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正确检测人脸区域、提高驾驶室内光照不足情况下人脸检测与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采用了肤色聚类的人脸检测方法,利用肤色聚类性将彩色图像分割成皮肤区和非皮肤区。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Retinex算法的改进算法,其能够在人脸检测之前对图像进行光照补偿处理。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到新建立的人脸图像库中进行仿真实验,并与传统的肤色聚类人脸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其正确率提高了4.7%。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肤色聚类人脸检测算法可实现对不同光照变化和旋转角度的人脸进行检测,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肤色与Adaboost方法相结合的人脸检测方法。首先把图像转换为YCbCr颜色空间,然后利用肤色在CbCr上的聚类性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最后,使用Adaboost算法对候选人脸集进行细化,最终得到人脸集合。实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肤色与Adaboost方法相结合的人脸检测方法。首先把图像转换为YCbCr颜色空间,然后利用肤色在CbCr上的聚类性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最后,使用Adaboost算法对候选人脸集进行细化,最终得到人脸集合。实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外貌、肤色、表情等不同,会导致较高的人脸检测漏检率和误检率。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肤色模型和中线定位的多姿态人脸检测算法。利用肤色特征快速排除大部分背景区域,根据人脸的显性特征分割出人脸候选区域,并对边缘检测后的图像进行投影,使用中线定位法实现多姿态人脸的检测与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实现多姿态人脸的快速检测,黑发单个人脸检测的检测率达93.3%,鲁棒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王燕  蒋正午 《计算机工程》2012,38(12):182-184
将肤色与连续AdaBoost算法相结合进行人脸检测,并引入半监督策略指导肤色聚类从而建立肤色模型。在肤色聚类过程中,提出一种基于半监督的SKDK算法引导肤色聚类,依据各个像素簇的概率统计分布特性得到肤色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形态学等知识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人脸候选区域,将其作为连续AdaBoost分类器的输入进行人脸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多人脸的场景下,该方法的检测效果优于直接使用连续AdaBoost方法进行人脸检测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种多视角人脸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人脸检测方法多是针对正面人脸,而对于多视角人脸检测还存在很大困难,有效的方法还不多。本文考虑到人脸检测中旋转人脸和侧面人脸两种多视角情况,提出了一种多视角人脸检测方法。针对平面内旋转的问题,在YCbCr色彩空间内建立肤色模型,经过处理确定人脸椭圆区域,利用基于灰度加权的主成分分析算法进行人脸的角度校正,得到偏转校正后的人脸图像。针对侧面人脸的问题,通过上下和左右2个方向的人脸旋转样本库来训练分类器,然后组合成并联分类器,再对偏转校正后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任意视角的人脸进行有效的检测,且有较高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肤色分割和几何特征相结合的人脸检测算法。该算法对图像进行光照补偿预处理,增强图像对比度;采用YCg Cr色彩空间的人脸肤色模型,对图像进行肤色分割,得出肤色轮廓;利用人脸的几何特征筛选出人脸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检测率高,实时性好,误检率低。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灰度图像的人脸检测及眼睛定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度积分投影直接对人脸图像进行检测和眼睛定位是一种常用的算法,但是直接采用该算法会受到背景、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识别准确率较低。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类问方差阈值和区域膨胀相结合的检测与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计算最大类间方差设置阈值,把灰度图像转换为二值图像并检测出人脸区域,然后通过对该人脸区域中的连通区域进行膨胀及连通性处理,精确定位眼睛坐标。实验表明,此算法可靠,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眼定位的快速人脸检测及归一化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眼定位的有效人脸图像归一化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Harr特征的快速检测法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的大致位置,然后基于人脸的几何分布特征和灰度信息特征准确检测人眼瞳孔位置建立人脸坐标系,最后对人脸图像作旋转、尺度和灰度的归一化校正。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并准确地检测和校正人脸,可以显著提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肤色和边缘轮廓相结合的人脸检测算法。其算法首先采用人脸肤色模板对图像当中的类人脸肤色区域进行初定位,再利用以人脸边缘轮廓为特征训练得到的支撑向量机对这些区域进行分类,最终得到人脸区域。实验证明,此算法保证了检测率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好的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肤色和AdaBoost算法的彩色人脸图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肤色检测对复杂背景下的图像误检率高和AdaBoost算法对多姿态、多人脸图像检测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将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与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新的人脸检测方法,即首先利用肤色和形态学操作分割肤色区域,再根据人脸区域的统计特性筛选出人脸候选区域,然后用AdaBoost级联分类器对候选区域扫描,以精确定位人脸.实验表明,该方法同时具有肤色检测正确率高与AdaBoost算法误检率低的优点,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多姿态、多人脸和复杂背景的情况,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传统基于特征点匹配的目标检测算法目标识别率低、误检率较高是因为特征点匹配不准确、目标轮廓不连续。针对这一问题,分别引入谱残差算法和k means聚类算法,并加以改进,提出一种基于谱残差算法和k means聚类算法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具体方法是:首先,每隔两帧提取加速鲁棒特征SURF并对图像配准,再对帧差结果采用谱残差算法提取视觉显著性特征,去除因匹配不准确造成的噪点和伪运动目标;其次,形态学处理之后引入改进后的k means聚类算法,对不连续的轮廓进行聚类;最后形成完整的目标。实验显示,本文算法目标识别率达到90.61%,误检率达到21.25%,分别优于传统基于SURF特征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66.60%的识别率、31.91%的误检率和基于新的局部不变性特征ORB匹配的目标检测算法87.573%的识别率、26.80%的误检率。虽然该算法平均运行时间为18 fps,但仍可以满足视频流畅的需求,因此动态背景下该算法可做为一种有效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使用。  相似文献   

13.
人脸检测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机交互中一个很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一般的肤色检测算法假定待测图像是在均匀光照下获得的,环境光照变化、光照不均必会影响图像的柔和度,进而影响人脸的正确检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光线补偿的人脸检测算法,应用不同光照情况下拍摄的69幅彩色图像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检测率达96.64%,比单纯应用肤色模型法提高检测率7个百分点,降低误检率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舌诊系统中,点刺和瘀血点是重要的舌象。基于斑点检测、支持向量机(SVM)和K-均值聚类算法,提出了对舌诊图像中点刺和瘀点的识别及提取方法。首先利用SimpleBlobDetector斑点检测算法检测斑点,并提取出斑点数量、大小和分布等特征值生成特征向量,再使用SVM进行点刺(瘀点)舌象识别。点刺(瘀点)提取同样基于斑点检测算法,提取斑点颜色特征,使用K-均值聚类将斑点聚类为多个小类簇,定义基于加权颜色空间距离的判别函数,将聚类结果同第一次斑点检测的结果对比,得到正类和负类,最终提取出点刺和瘀点。利用该方法进行实验,识别正确率达到97.4%,提取误检率为6.0%,漏检率为10.1%,表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易受到纹理干扰而造成误检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肤色验证的快速人脸检测算法CMFS。该算法首先用运动检测为前置处理减小人脸检测搜索范围,然后用AdaBoost算法检测出人脸候选区,最后根据人脸候选区的平均亮度自适应地选择是否启用肤色验证作为后处理以排除虚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CMFS检测算法在保证检测率的同时,提高了检测速度,并大大降低了误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基于Haar-like特征的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在应用于视频流时训练的时间较长,以及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阈值的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方法 通过运行传统的Adaboost算法对人脸图像Haar-like特征值进行提取分析后,对人脸样本与非人脸样本特征值进行比较,发现在某一特定的特征值区间内,人脸和非人脸区域能够得到准确区分,根据此特性,进行分类器的选择,在简化弱分类器计算步骤的同时,降低训练时间,提高对人脸的识别能力。除此之外,弱分类器的增强通过Adaboost算法的放大使得强分类器分类精度提高,与级联结构的配合使用也提升了最终模型检测人脸的准确率。结果 利用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标准人脸库对改进Adaboost算法的性能进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结果可知,改进后的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训练速度提升为原来的1.44倍,检测率上升到94.93%,虚警率下降到6.03%。并且将改进算法在ORL(Olivetti Research Laboratory)、FERET(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以及CMU Multi-PIE(the CMU Multi-PIE face database)这3种标准人脸库中,分别与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DL(deep learning)、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以及肤色模型等4种算法进行了人脸检测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Adaboost算法在进行人脸检测时,检测率提升了2.66%,训练所需时间减少至624.45 s,检测效果明显提升。结论 提出的基于区间阈值的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在分类器的训练和人脸检测方面都比传统的Adaboost算法性能更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员较密集处(如球场等地)对多人脸同时检测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李小雷  王雷 《计算机应用》2011,31(9):2359-2361
网络异常检测技术是入侵检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检测率和误报率上存在相互制约的问题,导致实际应用中性能不高。基于各向异性质心Voronoi图,提出一种新的网络异常检测算法。在新算法中,首先对数据集用各向异性质心Voronoi图进行聚类,然后计算每个数据点的点密度,判断数据点是否正常。通过KDD Cup1999数据集的实验测试表明,新算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a new eye detec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consists of three steps: (1) extraction of binary edge images (BEIs) from the grayscale face image based on multi-resolution wavelet transform, (2) extraction of eye regions and segments from BEIs and (3) eye localization based on light dots and intensity information. In the paper, an improved face region extraction algorithm and a light dots detection algorithm are proposed for better eye detection performance. Also a multi-level eye detection scheme is adop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 correct eye detection rate of 98.7% can be achieved on 150 Bern images with variations in views and gaze directions and 96.6% can be achieved on 564 AR images with different facial expressions and ligh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fac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AFIA algorithm. Our proposed method consists of two phases, namely, training and detection. In the training phase, we first apply Sobel's edge detection operator, morphological operator, and thresholding to each training image, and transform it into an edge image. Next, we use the MAFIA algorithm to mine the maximal frequent patterns from those edge images and obtain the positive feature pattern. Similarly, we can obtain the negative feature pattern from the complements of edge images. Based on the feature patterns mined, we construct a face detector to prune non-face candidates. In the detection phase, we apply a sliding window to the testing image in different scales. For each sliding window, if the slide window passes the face detector, it is considered as a human face.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utomatically find the feature patterns that capture most of facial features. By using the feature patterns to construct a face detector, the proposed method is robust to races, illumination, and facial express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the MIT-CMU dataset and comparable performance in the BioID dataset in terms of false positive and detect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