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肤效应电伴热技术可以通过维持油气输送管道中的介质温度来防止混输的油气在输送管线中凝固结蜡,从而保证油气等物料的正常输送,是油气长距离输送领域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原有的蒸汽伴热系统因其具有运营成本高、运行不稳定、维护繁琐、耗能大等缺点逐渐被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替代。本文重点则介绍与输油管线相配套的集肤效应电伴热系统的工作原理、集肤效应电伴热用于长距离油气输送管线的优越性以及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4.
5.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1)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给排水作为建筑业中的重要一环在建筑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伴热作为一种有效的管道保温及防冻方法,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给排水行业。电伴热温度梯度小,热稳定时间较长,适合长期使用,同时电伴热技术能源利用率较高,在我国大力提倡节约能源的今天,电伴热将会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电伴热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电伴热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7.
8.
9.
自调控电伴热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调控电伴热系统是伴热领域内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节能新技术。自 7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条自调控电伴热线用于工程领域以来 ,30多年间该技术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广为采用。我国自 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该项技术 ,目前尚处于推广阶段。自调控电伴热系统和传统的蒸汽伴热系统 ,及恒功率电伴热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该系统采用了可以自动控制伴热功率的、由导电塑料制成的自控伴热线。该自控伴热线如同许多并联的加热电阻 (如图 1) ,当受伴热管道或设备产生温降时 ,导电塑料中的微分子受冷收缩 ,导电塑料中的导电加热元 (如炭粒等 )就会自动接通电… 相似文献
10.
11.
电伴热是利用伴热电缆输出的热量来补偿管道、容器、罐体等所损失的热量,以维持系统介质始终处在工艺要求的适宜温度内。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70年代,电伴热作为一种创新技术开始在流程工业应用,但是面临传统蒸汽伴热的极大挑战。70年代末工业界开始求助标准化组织制定电伴热技术标准。1983年英国BSI 6351和IEEE515同年发布。之后IEC又发布了一系列伴热技术标准。电伴热技术标准让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有标准可依,让第三方测试机构能够依照标准进行权威性的测试和产品认证,从而让客户对电伴热技术的信心大大提高。事实证明,电伴热标准对于电伴热技术创新产品的产业应用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5)
燃气调压箱内伴热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冬季运行时设备发生冻堵,保证设备安全平稳运行,现有的内伴热系统存在能耗高、不阻燃等缺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现有的燃气调压箱内伴热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以实现低能耗、阻燃性好、伴热数据实时上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恒功率串联伴热带,单位长度发热量恒定,适用于温度要求非常严格的场所。恒功率伴热带分为并联式和串联式。本文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串联伴热带的特点及安装、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输油气管道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内容就是采用合适的自动化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以油田生产为例,一般包括采油、注水、集输、油气水处理和油气储运等几个过程二这些过程的完成,首先,需要借助于安装在油水井、采注计量站、接转站、脱水站、含油污水处理站、原油稳定站、天然气处理站、注水站、油库中的工艺设备以及连接这些站间的管线来实现,但要很好地完成生产任务仅靠这些工艺设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各种自动化设备以及生产的操作和管理人员。本文主要简述了测压仪表自动化系统在输油气管道中的技术运用情况,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HSE体系推进在长输油气管道施工中的特点,对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精简规章制度、突出体系推进三阶段、强化HSE绩效考核、加强基层培训沟通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WANG Jiu HUANG Weijiu CHEN Boshui CHEN Ligong LI Xiaodong LIU Xiao 《材料导报》2004,18(Z3):111-113
研究了聚吡咯在蓖麻油中的电流变效应.结果表明:在电场作用下该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电流变效应.随着电场强度、聚吡咯浓度的增加,电流变液的漏电流增大,而随着剪切速率的减小,体系的漏电流却增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使聚吡咯电流变液的电流变效应变差. 相似文献
20.
电压稳定剂在预电应力下的集中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针对板电极下纯聚乙烯和加电压稳定剂的聚乙烯的预电应力效应,讨论了电压稳定剂的预电应力效应产生机理,以及在塑料绝缘电缆中应用电压稳定剂预电应力效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