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兰矿区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依兰煤田煤层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了矿区内构造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气赋存规律,并建立了依兰矿区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煤系顶部和底部发育稳定分布的隔水层,并在矿区中部形成相对滞留区,同时中部发育封闭性逆断层及次级背斜,矿区中部形成煤层气富集带,构成了依兰矿区典型的水力封堵-断层型气藏模式,逆断层所在的矿区中部将会是煤层气富集高产区.  相似文献   

2.
峰峰矿区保水采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峰峰矿区岩溶地下水动态天然状态下,多年呈稳定的周期性的变化,受煤矿疏排水和人工开采影响,呈衰减状态下的周期性变化,且各径流带上由于开采规模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开采规模大,地下水衰减幅度大,开采规模小,地下水衰减幅度小,煤矿停采后水位大幅回升。据此,科学设计开采矿井布局,在南部径流带上建供水水源地,进行疏干降压供水,减少北部水源地开采量,同时从保护水资源和矿井生产两方面开展防治水工作,提高矿井水利用率,并根据地下水水位、流场及泉流量动态变化,控制地下水人工排泄总量及各径流带人工开采量和矿井疏排水  相似文献   

3.
针对峰峰矿区某矿井开采下组煤受底板灰岩岩溶裂隙水的威胁,在对矿井生产过程中的矿井涌水量及以往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水文地质条件和生产发展规划,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和大井法预测了矿井涌水量。综合考虑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矿井实际情况,认为比拟法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水体下采煤是三下采煤的重要内容,文章对峰峰矿区某矿扩大区在水库下采煤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计算和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以及地表水体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进行分析确定该矿扩大区地下煤炭的开采不会对水库的水体和大坝造成直接的影响,该矿扩大区在水库下采煤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5.
李娜 《煤炭工程》2019,51(8):27-30
为减少大规模煤矿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矿区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对矿区的布局、规模、结构、建设时序等提出优化调整建议。白杨河矿区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绿洲区,该区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和敏感,其沿白杨河河谷遍布的天然林和公益林对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矿区典型煤矿采煤沉陷影响预测,重点分析矿区煤炭开采对流域地下水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提出降低开发规模、暂不开发9个矿井等优化调整建议,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17,(9):59-62
为了分析煤矿采动区对邻近煤层气井的产能影响,对樊庄区块西南部煤层气井的物性特征和产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距煤矿采动区距离的增加,煤层的含气量逐渐增大,渗透率逐渐下降;根据采动区邻近煤层渗透率变化和煤层气井的产能特征,将采动区周围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并提出了产能控制模式。煤炭和煤层气协调开发过程中,建议在Ⅱ、Ⅲ区布置煤层气井,有利于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7.
煤炭工业城市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城市类型,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的出现,煤炭工业城市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征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煤炭工业城市的发展特征、新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以邯郸峰峰新市区为案例,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刘家区煤层气开发实践,对其主控地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就单井控制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构造发育情况、岩浆活动情况、水文地质情况、煤储层改造后的综合渗透率、临界解吸压力和盖层条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该区煤层气开发的布井原则和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9.
峰峰矿区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峰峰矿区不同开采方法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得出了一般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或参数,列举了充填开采条件下沉陷参数,并初步对峰峰矿区的深部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和总结,为峰峰矿区以后采用不同开采方法,进一步解决严峻的三下压煤形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淮南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淮南煤田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抽采具备较大规模。淮南矿业集团制定的发展方向是将抽采的煤层气和矿井乏风作为绿色能源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大气污染,实现两个资源、两个能源共采。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淮南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的先决条件,煤层气绝对涌出量,煤层气综合利用情况等,并对未来的煤层气综合利用前景作出了明确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