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环境设计》2017,(6):98-105
山城重庆是一座立体的、三维空间的城市,并以高低错落、方向扭转的街道和建筑构成独特的城市结构.该方案的设计将这种特有的城市结构归纳为垂直面的多层次和水平面的多方向,以建筑的形态突显出城市垂直与水平的交错,并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完成尺度上的转化,以亲切宜人的体量展现建筑的公众性.通过传统造型与空间的起承转合,造就既有整体性、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式与公众场所.  相似文献   

2.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在七个典型城市进行的近代体育建筑遗产案例调查,在三个层面总结了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功能活化模式、结构修缮模式及风貌延续模式。归纳了调查中发现的三对矛盾: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物质功能废弃和历史价值凸显、遗产保护和商业开发。探索并讨论了中国近代体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四种思路:建立近代体育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抓住近代体育建筑遗产为城市发展提供的契机、倡导共建共治公众参与的发展方向、引入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保护更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9)
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综合性的公众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日趋密切,作为持续发展广电设施和功能载体的广播电视建筑已经发展成为体现高技术、代表前沿文化的建筑类型。广播电视建筑与传统的建筑类型相比结构与功能都更加复杂、技术含量增加、工艺流程更为严谨,作为信息社会主要传播媒体的空间载体,该类建筑发展迅猛、建设规模大、公众关注度高。由此看来,广电建筑以自身的特性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因此,是否合理的广电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一个城市的新地标。合理的广电建筑设计引导着整个城市发展环境日趋合理化,让公众的审美感日趋走向前沿化。通过对吉林省广电中心的实地考察,不愧为长春市的一地标性建筑,对于其好的影响我们可以很直观容易的了解到,我们在此不在探讨。此篇论文就以其自身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来观察一些设计当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以能够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珠海歌剧院     
《世界建筑导报》2010,25(2):16-17
珠海歌剧院是崭新的新文化建筑,不追求建筑外表的张扬,而注重与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融汇;不强求建筑空间的奢华与扎眼,而在于谦逊地为公众利益服务,拥有 公众参与的民主性.规划策略依托城市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融于城市生活,造就成一座不可复制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提出"空间亲和性"一词,主要在于探索城市的建构,对居民是否有亲切的感觉,运用这词的灵感来自嘉莲娜·布鲁诺(Giuliana Bruno)的书《公众的亲和性》(Public Intimacy)1。布鲁诺通过研究人内心的经验去掌握环境,由人心感受与建筑形式间的关系,建立一种美学思维,去了解公众空间及城市设计。她研究"城市建筑结构""视觉艺术"及"电影"三者之关系,在  相似文献   

7.
为了城市建设中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精神与要求,提出四点看法:(1) 树立并深化认识“建筑科学”大学科的理念;(2)发展“建筑科学”全才,普及城市、建筑、园林的基本知识教育; (3)以自然宇宙观指导城市、建筑、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发展;(4)以发展园林化山水城市做为城市建设的目标, 加深对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如何实现的认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宁波美术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澍 《建筑学报》2006,(1):44-47
亚洲,特别是中国城市的原有结构正处在全面崩溃的过程中。这种崩溃,是与大规模的建筑建造同时发生的。不管愿不愿意,这个城市结构、生活方式与建筑语言的崩溃与瓦解的过程即是今天建筑学直接面对的全部对象。让人感兴趣的是,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并存。在这个特殊时刻,城市问题比建筑的问题更加重要。建筑学需要一种方式,把对建筑单体的关注转向对城市结构重建的关注。对传统的保持也不仅是为了传统,而是如何接续断裂的时间,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重返真实的城市生活和地方性环境。因此,建筑模式,特别是对城市结构具有方向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正>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幕墙学术委员会、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建筑技艺》杂志社、《建筑幕墙》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金牌赞助: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南京倍立达新材料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徐州西斯博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麦格斯新材料有限公司学术支持: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媒体支持:《建筑结构》杂志社、"门窗幕墙联盟吧"公众平台、"阿客工坊"公众平台、"建筑幕墙设计咨询"公众平台、"城市幕墙"公众平台时间:2017年5月12~13日地点:南京水秀苑大酒店  相似文献   

10.
鲍威     
《世界建筑》2014,(4):75-75
<正>WA:您认为我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应向什么方向转变,还是应继续纪念性与形象取向?鲍威:大型公建由于其对城市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其担负的公众价值导向的职责,必须对建筑最高层面上的问题有所应答。因而纪念性与形象是其不可逃脱的问题,所有试图弱化此问题或将取向转向其他  相似文献   

11.
邓浩  宋峰 《华中建筑》2007,25(3):112-114
该文以南京国际规划中心项目的概念方案为例,从街、街墙、地标、公众参与等几个方面,简述了笔者对项目的城市设计思路,并将其延展为对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性的思考,认为建筑具有怎样的城市性是建筑与城市对话的基础,并指出拥有积极的城市性应当成为建筑的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分析了历史建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树立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注重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共性是公共建筑的必然属性,是促进城市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越来越多的文化地标建筑却将公众"拒之门外",本该具有的公共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已陷入一种迷失。世博会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契机,将"世博会的参与精神"和"公共性"结合到一起来讨论什么才是能够平衡公众、建筑、城市要求的"合适的公共性"。以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为出发点,围绕社会人文价值、场所特征、行  相似文献   

14.
蒙小英  和伊 《新建筑》2015,(2):105-107
建筑设计应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人、城市、环境的关系。近年北京地铁建设兴盛,独立式地铁站不断增多,其建筑形象被"文化内涵"隆重地包装,使原本功能简单、造型简洁的出入口建筑形象繁复为一个个暗合文化身份的小建筑。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的建筑形象每天被川流不息的客流检阅,对城市和大众而言,它的社会意义何在?以北京新建地铁站为例,从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简洁的本真原型、城市景观性、公众感知及公众美育四个层面,论述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践     
<正>根据作品在城市实体空间所承担的角色,实践项目被大致分为"城市地标""景观与设施""城市装置""建筑装置"四类。依据城市性、公众性及艺术性几个维度,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地标带有更强的视觉刺激及公众影响,哪怕在可达性不算高的情况下,仍在公众的视线或讨论中长期存在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民生活及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16.
《建筑师》2015,(1):135
<正>国际媒体建筑双年展MAB(The Media Architecture Biennale)2014,由丹麦奥胡斯大学(University of Aarhus)与国际媒体建筑协会(Media Architecture Institute)共同主办。本届媒体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在全球城市中,媒体建筑正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日益重要的数字化表皮,成为诸如购物中心、娱乐场所、数字标牌以及商业广告等建筑或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并进而成为公众心声的代言者和政府核心职能的窥视器。  相似文献   

17.
王澍 《世界建筑》2012,(5):76-77
亚洲,特别是中国城市的原有结构正处在全面崩溃的过程中。这种崩溃,是与大规模的建筑建造同时发生的。不管愿不愿意,这个城市结构、生活方式和建筑语言的崩溃与瓦解的过程,即是今天建筑学直接面对的全部对象。让人感兴趣的是,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并存。在这个特殊时刻,城市问题比建筑的问题更加重要。建筑学需要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建成了一大批以体育馆、影剧院、博物馆、火车站等公共建筑为代表,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兼具技术与艺术价值的既有建筑,构成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日益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针对近期一些城市简单拆除不同时期既有建筑的做法,住建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一要高度重视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  相似文献   

19.
砌体结构具有辉煌的历史,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砌体结构的处境十分艰难。文章分析了国家的“禁实限黏”政策的影响、传统砌体块材外观质量的局限、未经正常设计的砌体建筑抗震性能缺陷以及城市建筑向高层发展挤压了砌体结构的生存空间,厘清了砌体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双碳”目标下,砌体结构建筑的可持续性能够很好地适应城镇绿色低碳建设及新农村低层建筑的建设需求,是砌体结构建筑发展的良好机遇;从高性能砌体材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砌体结构适用范围与标准、抗震性能、村镇低层砌体建筑简化建造、复合墙体和配筋砌体、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砌体结构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机遇,提出了砌体结构的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阐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犹如根茎,是一种生命结构;建筑与城市共生,建筑构成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城市也为建筑提供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指出在历史环境中插入新建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构成了建筑与城市多声部、多调性的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