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陈春英研究组与纳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组合作,在以秀丽线虫为模型研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秀丽线虫是生物学经典的模式生物,然而用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工作基于秀丽线虫模型,从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2.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陈春英研究组与纳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组合作,在以秀丽线虫为模型研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的Nano  相似文献   

3.
《新材料产业》2011,(10):91-91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陈春英研究组与纳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组合作,在以秀丽线虫为模型研究纳米材料生物效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的Nano Letters杂志上。纳米材料与生命体系相互作用及其健康效应问题,是纳米科技领域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纳米物质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近年来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毒理)效应研究方面的进展,介绍了4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传播、纳米材料的尺寸和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以及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探讨了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合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中,细胞与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的主要课题.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对细胞的生物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纳米材料因具有一些独特的效应,如体积效应和表面效应,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功能表达,因而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特别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用于生物医用研究的纳米材料主要有无机纳米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以及复合纳米材料等.仿生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利用极大地促进了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本文就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尤其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产业》2012,(3):88-88
据报道,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和赵宇亮研究组证实,生物体膜泡结构exosome是介导纳米材料引起机体的免疫活化和易感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转运体。呼吸暴露纳米颗粒后,生物效应由呼吸系统局部如何向全身其它组织进行信号传递,是呼吸暴露的纳米颗粒产生的全身性系统生物效应中一直未能阐明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暴露途径,分析了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蓄积过程,选择几种典型纳米材料研究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水体及水生生物的影响和对土壤的影响,并且依据毒理学或健康效应数据,结合工人的接触评价,综合判定危害的程度,提出了纳米材料的控制体制,具体的控制流程包括:上市前的检测、工艺控制、个人防护装备、生物监测与环境监测。同时对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暴露与生态环境效应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许安课题组阅读并挖掘整理了2005~2018年Web of Sciences数据库中有关纳米材料与污染物复合效应的文章,并就纳米材料影响污染物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在纳米材料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上述工作已被环境毒理杂志Ecotoxicology and  相似文献   

9.
《纳米科技》2012,(5):88-88
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温龙平研究组发现的一种新的短肽,能够调控稀土纳米材料的细胞白噬行为,从而大大降低纳米材料的毒副作用,并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材料》上,为癌症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东南大学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以发展针对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器件(器械)并积极推进临床应用为目标,研发医学影像增强用磁性、超声和金属等纳米材料及探针,以及显微医学影像仪器与肿瘤治疗用纳米药物与技术;探索可能存在的纳米生物效应;建立生物纳米材料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新方法。为纳米生物材料及技术安全应用于临床铺垫基础,为建立和发展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策略和方法创造条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效应等特殊性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潜在影响已引起科学界及政府部门的关注。综述了大量常见的人工纳米粒子,包括碳纳米材料、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单质等的生物和毒理学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了这些材料的毒理行为,分析了其生物毒性的产生机理,并展望了纳米粒子生物安全性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在诸多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碳纳米管作为纳米材料的典型代表之一,小尺寸效应、巨大比表面积、极高的反应活性、量子效应等特点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在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器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及现存的生物相容性问题,最后,讨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及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宽的电位窗口和液态温度范围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纳米材料由于其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或生物传感器的性能。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和离子液体复合材料修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进行介绍并对该领域的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4.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宁 《新材料产业》2002,(12):67-71
纳米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是其在生命科学以及人类健康关怀事业中的研究与发展。目前,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除了在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检测方面的应用与开发研究之外,特别重要的是,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众多的可运用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纳米药物体系方面的应用,纳米材料标记与单分子检测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在医学临床诊断与重大疾病治疗的应用,纳米材料应用与康复器械与人工器官等等,在对生物医药学纳米技术主要的应用研究进行概要的基础上,本对东南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生物医药学领域中的主要研发工作侧重进行了一些介绍,并对今后的相应发展进行概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新材料产业》2012,(4):90-91
据报道,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Jonathan Dordick与RichardSiegel研究组最近的研究阐述了人体内蛋白是如何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纳米材料的尺寸与表面弧度的变化能显著改变蛋白质的取向与结构,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尺寸小弧度大的纳米结构能更好地稳定蛋白质。  相似文献   

16.
纳米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体积效应和尺寸效应;采用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填充改性聚合物是增强聚合物材料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单相或多相纳米材料填充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可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综述了纳米材料改性增强UHMWPE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热学性能等;展望了纳米填充UHMWPE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采用微量的高性能纳米材料改性聚合物以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展现出许多特有的性质,在电子、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模板法组装纳米材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系统介绍了氧化铝、多孔硅、生物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等6种常见模板的特点及制备机理,给出了各类方法制备纳米材料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纳米材料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过渡区域的一种典型系统,其特殊的结构层次使它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得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来各种新型复合材料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应用方面的研究与进展。重点介绍和归纳了离子液体、纳米材料(金属及其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并对复合材料实际应用于无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未来发展及所存在的问题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纳米材料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研究是纳米技术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纳米物质和生物体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着重研究纳米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等与生物学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特点及产生的背景,以及纳米材料的暴露途径和对生物体及环境的潜在威胁;探讨了纳米材料产生毒性效应的几种可能机制;介绍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情况;展望了今后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加强分子水平上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构建预测纳米材料潜在影响的理论模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