合价值。次生林作 为南粤古驿道沿线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生态、 社会和经济效益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 究人为干扰对古道沿线次生林群落的影响,本 研究选取位于广东省中部的从化古道沿线次生 林作为研究对象,从次生林植物多样性对人为 干扰程度的响应入手,研究不同人为干扰对群 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调查区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31种,隶属66科123 属,不同强度干扰群落组成与植物多样性存在 差异,随干扰强度增加,乔木层综合多样性水平 逐渐增加,灌木层各项指数于中度干扰下达到 峰值,草本层数据水平随干扰强度增加逐渐降 低。指示种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不同干扰强度下具有显著指示值的指示种。综合分析表明,古驿道的次生林受到道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两方面 的影响,其多样性特征呈现出一定特异性,同时道路或人为砍伐导致的林窗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 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15.
徽州古道蕴含历史与文化底蕴,对徽州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通过GIS平台选取遗产斑块密度、β系数、空间整合度指标,以徽州古道为例,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价,量化分析并总结出徽州古道现状特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徽州古道与沿线村落密切相关;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整体出发。并从斑块更新与活化、廊道连接与优化、基质保护与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川盐古道"作为一条潜在的文化线路.在巴国控制上千年的时间中逐步被开辟出来,它以川东产盐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空间范围极大,覆盖中国华中、西南大片地区.历代的兴建和维护使得古道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分布其上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体现. "川盐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该地区人类的发展史,对中国内陆各民族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纽带,促成了我国重要的文化沉积带的形成. "川盐古道"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和目的性.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古道拥有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它展开系统研究,将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秦皇岛山区—平原—沿海一线土壤元素采样与化验分析,研究沿线土壤养分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沿线105个采样点,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等级在朱杖子乡以北为三等,双山子镇—大新寨插旗梁块段一等至三等均有分布,其他地段为四等。土壤养分综合指标林草地>农用地,养分综合指标山区生态用地>平原农业用地>沿海工业用地。本研究建立了秦皇岛山区至沿海的山区生态用地、山前农业用地、沿海工业用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土壤地球化学剖面,可为秦皇岛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4月27日至29日,建设部调研组一行赴云南省,在去年对西双版纳等地小城镇发展调研的基础上,继续对茶马古道沿线地区的昆明市、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与小城镇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情况做了调查研究。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00余公里,自古以来就是联系南亚、西亚的交通孔道之一,秦初即修五尺道,汉代南方丝绸之路也途经此地。但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茶马古道仍是云南许多地方的主要交通线,马帮驮运仍是重要的运输方式。从调查情况看,…  相似文献   

19.
张强  王志辉  卢祝清 《山西建筑》2010,36(7):251-252
通过介绍荒漠地区特征,分析了荒漠地区铁路建设工程与沿线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介绍了在荒漠地区铁路选线的一些方法,以及荒漠地区铁路工程实行生态保护的一些工程措施,以期有效协调铁路工程与沿线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按照北茶马古道陇南地区沿线县域选取典型传统民居案例,进行测绘、分析、归纳并类型化,目的在于首先明晰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特征,其次试图找出所谓的文化边缘区域内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规律,从而映射出多元文化交错区域内传统民居谱系形成的复杂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