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合成了5种系列化的苯乙烯基三苯胺(吲哚啉)类硝基化合物,通过氢谱、高分辨质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含螺旋桨构型三苯胺基团化合物比具平面刚性构型的9-苯基咔唑基团化合物,表现出更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ICT作用),同时在三苯胺基团上引入给电子基团有利于增强化合物的ICT作用,而含吲哚啉基团化合物则比三苯胺基团化合物表现出更强的ICT作用。  相似文献   

2.
连接BAPTA受体与苯并咪唑荧光发色团,构筑一类新型BAPTA受体荧光材料,通过给电子、吸电子基团引入,调控电子云密度与材料荧光强度,调控BAPTA受体与目标物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实现材料结构的差异性设计,合成得到3种荧光材料S15、S16、S17。光谱研究显示,吸电子基团-NO2与给电子基团-CH3的引入使所合成材料的紫外-可见与荧光光谱均出现显著差别,而具有双发色团结构的荧光材料S15,荧光强度明显优于单发色团荧光材料S16、S17,符合预期结构设计。此外,针对合成路线中的关键步骤,结合反应现象与光谱学分析手段,阐明了苯并咪唑缩合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3.
《化学试剂》2021,43(6):836-841
双光子荧光探针具有长波激发、短波发射的特点,可以有效避免样品本底荧光和散射光的干扰,在生物分析中有较多应用。通过Wittig-Horner反应合成了发光机理为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型、分子构型为D-A-D型(A表示电子受体,D表示电子给体)的双光子镉离子荧光探针TPCN。探针随镉离子浓度增加,荧光强度呈线性下降并伴随红移现象发生,检测线性范围为3.00×10~(-6)~1.00×10~(-4) mol/L,检测限可达4.00×10~(-7) mol/L。并由于探针荧光团中心存在吸电子能力较强的氰基,增加了分子内的电荷迁移能力,使探针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8个具有不同结构的羟基苯基苯并咪唑类荧光化合物,通过1 H NMR,I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它们在甲醇溶液中的光谱性质及取代基对光谱性质的影响。该类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在0.006~0.75之间,Stokes位移大(>117nm)。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上所连取代基的性质对其光谱有显著影响,具有推电子基团的羟基苯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光激发下出现荧光双发射峰,而具有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在光激发下仅出现激发态质子转移荧光发射峰,表现出Stokes位移大和荧光量子产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安国策 《广州化工》2020,48(14):1-3
氰离子有很大毒性,在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开发灵敏、快速的氰离子荧光检测技术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香豆素染料具有优良的光学物理性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科学家设计合成带有香豆素基团的荧光探针分子,用以检测环境及动物组织中的痕量氰离子。基于氰离子自身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本文从氢键、加成反应、取代反应三个方面对近几年的香豆素类氰离子荧光探针进行了分类总结,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苯胺、咔唑、吲哚啉和碘苯等为原料,合成了五种系列化的新型苯乙烯基三苯胺(吲哚啉)类的硝基化合物,通过氢谱、高分辨质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 并对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含螺旋桨构型三苯胺基团化合物相比具有平面刚性构型的9-苯基咔唑基团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能力(ICT作用),同时在三苯胺基团上引入给电子基团则有利于增强化合物的ICT作用,而含吲哚啉基团化合物则比三苯胺基团化合物表现出更强的ICT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志平  李书海  李慧卓  曾凯 《广东化工》2009,36(6):249-250,278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氰根离子的荧光检测方法,分为间接荧光法和荧光传感器,根据荧光传感器中识别氰根离子受体不同,分为硼酸基、水杨醛基、1,2-二苯乙酮和吖啶橙,并提出了荧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香豆素为荧光团,4-溴丁酰基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比率型肼荧光探针COCB。其结构通过1HNMR、13CNMR和HRMS确证。肼对探针COCB中溴代丁酰基的选择性脱保护使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过程恢复;COCB在 420 nm 处蓝色荧光衰减,而在 480 nm 处青色荧光增强,实现了对肼的比率检测。COCB对肼表现出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强抗干扰能力,并能在较宽的线性范围(0~250 μmol/L)和pH范围(6~11)内检测肼,检出限低至0.15μmol/L。此外,COCB合成简便,细胞毒性较低,已成功用于实际水样、土壤以及活细胞中肼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9-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基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力,导致已被猝灭的荧光重新回复。  相似文献   

10.
新罗丹明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分子内能量传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乙基桥把接上供电子基团哌嗪的1,8-萘酰亚胺与罗丹明B相连,合成了新的罗丹明衍生物,研究了基态下新罗丹明衍生物各发色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罗丹明衍生物荧光发射光谱及分子内能量传递.结果表明,由于合成的新罗丹明衍生物发色团之间的给电子作用,导致对比罗丹明B及4-哌嗪-1,8-萘酰乙醇亚胺的最大吸收峰红移,在激发态下4-哌嗪-1,8-萘酰乙醇亚胺-罗丹明B二元体系发生了分子内能量传递,当以400、450、480 nm激发时,随激发波长向长波方向靠近,所吸收的能量传递给了长波色素分子团罗丹明趋势变大.  相似文献   

11.
设计并合成了以香豆素为荧光发色团的多氰基分子化合物TCC。分子内强烈的电荷转移效应使得其本身荧光较弱。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Cys)、高半胱氨酸(Hcy)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加入能与TCC中的三氰基乙烯基进行加成反应从而破坏分子内电荷转移,使分子内电荷转移吸收峰消失,颜色由紫色变成黄绿色,最大吸收波长由560 nm移至380 nm。并且化合物的荧光也随着巯基化合物的加入逐渐增强,荧光的强度与巯基化合物的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以达到10~(-5)mol/L。其它离子与不含巯基的氨基酸则不会与化合物TCC发生上述反应,也就不会对体系的吸收和荧光光谱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实现高效、专一的识别巯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以5-溴水杨醛和4-苯基-3-氨基硫脲合成了一种新型希夫碱类阴离子比色探针,研究了该探针对常见阴离子的比色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DMSO体系中加入氟离子、乙酸根离子和磷酸二氢根离子后,探针的最大吸波长从352 nm红移到398 nm,肉眼可观察到溶液的颜色从淡黄色变成了黄色,而其它的阴离子如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加入基本不引起溶液紫外-可见吸收波长的任何变化。因此,这种探针可以用来识别氟离子、乙酸根离子和磷酸二氢根离子。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对硝酮化合物猝灭-氰蒽荧光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9-氰蒽/硝酮体系可能经历包括电子转移,能量转移及竞争吸收等不同的猝灭过程,其中α,N-二苯基硝酮对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机制,分别形成猝灭剂和敏化剂的离子自由基,但硝酮正离子自由不能导致环化反应发生。结果还表明:硝酮化合物的四π电子1,3偶极结构在猝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当光环化反应破环1,3偶极结构生成氧氮丙啶时,即失去其原有的猝灭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罗丹明B合成了两种有机荧光探针用来检测Cu~(2+)。以罗丹明B与3-甲氧基苯酰肼、水杨酰肼为原料合成了两种探针,命名为Rh1、Rh2,分别与Cu~(2+)以及其它金属离子溶液反应,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分别测定其紫外及荧光吸收光谱。Rh1、Rh2加入铜离子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到粉红色的显著颜色变化,与其它金属离子比较在400~700nm有较明显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增强。两种荧光探针能够有效的跟Cu~(2+)结合,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可以看出此探针显示出选择性的、敏感的荧光增强反应,表现出对Cu~(2+)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连续识别型荧光探针能在同一测试条件下连续识别两种离子,使得离子的检测更具专一性,是在普通同类型探针检测功能方面的拓展.设计合成了以7-二乙氨基香豆素为母体、咪唑-2-甲醛为识别基团的一种高选择性的席夫碱型荧光探针CI,用于连续识别Cu2+和焦磷酸根离子(PPi).探针CI对Cu2+表现出了明显的"开-关"荧光淬灭响应,...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荧光探针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胞器的研究一直是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参与众多的新陈代谢过程,许多病理学过程均与它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定位于线粒体的荧光探针主要分为3大类,本文重点介绍并讨论近10年基于带有正电荷的荧光团或者在荧光团中引入三苯基膦等定位基团实现对线粒体染色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电气石晶体的光学吸收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尔泰矿区的粉红色、绿色和褐绿色电气石晶体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光光度计分析了电气石的晶体结构,并对电气石晶体退火处理前后200~3 300nm吸收光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粉红色电气石的呈色与Mn3+的d电子跃迁有关,产生的吸收带有390,450nm和517nm;电气石的绿色调主要与交换耦合Fe2+-Fe3+离子对间的电荷转移形成的420 nm吸收带和Fe2+-Fe3+离子对间的电荷转移形成的718 nm吸收带有关;电气石晶体中,羟基伸缩振动(O-Hstr)引起的强吸收带在3 800~3 400 cm-1,羟基与金属离子配位构成M-0H的伸缩和弯曲联合振动,在4800~4000cm-1产生5~6个吸收带,而羟基伸缩振动的第1倍频引起的吸收带则出现在7300~6700cm-1;在高温下,-(OH)(3)基团上的H+发生脱离,并与W品格位置上的O2-发生键合形成-OH(1)崖团.电气石晶体的结构式可简化表示为XY3Z6(Si6O18)(BO3)3(OH)3·(O2-,OH,F).  相似文献   

18.
单线态氧(1O2)是一种重要的高活性氧分子,在生理学和病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构建了1O2 响应的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理的比率型荧光探针Com-Nap。该探针以扩环香豆素和萘酰亚胺衍生物为荧光团,以蒽和扩环香豆素为识别基团,同时以蒽作为萘酰亚胺荧光团的猝灭基团。单独的探针仅表现出扩环香豆素的荧光信号。当1O2与探针反应后,PET过程被禁阻,呈现出比率型响应信号。该探针实现了对1O2的准确、快速及高选择性检测。  相似文献   

19.
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作为荧光发色团,以苯胺类受体作为识别基团,设计在识别基团中的氮、氧原子上引入三个识别位点乙酸根负离子,合成得到一种苯胺受体类新型荧光探针6-苯并咪唑基-1-O-3-N,N-三乙酸甲酯基-3-氨基苯酚,进行了水体系中探针荧光性能及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多识别位点的探针结构能够有效结合金属离子,对Zn~(2+)、Cu~(2+)和Hg~(2+)表现出不同幅度的荧光减弱型识别。  相似文献   

20.
【摘要】设计合成了新型禽吡啶盐结构的褥驻素类Cu2+荧光分子探针CCu。在中性缓冲溶液中,CCu在常见碱金属离子(K+,Na+)、碱土金属离子(Ca2+,Mg2+)、过渡金属离子(Cd2+,Ag+,Fe3+,Pb2+,Hg2+,Cr3+,Co2+,Ni2+,Cu2+,Zn2+)中能够专一性的识别Cu2+。滴加Cu2+后引起吸收光嘴蓝移27nm,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淡绿色,荧光光谱蓝移18nm,荧光增强8.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