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确定南梁煤矿3-1号煤层30101-1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采用工程类比、理论计算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不同支护参数情况下的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现场工业实践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该孤岛工作面采用锚、索、网联合支护最优支护参数的方案下,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其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95 mm,巷道两帮最大移近量为500 mm。该施工方法满足了现场工作面回采作业期间围岩稳定性的要求,研究结果对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选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受上部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影响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困难的问题,对煤层围岩地质力学进行原位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支护参数合理设计。工程实践结果表明:153201巷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218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157mm;153202巷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223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241mm,围岩变形量能够满足巷道的后期使用。  相似文献   

3.
王晨阳 《煤炭工程》2013,45(4):32-34
以李子垭南二井3102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找到了松软顶板以及坡顶煤部位支护失效导致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并从提高支护强度和整体支护结构体稳定性角度出发,提出"锚杆锚索+金属网+W型钢带+喷浆"联合支护方案,对围岩极松软破碎段巷道采用大托板加强支护。矿压观测结果表明:采用联合支护方案后,顶底板移近量最大104mm,坡顶煤部位移近量最大96mm,两帮移近量最大72mm,巷道顶角移近量最大81mm,有效地解决了大倾角煤层软岩煤巷的支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大埋深高地应力特厚复合顶板回采巷道的合理支护方式,通过现场调研、岩石力学测试,并经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巷道变形机理及合理支护技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现场调研及岩石力学测试确定工作面顶板类型为大埋深特厚复合顶板,并由此提出13个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确定"方案八+卸压孔"联合支护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保证回采巷道的安全稳定使用;现场工业试验表明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432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591mm,表明所选支护方案能够有效保证回采巷道安全使用,研究结果为类似条件下巷道围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煤》2019,(1):47-48
基于目前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存在支护困难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两种研究方式对目标煤层4501工作面运输巷的布置位置及支护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巷围岩的原岩应力随巷道内错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对原有的支护技术进行优化后的最佳内错距为30 m,对应的支护方案为非对称支护,同时改进支护方案后的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24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320 mm,优化支护方案后的巷道变形稳定,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采空区下巷道变形大,难以控制问题,采用FLAC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采空区下部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和变形破坏特征,发现巷道两帮变形量较小,顶板下沉量较大,顶板接近上覆煤层处破坏明显,提出了强化顶板锚杆控制的方案。矿压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盘区巷道在回采期间顶板下沉量最大为53 mm,底鼓量最大为202 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255 mm,锚杆受力整体变化比较小,巷道整体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正确指导深井工作面回采巷道经济安全支护,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工作面回采巷道在支护状态和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巷道变形破坏机制和破坏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巷道变形量和变形速率明显增大,且距离工作面越近,变化趋势越快,巷道移近量超过1000mm。在距工作面40m,受周期来压影响移近速率相对减小,巷道两帮和顶底板移近速率最大均为工作面回采到距离监测点10m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矿回采巷道顶板离层破碎的特点,在对比分析了架棚支护与锚杆支护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锚杆支护的方式控制围岩变形。结合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确定了回采巷道锚网索联合支护参数,即锚杆间排距800 mm×800 mm,锚索间排距2 000 mm×1 600 mm,长度8 000 mm,五花布置。采用该支护方案后巷道围岩变形情况为: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260 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220 mm,顶板离层量最大为18 mm。表明该方案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可为其他地质条件类似的矿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同煤集团煤峪口矿14号煤层为近距离煤层开采,由于上层工作面采动对底板岩层的破坏导致14号煤层回采巷道支护困难,通过理论分析、矿压监测及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表明:11-12号合并煤层8710工作面回采对底板岩层损伤破坏的深度为26.5 m。根据81012运输巷围岩的特点提出强帮减跨稳顶的支护原理,设计采用锚架棚、桁架联合支护方式,现场应用后围岩位移监测结果表明:81012运输巷掘进期间,两帮移近量最大为22 mm,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27 mm;工作面回采期间,两帮移近量最大约为350 mm,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415 mm;巷道围岩变形有效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准南煤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1501工作面安全回采问题,运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手段,研究了1501工作面巷道位置及支护方式。结果表明:为有效避开上部采空区残留煤柱影响,1501回采巷道与上部残留煤柱的合理水平错距应为9m|针对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岩层厚度和力学性质等,提出了巷道支护对策及支护方案;1501工作面回采过程,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为222.5mm,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为151mm,巷道未出现棚腿压折、冒顶、片帮现象,工作面实现了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11.
合理布置巷道 降低巷道掘进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断优化巷道布置方式,降低巷道掘进率,是矿井开采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任务。合理布置巷道,降低巷道掘进率,可降低吨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龙湖煤矿的具体措施是:加大采区工作面的长度,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方法,实施上下山联合开采,推广沿空留巷方法,采用机轨合一巷和机轨合一上(下)山的布置方法。  相似文献   

12.
西山煤电燃料运输工程东曲段穿过汾河河床,布置在强风化奥陶系峰峰组泥灰岩中,该岩层属严重地质灾害地层,岩层松软,遇水软化成泥糊状,且涌水量大,工作面常出现泥石流,施工时先后发生三次大面积坍塌,施工困难,安全、质量、进度得不到保正。采用新的施工技术、改变施工方案,修改设计支护形式,顺利通过并取得了质量好、速度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矿井深部巷道支护技术问题,综合分析了深井巷道支护现状,采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对深部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巷道围岩弹性位移和塑性位移,结合具体工程实际,采取联合支护措施,实现了深部回采巷道的安全、高效运行,为深井巷道支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蒋小平  吴文化  罗连春 《煤》2011,20(3):28-29,34
长期以来,底鼓一直是煤矿开采等地下工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巷道底鼓后,断面缩小,影响运输、通风和人员行走,不利于矿井安全生产。随着采深的增加和巷道断面的增大,巷道底鼓现象越来越突出,底鼓已成为该类巷道矿压显现的重要特征,是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文章分析了巷道底鼓的主要因素,为有效防治底鼓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许疃煤矿82采区一区段轨联巷扩巷技术难题进行研究,该论文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技术方案和有效地支护措施,根据不同地段围岩受力情况采用不同的支护手段,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在应力集中区多次受采动影响而产生的变形和破坏,为巷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根据高阳煤矿一采S11116材料巷过小煤窑空巷实际情况,结合现场实践进行了方法论证,提出了过小煤窑空巷的施工方法及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开拓劳动效率,缓解采掘紧张的局面,陈四楼煤矿于2007年7月首次引进了1套岩巷机械化作业设备,并应用于-470 m轨道大巷;2009年3月,陈四楼矿首次在北部西翼轨道下山使用岩巷作业线。介绍了使用液压钻车、侧卸式装岩机及耙矸机组成的作业线在下山岩巷掘进中的作业方法和技术改造,为岩巷作业线在下山巷道的机械化掘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跨大巷开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三维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完成了非平面应变问题下的跨大巷开采巷道稳定性分析,并根据自稳隐形拱理论对巷道支护分段处理,确定了锚杆、锚索支护深度,将主动锚杆支护和被动架棚支护运用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加固中,为跨大巷开采巷道支护提供了可行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景矿8号煤直接顶板为厚层泥岩,并且部分地段淋水较大,巷道稳定性差.采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了锚索长度和排距对巷道表面位移的影响,确定锚索长度为6.8 m,排距为1.7 m,结合工程类比法确定了其他支护参数.通过在顶板设置泄水孔、采用防水锚固剂等措施实现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满足了安全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告成煤矿13采区的所有工作面在-100m回风大巷附近煤层厚度可达20m左右,然而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少回采工作面对回风大巷和运输大巷的影响,13采区以往已回采的工作面在距-100m回风大巷40m左右都留有保护煤柱,煤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采,通过延长13141工作面的倾向长度,使近80m的回采巷道得到充分利用,工作面可采期增加了将近两个月,增加产量近50kt,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