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翔  董贺轩 《室内设计》2023,38(2):52-59
在城市健康街道及步行友好型街道建 设的人本视角下,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逐渐成 为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绿视率作为街道可步 行性的评价要素之一,可以对步行者的心理产生 影响,同时,步行愉悦度可以用于描述步行者的 心理。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生活型、商业型、交通 型三类街道共9个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街道 步行空间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街道步行空间的平均 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呈显著正相关,当绿视率 达到0.142 5后,步行愉悦度为正,反之为负;街 道步行空间的绿视率标准差与步行愉悦度无显 著相关关系。最后以提升步行愉悦度为导向,针 对街道共性问题和不同类型街道的个性问题提 出街道步行空间绿化的具体建议,同时提出三 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街道步行空间绿 视率,提升步行愉悦度。研究为提升街道步行 空间绿视率及步行愉悦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策 略参考,对城市街道的人性化建设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街道平面体系能否对休闲步行产生实际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个性步行者的行动,探讨人们偏好的街道平面特征。实施休闲步行实验采集休闲步行样本;使用聚类分析按行动特征将步行者分组并比较选择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步行者意识与习惯调查,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个性因子并解释各组行动差异。研究发现,人们在步行时会有意识地关注街道平面特征;不同个性的步行者对街道的偏好存在差异,这将为步行友好街道建设、街道网络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空间权利平等性不断强化与弱势群体空间被挤压的背景下,针对视障人群的步行安全问题,选取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邯郸市丛台区为例,基于文献、条例与实地调研构建视障人群的街道空间步行安全性影响因素体系,包括环境噪音、规律要素、街道尺度、空间绕阻与导向设施五类。以视障群体的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确定权重。最后根据权重排序,围绕规律要素、导向设施与空间绕阻等显著影响因素,对邯郸市丛台区街道空间提出安全性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视障人群步行安全性的街道空间优化设计与针对性整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已有研究证明了社区建成环境与未成年人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更加科学系统地评价社区建成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体力活动的影响,通过检索CNKI及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主流数据库相关文献,共纳入2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建成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未成年人体力活动均能起到促进作用。归纳出14项影响因素,根据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混合度、绿地数量、街道连通性、社区存在绿地、绿地面积、居住密度、环境安全感知、交通安全感知、社区可步行性。而在本研究中,设施密度、社区美学感知、十字路口密度三个因素对未成年人体力活动影响不显著。通过比较分析了建成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体力活动的影响程度与机制,提供了更加科学的量化数据,旨在为未来社区规划建设以及该领域相关研究者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蔡潇  苏振宇 《城市建筑》2022,(17):190-194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步行空间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城市滨江绿道是市民进行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开敞空间,从人本视角来评价和完善滨江绿道的步行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南昌市滨江绿道中的赣江市民公园段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步行者对滨江绿道步行环境的整体感知情况。结合相关基础研究构建了滨江绿道步行环境感知评价体系,根据步行者对赣江市民公园的整体感知对各指标要素赋值,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赣江市民公园中的步行环境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为市民提供活动、社交和通勤的开放场所。近年来,街道的空间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整合、剖析现阶段国内街道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步行者视角出发,采用语义分析与街景图片数据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了分段分析。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进行精细化研究,希望为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优化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赵彤  叶洋 《当代建筑》2023,(S1):13-17
高品质的城市设计需要对城市空间及使用者行为进行精准把控。本文立足虚拟现实技术,建构寒地街道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搭建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可视化SP法及埃洛等级分体系测度不同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进而结合信息增益的计算,赋予各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权重。研究发现,机动车干扰度、照明设施密度、街道人流指数、街道绿视率、绿化设施密度对安全感知评价影响更高,相应的量化测度可为寒地街道空间安全感知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9.
运用叙述性偏好法调查休闲步行环境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量化研究休闲步行者对于步行环境的偏好机制,辨识各关注要素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休闲步行者最关注的步行环境要素为机动车流量大小、遮荫情况和人行道有效宽度。选择上海市杨浦区鞍山新村地区作为实际案例,应用休闲步行环境偏好研究结论,评价现状步行环境,量化具体改造措施的实施效果,为步行环境改善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为视角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5,(9)
研究采取宏观的城市路网形态分析和微观的城市设计品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轨道交通站地区的环境宜步行性进行测评,探寻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相比宏观的城市形态因素,微观的城市设计因素对于步行感知的影响更大;便捷性是站区宜步行环境评价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受街区路网形态的影响,还与街道空间品质相关;步行环境的总体评价来自于不同层面的步行环境感知的叠加与重组,部分环境要素更是起到主导作用;步行者的社会属性也会影响其对于步行环境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城市绿色共享发展诉求,多地相继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强调15min步行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及完备性。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乡居民社区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发生空间,其街道步行环境质量应受关注。目前,各地社区生活圈导则中对街道步行网络规划设计要求集中在道路间距、人行道宽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程度与城市居民步行意愿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本研究在提升社区生活圈步行环境质量目标下,以济南市西部新城社区生活圈为例,识别了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供给程度、城市居民对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需求程度及其供需的空间分异,并基于供给—需求匹配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从步行距离、步行时间与步行心理等3个方面测评站点地区的宜步行性,分析其主导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搭乘轨道交通的步行者最关注步行环境的便捷性,街坊尺度划分与干道过街等待是影响目前步行便捷性的主要时空因子:安全性、连续性和愉悦性等其他环境特征也会对步行者的时空感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发现不同街区类型之间的步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城市外围住区的步行环境恶化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胡扬  王雷 《新建筑》2021,(2):31-36
研究关注街道平面特征对步行者路径的影响,试图挖掘步行者路径解释力度更高的影响因素.通过地图记录法采集4个对象地的路径,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以街道的路径通过次数为因变量,分别以街道拓扑、街道形态、街道网络综合、兴趣点四个层面为自变量,逐层建立回归方程式,作纵向比较后进一步与各对象地的特征作横向比较,以考察各层面对步行...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6,(1)
街道是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优美的街道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主动地步行出行。以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街道环境特征与人群心理需求进行数据收集与模型推导,分析街道环境特征对人群心理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形式美到内涵美,人群心理与物质环境之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关系。形式美的创造以街道空间要素为主导,情景美的创造开始很大程度上受绿化和环境要素的影响,而内涵美的创造则需要空间、绿化、设施、环境四个要素的协同作用和有效配合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董贺轩  高翔 《风景园林》2023,30(1):54-62
【目的】在建设城市健康街道的背景下,街道植物空间环境及其对步行质量的影响规律问题值得关注。【方法】选取武汉市9个街道植物空间样本,通过构建街道植物空间形态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评价体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法等探索两者之间的影响规律。【结果】研究发现:1)街道植物空间形态评价体系分为尺度特征(面积、高宽比)、形状特征(形状系数)、界面特征(侧面Ⅰ通视率、侧面Ⅱ通视率、顶面通视率、绿视率);2)步行愉悦度评价体系包括满意度(0.253 7)、放松度(0.237 9)、舒适度(0.214 4)、安全感(0.162 9)、吸引力(0.131 1);3)街道植物空间形态特征对步行愉悦度的影响因子包括绿视率、顶面通视率、面积、形状系数、高宽比、侧面Ⅰ通视率,影响权重分别为0.288 5、0.238 8、0.184 1、0.164 2、0.099 5、0.024 9。【结论】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调查分析结果等,提出以人性化理念为主导的基于步行愉悦度的大城市街道植物空间评价体系。同时,提出了4点街道植物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1)选用植物要素构建或分隔街道空间,并控制乔木株距;2)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绿视率;3)重视街道植物空间边界形状的复杂度与丰富度;4)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高宽比。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日常活动机会与其健康水平息 息相关。街道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对 其活动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为明晰老年人日常 活动的街道环境影响因子,提高活动出行质量, 从可行能力视角切入,将老年人日常感知的活动 机会作为因变量,街道可步行性(街道连通性、 街廓尺度、步行安全性)、生活性(设施密度及 丰富度、设施可达性)以及美学性(街道绿化、 界面连续性)三个维度特征数据作为自变量,运 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街道环境要素对活 动能力水平的作用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不同维度街道环境要素对不同类型活动能力差 异显著,对比街道美学性环境要素,街道可步行 性、生活性要素是影响老年人活动能力的主导方 面。其中,在步行性维度,停车方式对活动能力 至关重要,整合度次之;在生活性维度,商业设 施可达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十分关键,设施种类次之,此外设施数量与休闲和医疗设施可达性对 活动能力的作用效应也不容忽视。据此,为提高老年人活动水平,选取两个典型案例提出针对性 的街道环境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行人环境感知的角度评价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有利于优化行人步行体验、促进城市街道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广州市高校周边人流密集的5个临近地铁站的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EFA分析法和IPA分析法从行人步行环境感知视角评价其步行环境体验。结果表明,人流密集城区街道步行环境感知可分为车道及尺度因子、步道接触因子、底层建筑因子、道路分隔因子四个维度;行人对街道步行环境总体重视程度较高,体验评价一般,从环境服务角度来衡量,仍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感知差异分析,提出优化道路过渡空间层级、步行空间体现人文关怀、提供多层次步行体验空间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步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营造城市低碳环境及优化人文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街道的可步行性评价与设计管控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现阶段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缺乏科学性、指标测度方式不明及赋值范围缺乏依据等问题,文章以上海市的15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街道设计导则,构建了道路需求分异下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s M道路数据、POI数据、百度街景图片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拟合的图像语义识别、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总结出各级各类街道步行环境的特征、差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分级、分类街道空间设计导控的策略,探索不同街道特征下实现街道可步行性最佳化的方法,为国内各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妍  杨春燕 《重庆建筑》2023,(12):10-14
为评价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空间品质及特征对其可步行性的影响,促进构建地铁周边地区宜人的步行空间。该研究以邻里环境可步行量表模型(NEWS,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为基础构建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评分表,运用空间语义差异问卷调查法(n=180)及空间环境注记法,以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点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指标中天府三街功能性指标评价最高,其次是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较高的因子主要有步行目的地距离、步行换乘公共交通便利性、指向和标识系统、街道视觉景观等。总体而言,评分表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化、精准化定量评价街道空间现状,以及探索已建成街道步行空间突出特点上具有可行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