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该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溶致液晶体系在聚合物驱以后能否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问题,通过微观和宏观驱油实验,可以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溶致液晶驱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剂驱和聚合物驱的特点,而且洗油能力很高。  相似文献   

2.
对聚合物驱斜井在进行潜油电泵作业施工时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由于聚合物驱油造成井液粘度增大,使摩擦阻力加大,从而给电泵机组在聚合物驱斜井下泵施工时带来困难。分析了施工中应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萨南油田聚合物驱投产的4口斜井,对聚合物驱斜井潜油电泵施工工艺进行了技术探讨。该工艺解决了由于聚合物驱斜井采油中出现的聚合物浓度增大、摩擦阻力大,导致在潜油电泵施工中容易损伤电泵机组和动力电缆,造成投产成功率低的问题,并对该工艺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聚合物驱斜井在油田生产中更广泛应用潜油电泵生产方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振泉  祝仰文等 《油田化学》2002,19(1):73-76,67
所用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高100mm,平均边长500mm,平面上一条对角线两端设注入井和产出井,沿对角线有渗透率约3.0μm^2的高渗条带,两侧为0.5μm^2的低渗区。在平面内均匀布置77列共49个测压点。驱替液有地层水:1500mg/L聚合的溶液(0.0PV);1500mg/L聚合物+1200mg/L酚醛树脂交联凝胶(0.2PV)。驱替温度70℃。水驱,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的采出程度依次增大;聚合物驱,匀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上出现两个低谷区,曲线振荡明显,交联聚合物驱含水曲线振荡尤其剧烈。通过紧靠注入和产出井的1点和49点,主流线中间点25点和非主流线上38点,水驱死油区内36点和45点处压力变化曲线的对比,及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驱替液G‘和G”曲线的对比,认为交联聚合物驱采收率高于聚合物驱采收率的原因,是具有更高弹性的交联聚合物驱替液改善油藏非均质性,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后续注水冲刷效能,改善驱替效果的能力均更强。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聚合物驱流管法预测的准确性,考虑聚合物驱不可及孔隙体积和聚合物的吸附,改进了聚合物驱分流方程和聚合物驱连续性方程.借鉴大庆油区聚合物驱采出聚合物质量浓度曲线,给出了聚合物驱驱替前缘瞬时聚合物质量浓度表达式,改进了聚合物驱预测中前缘粘度保持不变的缺点.利用改进的预测模型预测了大庆油区喇南一区和喇北东块2个区块的聚合物驱含水率及提高采收率值,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比原模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预测的聚合物驱含水率曲线与2个区块的实际含水率的趋势一致,预测聚合物驱提高水驱采收率值与实际值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了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五大因素,即聚合物水溶液本身、注采井距、注入强度、注入速度及油层条件对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影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聚合物分子量、注采井距、注入强度、注入浓度及注入速度等参数值越大,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就越高;尤其注采井距对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影响更明显,与注水相比,其压力升值正比于注采井距平方的数倍,而地层系数越大,则注入压力越低。文章还提出适于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各参数初步推荐值:聚合物分子量不超过2000万,注入速度不超过0.2PV/a,注入浓度不超过1500mg/L和注采井距不超过400m(最好250m)。这些认识对生产实践,特别是对大庆油田今后聚合物驱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驱注入压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以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了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五大因素,即聚合物水溶液本身,注采井距,注入强度,注入速度及油层条件对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影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聚合物分子量,注采井距,注入强度,注入浓度及注入速度等参数值越大,聚合物注入压力就越高,尤其注采井距对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影响更明显,与注水相比,其压力升值正比于注采井距平方的数倍,而地层系数越大,则注入压力越  相似文献   

7.
国内油田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重的油层非均质性致使水驱和聚合物驱油效果差,常规堵水调剖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正常生产需求。因此,近年来提出并发展了深部调剖技术(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在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全面分析我国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深部调剖技术的发展趋势,即在充分认识油藏现状的基础上,实现对高含水油藏和聚合物驱油藏深部水流优势通道的干预,使液流转向,从而改善高含水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效率。  相似文献   

8.
套管井用测井监测注聚合物的驱油过程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荫祖:套管井用测井监测注聚合物的驱油过程和效果,测井技术,1996(2)20,127~130。本文论述了象大庆油田这样低矿化度水、层薄、地层电阻率高的油层,用碳氧比能谱测井和相位介电测井在套管井里监测注聚合物驱油过程和效果的可行性。给出了几点主要观察结果:注聚合物驱油有“油墙”形成;双层混注不可取;给出观察并各层采收率等。所得资料与其它测试资料相比,可以更直接、更确切地反应驱油过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辽河油田锦16块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期。为了提高采出程度、降低综合含水,拟采用聚合物驱。该文对聚合物驱所用聚丙烯酰胺和黄胞胶做了对比和筛选,进行了增粘性、长期稳定性、剪切稳定性、过滤性、弱交联性和驱油效率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两种水溶性聚合物对油藏及其流体的适应性。综合性能对比表明:两种聚合物均适合于锦16块聚合物驱,但黄胞胶更适合该油藏条件;黄胞胶注入过程中,建议使用浓度为1000mg/L;为了破坏凝胶菌丝体,需加入孔板进行剪切,以提高其注入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港西四区聚合物驱工业试验区地质概况和聚合物注入过程,对聚合物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矿场试验效果说明聚合物驱已明显见到了增油降水效果,预计聚合物驱最终可增产原油71686t,吨聚合物增油量可达238t,提高来收率7.40%。聚合物驱的见效情况说明港西四区适合高浓度、小段塞、低用量的聚合物注入方式;防窜措施可以改善聚合物驱效果。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on microscopic flow mechanisms can aid in improving oil recovery after polymer flooding. Based on a two-phase water–oil network model, a simulation model for polymer flooding is proposed that considers various perco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polymer solution, such as thickening, diffusion, adsorption, entrapment and shear degradation. Thus, the pore structure and the rheological fluid properties can be integrated. This network model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tool for the study of residual oil displacement after polymer flooding. The distribution laws for residual oil after polymer flooding were studied using this microscopic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to water flooding, polymer flooding can greatly improve oil recovery. Moreover, the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after polymer flooding tends to be more disperse, complex and variable. At the same time, displacement methods and parameters of the residual oil were investigated. Method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viscosity of the injection fluid can be applied, but the viscosity must be very high. Injection of a slug of displacing liquid with low interfacial tension after polymer flooding can decrease irreducible oil saturation and improve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but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needs to be extremely low.  相似文献   

12.
夏惠芬  马文国  李丹  王刚  胡锦强 《钻采工艺》2007,30(3):99-100,110
针对三元复合驱中的碱大幅度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降低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含碱驱油体系引起地层黏土分散和运移、形成碱垢、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等问题,利用不加碱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聚丙烯酰胺/两性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通过人造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提高水驱后残余油采收率的可能性。研究表明,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在驱替水驱后残余油中,可以同时发挥活性剂的超低界面张力特性和聚合物溶液的粘弹特性,使得该二元体系的采收率高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和聚合物驱油体系,并且二元体系的聚合物浓度越高,采收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田长垣老区已建水驱原油处理系统来液中已经普遍含聚,导致系统处理难度增大的问题,进行了室内测试和现场负荷调整处理试验,确定了已建水驱系统对不同含聚浓度采出液的处理负荷,并据此提出了水驱见聚后游离水脱除器设计指标。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50~250 mg/L时,普通区块原油沉降时间为17 min可以达标;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50~350 mg/L时,普通区块原油沉降时间为20 min可以达标;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350~450 mg/L时,普通区块原油沉降时间达到27 min可以达标。在新建产能开发方案中应用该成果,可有效利用已建水驱采出液处理系统,降低聚驱处理站场建设投资。  相似文献   

14.
The amphiphilic polymer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produced liquid and thus makes it difficult to treat.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amphiphilic polymer flooding O/W crude oil emulsion. O/W crude oil emulsion tends to be more stable with increasing amphiphilic polymer concentration and decreasing holding temperature. Amphiphilic polymer flooding O/W crude oil emulsion is much more stable, especially when polymer concentration is above 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 Aggregation formed by hydrophobic groups of the amphiphilic polymer is beneficial to the stability of amphiphilic polymer flooding O/W crude oil emulsions.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井网调整与深部调驱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孤岛油田中一区Ng3注聚区为模型原型,以相似准则为理论基础,设计并制作了平面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研制了具有自组装特性的聚合物微球,优选出由BS与AES复配而成适用于目标油藏的乳化剂体系;原始一注四采五点法井网注聚后采收率为34.1%,在进行驱替试验的同时,采用电阻率法测量了模型中含水饱和度分布;调整原始井网,对非均质油藏模型分别注入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深部调驱2组实验。结果表明,2个方案均可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单一聚合物溶液提高6百分点,而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可提高采收率16百分点。分析各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情况,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能够封堵高渗层,使后续驱替液转向进入两侧低渗区域。  相似文献   

16.
辽河油田 J 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 J 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 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 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驱的采出液,优化采出液的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的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驱;采出液的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驱采出程度(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 20% ),采出液的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的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的污水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聚合物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所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增加注入水粘度,改善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进而扩大波及体积.聚合物驱通常可以提高采收率约10%,它之后仍然有的50%的原油残留地下,还需要采用其它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现代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在具有大庆油层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和地质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韵律油层,从纵向上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从平面上看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这些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上稠油聚合物驱过程中部分井产液能力存在明显下降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渗流力学理论的多层油藏聚合物驱产液指数计算模型,研究了影响产液指数变化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油井产液指数在转注聚合物后依次经历上升段、下降段、平稳段和回升段;无因次产液指数最大降幅受聚合物黏度、注聚合物时机以及渗透率级差的影响显著,波谷时机受原油黏度、渗透率级差、低渗层相对厚度以及聚合物吸附能力倍数的影响显著,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无因次产液指数最大降幅及波谷时机计算公式;海上油田典型注聚合物条件下,产液指数平均最大降幅为53.1%,波谷时机对应聚合物平均累计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250 PV. 研究成果对聚合物驱产液指数预测、方案设计与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聚合物驱开采指标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在总结聚合物驱矿场试验实践经验笔结合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聚合物驱主要开采指标的变化范围,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建立聚合物驱采液量,综合含水,采油量和增油量的变化模式,形成简便,快速,实用的聚合物驱开采指标测算方法,为编制聚合物驱规划方案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二元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进行考察,发现由于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进入,使原油采出液的的乳化现象加重,导致原油的破乳过程复杂.文中分析了二元驱采对原油的性质、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对破乳剂进行了实验室筛选和复配;研究出适合二元驱采原油脱水的破乳剂及其配方,可以有效提高二元驱采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