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4)
<正>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题,"人莫晓其意",历来是众说纷纭。有"咏瑟""悼亡""爱姬""自伤""夫妇琴瑟""忧国""适怨清合"之说。这使得人们异常关注该诗的整体解读,却忽略了对字词的深度理解。诗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字的理解就很少关注。人教版教材,无论是旧版还是新课标版,都没有对"思"进行注音和解释。隐含的信息是,此处的"思"应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只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于其教学资源的"精品化""精细化",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开放性",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广泛参与。"灯具开发设计""慕课"创新项目式教学方法,精细的、碎片化的知识点,以学生"会学"为目的,实现教学目的转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课程建设以"两大资源、八大模块"为基础,系统设计训练项目,搭建能学、易学、乐学的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3)
以OBE教育理念反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思政课程分散到高职专业课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解决"谁来培养""如何培养""保障长效"的问题,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2)
<正>一、杜威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组织教材,并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把教材变成直接的个人经验。(一)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社会要求学校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而传统教学不能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与之相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
为适应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改革及方向,并先后推出"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改革纲要,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该文以"新工科"理念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塑造、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下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方式,促使其更适应经济的发展,以期为新科技革命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目是思政课在小学阶段的一种形态,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想上好小学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八要、三忌"。  相似文献   

7.
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在"十四五"期间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中国行动"方案围绕健全"技能中国"政策制度体系和实施"技能提""技能强企""技能激励""技能合作"四大行动,提出20条具体举措。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7)
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汲取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同时,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和特色创立了"四环三步"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提升"为三大课堂核心元素,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改革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整体提高。下面我以实际案例来诠释此教学模式,以期与广大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0)
生活是儿童赖以生长发展的土壤,是品德培养最直接的抓手。因此,品德教学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立足"小""近""真",构建实效课堂,让扎实、真实、朴实的"三实"课堂成为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在着重发展"工具性"、不断探究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却忽略了该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和"课程思政"功能,在教学内容编排、课程环节设计、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强化"课程思政"理念、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素养是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实现多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