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核显象、X射线显象和超声显象是现代医学三大主要影象诊断法。X射线与超声波只能显示组织密度差别,得到解剖影象。核显象能借助放射性核素与组织器官发生特定的生物学作用而独具特色,不仅能显示脏器的形态结构,而且能反映其功能,即形态功能显象。但由于核素衰变的统计学特性和成象系统的物理限制,影响了核素图象质量,使图象模糊,噪声严重,难以显  相似文献   

2.
7O年代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成本的下降给核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跃进,数字γ相机开始出现,这为快速动态显象及心血管核素造影提供了条件。但γ相机仅能提供二维图象,与X线CT相比又大为逊色。为此,核医学专家和核电子工程师又研制了发射型CT,即SPECT和PECT,这使核素显象由二维进入了三维,由定性进入定量。利用断层图象可计算区域脑血流量,脏器及病变的体积,放射性浓度等定量参数。与回旋加速器配套的正电子CT更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被称为是探索人类大脑奥秘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随着X线计算机断层(CT)、B超声及核磁共振显象(MRI)等新技术的出现,不少人为核医学担心,深怕这些显象方法将取代核医学。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核医学有其特有的优势:它所利用的示踪原理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它的最大长处在于能显示组织器官的功能,反映体内的生理及生化变化。而其他显象技术一般仅提供结构或形态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核心脏病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在核医学中的应用密切相关。由于计算机在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图象的重建中的明显优点,新一代的核医学显象仪如SPECT、NMR-CT等均以计算机的应用为主要特征。国外学者在展望核心脏病学的未来中认为“计算机将支配核心脏病学的未来”。 应用门控技术作放射性核素平衡法心室造影是一项动态地监测整体及局部的心肌泵血功能与室壁运动的非侵入性方法,也是核心脏病学方法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因能同时显示心室腔,持续地同步记录分析各项血流动  相似文献   

5.
工业CT     
CT是计算机断层成象设备的简称,它是核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射线通过物体的衰减特性,或生物体对核素的吸收效果,用核探测器测量出物体断层部位的投影。这种投影不是断层某部位的直接图象信息,而是与之有关的积分效果。因此,必须利用图象重建技术,在计算机辅助下构成一个断层图象。  相似文献   

6.
断层(Tomography)技术是X射线诊断学和核医学中获得人体截面图象的重要技术之一。七十年代以前,主要利用“聚焦平面”(Focal Plane)原理得到某一聚焦平面上的截面图象。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聚焦平面外的邻近平面对图象有干扰,因而成象后影象比较模糊。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了一种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技术,完全根除了邻近平面对图象的影响,改善了影象的质量。1972年第一台X线计算机断层机开始用于临床,此后在世界各国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与此同时,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使得发射型CT比X线CT(简称XCT)的发展稍晚一些。XCT主要利用X射线穿射人体时,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原子》报道,日本东芝公司研制出日本第一台工业用X射线CT扫描仪,这种仪器可以无损而清晰地显示出塑料、陶瓷、铝、橡胶和其他材料内部结构的横断面图象。 设备主要性能:①无损检查物体内部结构横断而;②有很宽范围的图象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③能记录并存储检测所得的图象和数据;④能自动而连续地拍摄多断面照片。拍摄最大直径40cm,最大长度60cm物体的一组横断面图象,大约用15秒钟。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核素^103Pd具有很好的核性质,半衰期T1/2=16.96d,特征X射线的能量为21-23keV,是临床上用于肿瘤近距离植入治疗的重要核素。  相似文献   

9.
设计一套基于高速ADC+FPGA+ARM的通用型数字核谱仪系统,对探测器系统输出的信号经过信号调理系统后,采用高速、高分辨率ADC进行采样,将采样后的核信号传输给由FPGA与ARM搭建的数字核信号处理系统,采样梯形成形对核脉冲信号进行处理,最后得到的能谱通过USB接口传送给计算机系统进行显示、存储以及进一步处理。通过Si-PIN探测器对Fe的X射线能谱,Na I探测器对137Cs的γ射线能谱测量的测试,获取能量分辨率分别为178e V与7.2%,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实现数字核谱仪系统中核信号调理,高速采集以及数字核信号处理功能的同时,可得到较理想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是医学影象技术飞跃发展的年代。继七十年代初英国EMI公司制出第一台人体头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以来,七十年代末期核磁共振成象,发射CT,数字放射图等相继用于医学影象之中,至令已有临床病例报道。 核磁共振成象简称为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它与普通X射线和放射性核素成象原理完全不同。后者利用光子流作为射线源,射线穿透人体或从人体中发  相似文献   

11.
用54 Mn、57Co、6 5Zn、85Sr、10 9Cd、137Cs等核素发射的KX射线和I(KX) /I(γ)比值法在 5~ 4 0keV范围内对Si(Li)探测器的效率进行了刻度 (不确定度小于 2 % )。在此基础上 ,用Si(Li)X射线谱仪系统和HPGeγ射线谱仪系统对核素75Se和113Sn的主γ射线和KX射线进行了测量 ,获得了75Se和113Sn的KX射线发射几率 ,并与文献报道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在某种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按一定规律分布在土壤表面及土壤中。核素衰变时,各向同性地发射出特定能量的γ射线。通过对γ射线的探测,可得到土壤中该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为了配合对土壤环境中特定核素放射性活度的就地γ测量,针对特定的谱仪研制了专用的蒙特卡罗模拟程序,用于模拟核素衰变发出的γ射线经过土壤层、空气层及其它屏蔽物进入探测器晶体,并与晶体作用,以一定几率(探测效率ε)被探测器记录下来的过程。利用该程序,可以得到γ谱仪测量计数率与土壤中核素的比活度关系以及相应的剂量率,并给出核  相似文献   

13.
ICRU 2 0 0 2年年会 4月在丹麦港口城市奥登塞举行。会议由南丹麦大学主办并给予资助 ,丹麦皇家科学院和丹麦医学物理学会等单位也给予了支持。这次年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出版计划 ,ICRU主席 Andre Wambersie作了“辐射治疗的新发展与展望”的报告 ,委员会成员 Pe-ter Dawson作了“解剖影象与功能影象”的报告。委员会审议了批准出版的 3个文件 (草案 )。 ·医学影象所用 X射线的患者剂量学 ; ·电子束治疗的处方、记录和报告 ; ·密封源近距治疗 (射线和低能光子的剂量学 )。作为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现状审议的一个部分 ,委员会指…  相似文献   

14.
由清华大学核仪器与应用核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组成的核医学仪器开发联合体研制的高性能γ相机图象处理与分析系统——GCCS—89于年前通过北京市医药总公司和国家教委主持的鉴定。 图象处理机是γ相机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大大扩展数据采集和图象显示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加速器质谱(AMS)中的入射离子X射线方法是为解决AMS测量中重核同量异位素而发展的一种方法(PX AMS),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立了PX AMS方法之后,利用这套系统开展了79Se,75Se,64Cu等核素的PX AMS方法测量,基于此技术实现了79Se,75Se半衰期的测量和64Cu放射性核束强度及库仑激发截面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
核医学影象技术是医学影象技术的一个分支,它是核探测技术、核电子学、电子计算机和影象技术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本文介绍核医学影象技术的发展概况及最新进展,并与其他医学影象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活化分析中,多数情况下,指示核素由靶核(待测元素的某个同位素)通过活化反应直接生成,待分析γ射线在指示核素衰变中发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放射性核素存在m态时(80Brm-80Br、134Csm-134Cs等,如图1所示),指示核素由靶核通过复杂的活化反应/衰变生成.  相似文献   

18.
国内甲状腺吸碘功能及显象检查均以~(131)I为示踪剂。近年来,鉴于加速器生产的短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的迅速发展,国外已逐步以~(123)I来代替~(131)I进行显象和功能研究。1981年起我们用上海原子核所研制成功的放射性~(123)I做甲状腺吸~(123)I功能和显象检查,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导。  相似文献   

19.
由于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特别是发生电子俘获和内转换过程的半衰期与核外电子密度有关,因而改变核外物理、化学环境就有可能改变核素的半衰期。精确测量这些核素的半衰期以及研究它们在不同核外环境中半衰期的变化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7Be是发生电子俘获最轻的放射性核素,具有简单的电子壳层结构,并且^7Be电子俘获会伴随放出478keVγ射线,因此常被人们用来研究核的衰变率变化。  相似文献   

20.
研制了以PC/104嵌入式微机为数据处理设备、在DOS环境下运行的X荧光分析软件.该软件除能完成文件管理、峰面积计算、定时测量等原有功能外,还能完成谱线光滑、自动能量刻度、谱线识别、自动寻峰、元素的自动定性分析等功能.通过串口通讯,能够将DOS环境下的X射线荧光分析系统程序下载到X荧光分析仪中.应用该分析软件,能够更方便地对核谱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