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间歇反应釜内,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对碳酸二甲酯与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二乙酯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浓度、反应温度、乙醇与碳酸二甲酯的摩尔配比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通过数据校正优化了实验原始数据,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严格的模型检验,得到了可靠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该反应为连串反应,中间产物为碳酸甲乙酯,反应焓分别为ΔH10=-1.595 kJ?mol-1,ΔH20=0.809 kJ?mol-1;两个反应均为可逆反应,活化能分别为Ea1+=45.633 kJ?mol-1和Ea1-=47.228 kJ?mol-1、Ea2+=55.058 kJ?mol-1和Ea2-=54.249 kJ?mol-1。 相似文献
2.
对碳酸乙烯酯(EC)和甲醇酯交换反应进行研究,通过间歇法筛选出甲醇钠作为催化剂时反应效果最佳,在此催化剂基础上进行连续精馏反应,对影响连续精馏反应的温度、空速和催化剂用量等进行了工艺条件优化,得到在釜底温度80℃,EC与甲醇摩尔比为1∶13,催化剂用量0.3%,回流比(L/D)为3∶1,空速1.94 h-1,提馏段上部进料时,塔底EC转化率达98.7%,乙二醇(EG)选择性达99.9%,塔顶碳酸二甲酯(DMC)含量达28.2%,DMC选择性达99.9%,反应效果较好,为工业化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利用碳酸乙烯酯固定的CO2,拓展碳酸二苯酯的合成方法,对碳酸乙烯酯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考察了催化剂、反应温度、催化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对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乙烯酯与苯酚的酯交换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不可行的,而将苯酚乙酰化后可以实现由碳酸乙烯酯经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不同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时,n-Bu2SnO显示了最高的酯交换选择性。当反应温度为190℃,碳酸乙烯酯与乙酸苯酯的摩尔比为1∶2,n-Bu2SnO质量分数8%,反应时间10 h时,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15.1%,酯交换选择性64.2%,碳酸二苯酯的收率7.5%。 相似文献
4.
5.
均相催化碳酸乙烯酯水解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应温度为353~368 K,NY-1催化剂初始浓度为0.0g mol/L,水与碳酸乙烯醑物质量比为1.5的条件下,对碳酸乙烯酯均相催化水解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反应体系总体积的变化规律为:反应溶液体积收缩率在实验条件下为一常数,总体积与碳酸乙烯酯转化率成线性关系.结合反应体系特征,提出了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实验条件下碳酸乙烯酯水解反应速率方程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碳酸乙烯酯NY-1催化水解体系中,碳酸乙烯酯和水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5和1.5,表观活化能为49 864.5 J/mol,指前因子为4.32×10'L/(mol·h). 相似文献
6.
李博韩伟程牧曦李扬王华丁亮谭亚南 《工业催化》2021,29(7):42-48
主要研究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催化碳酸乙烯酯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动力学.首先假设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动力学模型,得到相应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实验数据处理,线性回归计算得到动力学方程的未知参数,最终得到反应速率r=4.2889e-15763/RT cEC cMEOH-49... 相似文献
7.
8.
棉籽油间歇式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生物柴油(棉籽油甲酯)可以由棉籽油与甲醇在催化剂KOH存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得。故对棉籽油间歇式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产物棉籽油甲酯浓度的影响。用液相色谱法分析棉籽油的组成;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产物中棉籽油甲酯的含量。由实验数据绘制的动力学曲线得到酯交换反应在开始阶段为准二级反应,以后紧接转为一级反应和零级反应,与文献报导的棕榈油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结果一致。由实验数据求出酯交换反应在开始阶段的动力学参数,35℃、45℃时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9179Lmol-1min-1和1.049Lmol-1min-1,酯交换反应的活化能为10.88kJmol-1。根据实验结果得到棉籽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为45℃,最佳催化剂为1.1%KOH。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脂的均相催化制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天然油脂与甲醇、乙醇,丁醇进行酯交换的反应。发现在无水体系中,实现均相化是反应顺利进行和提高脂肪酸酯收率的关键。棉籽油和甲醇,用1%的NaOH实现均相催化,常温常压下,甲酯收率可达98%,随着油碳链和醇碳链的增长,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增加NaOH用量,酯交换反应都可以达到较好效果。讨论了在均相催化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PET合成中酯交换阶段齐聚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三种不同的动力学模型,对原有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测得了充分的实验数据,然后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了能够描述酯交换过程中齐聚物生成规律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以MgO/SiO2复合催化剂用于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反应,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产物的收率最高可以达到61.02%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2.
Bhalchandra M. Bhanage Shin-ichiro Fujita Yanfeng He Yutaka Ikushima Masayuki Shirai Kazuo Torii Masahiko Arai 《Catalysis Letters》2002,83(3-4):137-141
Smectites containing magnesium and/or nickel in the lattice were found to be excellent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the concurrent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and ethylene glycol by transesterification of ethylene carbonate with methanol. The catalytic activity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catalysts and is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moderately basic sites present on the catalyst. 相似文献
13.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ZSM-5分子筛作为甲醇和碳酸乙烯酯反应碳酸二甲酯 系的催化剂,通过对ZSM-5进行阳离子交换和浸渍法改性发现,ZSM-5分子筛碱性中心对反应起主要作用,适当强度的碱中心更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当甲 碳酸 乙酯的摩尔比为4:1,液时空速1ml/gh,反应温度100℃,压力0.7MPa时,用碳酸钠改改性ZSM-5作催化剂,碳酸乙烯酯的转化率为50%。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了以碳酸乙烯酯和水配比液为吸收剂吸收环氧乙烷的方法,结果表明其吸收效果要好于以水为吸收剂的吸收效果。同时,增加吸收塔塔顶压力,降低吸收温度,提高液气质量比,可以提高吸收剂的吸收效果,有效降低尾气中EO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实验测定了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反应平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拟合得到了25℃、35℃、45℃和55℃下的平衡常数K和反应Gibbs自由能,并利用Van’tHoff方程式求得恒压下反应焓变和么5值。结果反应焓变为△rH=32.324kJ/mol,表明酯交换反应为一弱放热反应,提高温度不利于提高酯交换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以碳酸乙烯酯和甲醇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LiF/CaO催化剂,考察该催化剂在碳酸乙烯酯 (EC)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碳酸二甲酯 (DMC)中的催化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N2低温吸附和哈米特滴定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LiF/CaO在焙烧后生成新相CaF2和Li2O。在LiF负载量为20%(CaO的质量分数),焙烧温度为500℃,甲醇与EC物质的量比为10:1,催化剂用量为碳酸乙烯酯质量的0.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为0.5h的条件下,EC转化率、DMC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77.98%、99.97%和77.96%。 相似文献
20.
尿素与甲醇均相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对尿素与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较详细地研究了乙酸锌和二丁基氧化锡对该反应的催化作用。实验表明,以乙酸锌作催化剂时,DMC收率随尿素浓度增加而增加,但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以尿素浓度的影响为更强;结合观察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色泽、形态变化和XRD分析,证明存在着乙酸锌与甲醇作用生成氧化锌、乙酸甲酯和水的副反应。水分是抑制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以正交实验评价了各因素对二丁基氧化锡催化作用的影响,得到以下较佳因素水平:甲醇/尿素摩尔比44,二丁基氧化锡/尿素摩尔比0.2,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6h,由极差分析该4因素的重要性次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摩尔比>催化剂用量。最后,就乙酸锌、二丁基氧化锡、异丙醇铝和氯化锌均对尿素和甲醇合成DMC反应有催化活性,认为该反应对Lewis酸催化反应。提出了其反应机理为甲醇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的甲氧基进攻氨基甲酸酯的羰基碳与氨基进行交换形成碳酸二甲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