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工业Pt-Re/Al_2O_3重整催化剂进行环已烷脱氢动力学的研究,实验在流动加压微反-色谱装置中进行,反应温度380—420℃,压力16大气压,液体空速6.66—100小时~(-1),氢/烃分子比为8/1,反应器装入40—60目催化剂0.188克,实验观测数据由色谱-微机系统处理。用积分法确定幂数反应级数n,而用微分法进行参数估值得出反应速度方程式为 r=7.125×10~6exp(-24120/RT)[P_c—PH~3PB/K_(?)]  相似文献   

2.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映喃(THF)为溶剂,研究丁二烯阴离子聚合增长反应动力学。试验在高纯氮保护下,以膨胀计法进行。结果表明,增长反应对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反应级数皆为一级关系,增长反应的总速度常数 kp=9.30×10~4exp(-6900/RT)1/mol·min,形成1,4-结构的分速度常数数 k_3-1.05×10~5exp(-8530/RT)1/mol·min,形成1,2-结构的分速度常数k_4=6.73×10~4exp(-6790/RT)1/mol·min,以及在 THF 中产物的1,2-结构含量 a=7.24×10~(-I)exp(110/RT)。  相似文献   

3.
二甲苯深度氧化宏观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D-2型内循环无梯度催化反应器研究了二甲苯在Pd/Al_2O_3蜂窝型催化剂上深度氧化的宏观动力学。在试验条件下,该反应的速度方程为 r_动=1.90×10[exp(-44.2×10~3/RT)]C_(C_8H_(10)~(0.6) (200—265℃) r_扩=3.45×10~(-2)[exp(-12.6×10~3/RT)]C_(C_3H_(10)) (265—302℃) 试验证明:这种构型的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较大,可适用于受扩散控制的快速反应。  相似文献   

4.
在常压(?)400—550℃的条件下,分别以不同粒度(20—40,40—60,60—80目)的催化剂,在流化床积分反应器中,获得了铬-磷催化剂烧炭动力学速度方程式v=k_0exp(-E/RT)·P_(o2)·C_c。其中活化能E=95.29-kJ/mol,k_0=3.25×10~5S~(-1)·atm~(-1)。首先进行了催化剂颗粒和流速对扩散的影响试验,发现表面反应为速率的控制步骤。实验结果表明,480℃以上与连续模型相符,低于480℃时与缩核摸型相符。  相似文献   

5.
采用磁力驱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测试由西南化工研究院研制的一种国产甲醇氧化制甲醛催化剂的宏观动力学数据 ,并建立了宏观反应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分为含水模型和非含水模型 ,其中含水模型比非含水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圆整后的含水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甲醇反应速率 :r′11=2 70× 10 5exp(- 4 88× 10 4 /RT) y0 9M y1 3 O y-0 15W一氧化碳生成速率 :r′2 2 =3 40× 10 4 exp(- 5 6 7× 10 4 /RT) y1 2F y1 2O y-0 5W  相似文献   

6.
以正庚烷为代表组份,采用流动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镍-铝酸盐轻油转化催化剂的动力学性能。在常压,温度为370—500℃范围内,排除了内外扩散影响的情况下得到下列反应速度方程: r=8.5×10~2exp(-11600/RT)P_(C7H16)~(0.7)P_(H2O)~(-0.6) (摩/克·时) 所得结果利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加以讨论,得出双分子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存在水和庚烷的竞争吸附,从而提出转化过程水碳比不宜过高的观点;从排除内扩散的实验结果提出降镍和改变催化剂孔结构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用催化剂烧炭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扩散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了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的催化剂的烧炭动力学。烧炭反应近似于均匀连续反应模型,其动力学方程式如下:(dC)/(dt)=3.59×10~(8)exp(-35.10×10~3/RT)·P_(o_2)~(0.16)·C_c~(1.16)  相似文献   

8.
对 GS-01型催化剂进行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催化剂对乙苯脱氢过程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推荐该过程的乙苯总消失速率方程为 (?)=k(P_(?)-(a/k_p)P_a~2)/(1+b_(?)P_(?))~2,并求得 k_(?)=5.83×10~(10)exp(-((45360)/(RT))),b_(?)=1.614×10~(-5)exp((26384)/(RT))·  相似文献   

9.
以丙醛为反应介质、铑膦络合物为催化剂,对乙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关联,提出了丙醛生成速度的经验模型:r=649exp(-30400/RT)C_(Rh)~(0.949)C_T~(-0.076)P_E~(0.641)P_(H2)~(0.586)P_(CO)~(0.293)exp(0.044C_T~(-0.156)P_(CO))结果表明,C_(Rh)、T、P_(E)和 P(H2)是影响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C_T 的影响很小,而 P_(CO)的影响在1.88bar 时有极大值,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0.4kJ/mol·K。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作者在稿件的修改、后期校样核对过程中的疏忽,导致了本刊2017年第3期第564页式(3)、(4)的错误,现更正如下:"r_1=3.15×1012exp[9547/T]xEOxH2O(3)"改为"r_1=3.15×1012exp[-9547/T]xEOxH2O(3)","r_2=6.3×1012exp[9547/T]xEOxEG(4)"改为"r_2=6.3×1012exp[-9547/T]xEOxEG(4)"。  相似文献   

11.
《石油化工》2015,44(7):822
以微型高压反应釜为反应器,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和重量法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气相氧含量、阻聚剂种类及用量对异戊二烯(IP)热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IP聚合产物包括二聚物和高聚物两种。反应时间对聚合产物中二聚物的比例无明显影响;升高反应温度,聚合产物中二聚物的比例显著增加;增大气相氧的含量,高聚物的生成量增加;添加适量阻聚可完全抑制高聚物的生成,对二聚物的生成无影响。3种阻聚剂阻聚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为: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二乙基羟胺对叔丁基邻苯二酚。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在无氧且添加800×10-6(w,基于IP质量)的TEMPO条件下,IP自二聚反应速率常数(k1)的表达式为:k1=3.89×106exp(-95.6×103/RT)。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解银催化剂上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管式连续流动反应器,研究了在电解银催化剂上甲醇氧化为甲醛的动力学,测定了在颗粒状的催化剂上空速为11000时~(-1)、反应温度为520℃和470℃时,反应气体各组份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从反应机理出发导出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520℃时 r=0.651p_mp_(o_2)~(1/2) 470℃时 r=0.367p_mp_(o_2)~(1/2)反应对甲醇为一级,对氧为1/2级,求得该反应的活化能估算值为13.292千卡/摩尔,用该方程式计算的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3.
醋酸甲酯合成的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Amberlyst15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间歇搅拌反应器中测定了甲醇与醋酸反应体系在不同温度(323.15~348.15 K)和催化剂浓度(23~59 g/L)下的拟均相反应动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甲醇与醋酸酯化反应合成醋酸甲酯的反应为二级可逆反应;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动力学参数,平衡常数为K=20.09exp(1 603/T),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1.463×104exp(-53 160/RT)、k-=1.124×105exp(-63 740/RT);正负反应活化能分别为53.16,63.74 kJ/mol;在实验范围内,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增大,反应温度和反应速率二者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分固定床反应器对自制的80-C-77-1催化剂进行了氧气法乙烯氧氯化制二氯乙烷的本征动力学研究。对排除了内外扩散影响在210—250℃及1.3大气压下求得的动力学试验数据,用图解,单元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三种数据处理方法,求得了该反应在近似工业条件下的简化幂函数速率方程为γ=1.21×10~5[e×p(-12300/RT)]P_(C_2H_4)~(1.61) 在动力学的试验中,找出了一些规律,为改进工艺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液化气加氢作乙烯原料是解决乙烯原料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该催化反应的特点,控制和优化反应条件,为该技术的中试放大及工业生产装置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液化气在LH-10A催化剂上加氢制备烷烃的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方程式:x(C=)=[x(C0)-1/(Ke+1)]exp[-k1(1+1/Ke)t]+1/(Ke+1);并分析了反应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碳烯烃加氢为一级反应,且为快速反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所建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5%,该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可作为工业装置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殷代印  高楠 《油田化学》2018,35(1):114-118
为研究岩心实验数据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效果,测得正丁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在渗透率10×10~(-3)~15×10~(-3)μm~2的天然岩心中的动态吸附量与浓度的关系,为数值模拟提供动态吸附参数依据。配制了以原油、正丁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主剂的微乳液体系,采用"压差流量法"测定微乳液体系在低渗透率天然岩心中的启动压力梯度,并进行了驱替实验。将实验测得的参数应用在数值模拟软件CMG中进行岩心小尺度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率10×10~(-3)~15×10~(-3)μm~2岩心中,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达4%时,吸附基本平衡,动态吸附量约4.2 mg/g,当正丁醇质量分数达10%时,吸附基本平衡,动态吸附量3.2 mg/g。在岩心实验中测得的正丁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动态吸附量可以直接应用在数值模拟中,实验测得的启动压力梯度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岩心实验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裂化催化剂高温再生时焦炭中氢的燃烧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利用脉冲实验技术,在等温固定床反应器中,以工业CRC-1分子筛裂化催化剂为对象,研究了焦炭中氢的燃烧速率与催化剂上氢含量、再生气氧分压和温度的关系。在温度600~750℃,再生气氧分压11.5~23.0kPa,催化剂初始含氢量0.04%(重)的实验范围内,建立了氢燃烧速率方程:-dH/dt=k_H P_O2 H(mg/s)当温度小于700℃时,ka=4.06×10~3exp[-37660/RT](Pa·s)~(-1)当温度大于700℃时,反应开始进入反应-扩散控制的过渡区域。再生时,焦炭中氢的燃烧速率常数约为碳的2.3倍.再生过程中碳氢比变化规律可用下式表示:C/H=(C/H_0)exp[(k_H-k_c)P_(O2) ·t]当碳烧掉80%时,氢基本烧完.同时,还设计了模拟实验.模拟连续再生时氢的燃烧过程。通过脉冲法实验,连续法实验和模拟实验的相互对比,证实了脉冲法与连续法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在动力学上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18.
用旋转黏度计测定了改性后的CMC在其溶液质量分数为1%~2%、温度为18~36℃范围内的表观黏度数据。根据Ostwald-Waele模型得出,CMC溶液呈现出假塑性的流变行为和特征,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假塑性愈强。使用数学模型考察了温度和质量分数对流变特性指数和稠度系数的影响,以及温度和质量分数联合作用对表观黏度的影响,其T-n、C-n、T-m和C-m以及ηa-T-C之间符合n=n1+k1T、n=n2exp(k2C)、m=m1exp(k3T)、m=m2exp(k4C)和lnηa=lnA0+K0C+Ea/RT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化学方法,考察HS~-在铂片电极上的循环伏安特性,并以循环伏安法、计时电量法、计时电流法测定其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Na2_CO_3-Na HCO_3缓冲溶液中,HS~-的循环伏安曲线在-0.05V电位值处有一个氧化峰,无还原峰;其氧化峰电流值I_p与扫描速率的开方(v~(1/2))呈线性关系(R=0.989),表明HS~-在电极上的氧化反应为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初步推断其电极反应得失电子数为1、质子不参与反应,电极反应产物为S_2~(2-),S_2~(2-)可能进一步氧化产生S_4~(2-)。在20~60℃范围内,其HS~-的扩散系数D值随温度升高由1.33×10~(-6)cm~2/s增大至7.20×10~(-6)cm~2/s,HS~-的反应速率常数kf值由6.99×10~(-3)s~(-1)增大至1.70×10~(-2)s~(-1),当脱硫工艺温度为40℃时,其相应D值为3.07×10~(-6)cm~2/s、k_f值为1.09×10~(-2)s~(-1),反应级数为0.257;HS~-在电极上电化学氧化的平均活化能E_η=17.3kJ/mol。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温度为125~128℃,由于乳化剂性能不稳定,常用的乳化酸在此条件下失效.选用二乙醇胺、马来酸酐、环氧丙烷为原材料合成了1种新型的乳化剂.将该乳化剂配制成乳化酸后进行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以评价酸液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20℃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为J=1.069×10-6·C1.119;变温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为J=2.1×10-4exp(-9805.6/RT)·C1.119;120℃下氢离子的传质系数为7.1×10-6 cm2/s;氢离子传质系数与温度的关系为De=2.25E-11T2-1.1E-8T+1.56E-6.自制的乳化酸的缓速性能良好,能满足塔河油田油田酸化压裂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