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16,(4):100-103
正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文化建筑。我接到吕院长的邀请之后,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文化建筑这个概念?或者说所谓的文化建筑有多少文化性能够体现?中国这一代建筑师非常幸运,因为赶上国家的迅速发展而有很多机会。所以文化建筑,或者这一类的建筑,在各个城市建了很多。无论是对老一辈的建筑师,还是我这样的中年建筑师,以及到现在可能已经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青年建筑师来讲,大家都很希望有机会做这样的建筑。  相似文献   

2.
营造琐记     
王澍 《世界建筑》2012,(5):22-23
"营造"而不"建筑"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有两种建筑师,第一种在做建筑时,只想做重要的事情;第二种建筑师,在做事之前并不在意这个建筑是否重要,只是看这件事情是否有趣。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我甚至一直回避"建筑"这个词,因为它前提在先地把"造房子"这件事搞得太重要了:多种综合的理解,需要"创造力",更多地表达  相似文献   

3.
<正>前面,王辉谈到权力与建筑的命题,我想这不仅仅对于建筑师,几乎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宿命。作为建筑师,同样无可避免地要陷入到一个具体的时空之中,并对此给出回应。具体到这个项目,它被命名为图书馆,被规划放置在整个校区完全正交的几何中心,而不是在校区边上的体育馆,这就是它的宿命。但是建筑师面对它,就像我在其他场合曾经说过的,更多的应当考虑如何将这一宿命转换,或者说逆转为新的使命,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因为这一"图书馆"的命名,并不意味着空间与建筑  相似文献   

4.
刘军自述     
<正>由衷感谢天大!感恩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是在工作十几年后走进天大的,修习工程硕士和城市规划博士学位。1991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从青涩的学生,逐渐成为助理建筑师、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正高级建筑师、首席总建筑师、院长、党委书记。其间到天大学习的经历,令我终生难忘。提起"天大建筑",行业内无人不晓。这里有严谨思维与自由思想的碰撞,人才辈出。求学期间,我师从荆其敏和运迎霞两位  相似文献   

5.
<正>袁磊:2003年毕业之后的工作经历比较单纯,在深圳大学做了老师。做老师之后,才意识到当初在天大到底收获了什么。说来惭愧,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依然是在"吃老本",很多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等都是那时候积累下来的。虽然会更新知识,但是有些东西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所以深大的教师构成比天大更多元一些,天大的那种师承关系在这边就比较少。深大学生的思维也会更自由一些,我很喜欢跟他们接触,感觉很有意思。深大一直强调产学研结合,这跟天大不一样。天大有严格的纵向的学院结构,有它的级别所能享有的资源。而在深圳,很多资源要自己去找,要自己去平衡教学与方方面面的东西。但是在天大学习到的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一直贯穿在我的工作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6.
情投意合UED: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决定跟随谢老师的?高春贵:我是学电机设计的,因为我哥哥是做建筑的,所以我毕业后就跟着哥哥做了十几年的建筑。后来在"921"中国台湾大地震的时候,谢老师到我的家乡日月潭来建房子,我是当地的邵族人,参加了"协力造屋"的活动,那时候就跟谢老师情投意合了。因为我发现谢老师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想  相似文献   

7.
李兴钢自述     
<正>母校天津大学,是激发我对建筑学产生兴趣和得到乐趣的地方,可以说奠定了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道路,这是一个关键的起点。我所经历的天大建筑本科教学是一种"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学生做的每一步都有老师身体力行地亲自示范,手把手、一代代传递下来某种价值判断、能力和传统,其实是一种很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方法。黄为隽先生指导我做了第一个得高分的建筑设计,邹德侬先生让我第一次理解到建筑师要有结构的概念,聂  相似文献   

8.
随机采访: 我觉得不错,对我们一直做设计的是有一些启发的。并不是他们认识到的问题,而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因为建筑和艺术是都是视觉形象艺术,表达方式上有相通之处。感觉我们的建筑教育一直没有与艺术有更多的关系,建筑师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受的艺术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太少,总的说来建筑师们的作品缺乏想象力,显然是只会使用建筑语言,与国外的建筑师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9.
正在医疗建筑领域,她更像一个独立客观的第三方,并不拘泥于当下的商业利益,更多讲求医疗建筑的社会效益和长久发展。大师熏陶下的文艺青年HCD:您是如何成为一名医疗建筑师的?郝晓赛:从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开始,就开启了我的医疗建筑生涯。我与所有年轻建筑师一样,向往艺术与时尚,喜欢绘画,也爱幻想。最开始接触医疗建筑的时候,也曾  相似文献   

10.
杨经文访谈     
正2016年4月,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在京召开。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本刊通过电子邮件对与会嘉宾杨经文先生进行了采访。WA:绿色建筑的概念在当今比20年前更为流行(甚至更时尚)。每位建筑师都在谈论生态学,都在做"绿色"设计。可"什么是绿色建筑"的问题仍具开放性。作为该领域的先驱,您究竟如何定义"绿色建筑"?杨经文: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在于绿色设计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  相似文献   

11.
<正>旁观永和楼诺华上海园区是张永和做的规划,规划关键词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有点特别的是每幢建筑的裙房部分都必须紧贴平接,"像传统老城里的街道上那样,房子连着";更特别的是一种关于表现分寸的愿望,我还记得他的一个问题:"能不能看起来只做了一点点设计?"我不知道别的建筑师是不是在意他这个愿望,但我看见了张永和自己在设计分寸问题上的推敲。  相似文献   

12.
冯路;从完成度来说,郡原的项目完成度是很好的。这也证实了一点,建筑要达到高完成度,需要好的设计、好的甲方、好的施工,这一路好下去才能最后做成好的房子。张法荣:我常说公元大厦不只是我们郡原的,而是大家的。所以我们每一个项目做完以后,第一个晚上都要设宴,答谢所有的购房者;第二个晚上宴请所有的施工单位,包括设计供应商。但是这个人好不好,这个东西好不好,我一定会实事求是地讲。所以我也希望和建筑师之间能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在一个小  相似文献   

13.
教锦章:1995年国内正式开始注册建筑师考试。当时组织了华东院、西北院、西南院三家出场地设计试题,包括知识题和做图题,每家出一套,用三年,总共出了两次。所以说2000年以前的场地设计题我都参与了。注册建筑师考试这个制度咱们不怀疑,但也的确把建筑师整得够呛。从我听到的反映,感觉这几年的试题太偏太难了。特别是建筑设计题,有一年是考航站楼设计,我这辈子还都没做过航站楼。场地设计题大设计院的建筑师反而不容易过,因为大院分工细,有专门做总图的人,一般建筑师不会接触。  相似文献   

14.
<正>首先非常高兴,我和宝贵有机会通过工程实践有很好的合作。我认为宝贵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完全用建筑师的思路去调节材料,他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我认为在我们建筑师做的一些文化建筑中,要想把我们所要表现的文化品味表现出来,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讲,建筑的空间布置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二个方面是用什么材料,特别是外墙用什么材料,怎么表现所要表现的建筑文化的性格。所以材料的性质、肌理、质感等都是现在很多建筑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我在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建筑师,日常以做建筑设计为主。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也在不同地方做了一些城市设计、城市研究的工作。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拿什么与城市分享",有点儿像一句歌词"拿什么与你分享"。城市是庞大而复杂的,但对建筑师来讲,城市又是非常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中,都会有一定的城市思考,不管是做建筑、景观,还是做城市设计。我认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出于社会公平的善意,也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法,从更大的范围思考建筑。另外我们这两年在办一个暑期培训班,让建筑师带领学生结合项目去研究城市的课题,这就是我这次演讲题目的来历。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曾有位男士与我搭讪,他说:"你是建筑师呀,真棒!希望有一天,能住上你设计的房子。"而我认真地解释道:"抱歉,最好还是别,我是医疗建筑师,只设计医院。"同样,总有人在不断问我,医疗建筑师是不是以诊治建筑的问题为生啊?因此,每次在自我介绍时,都需要迎接对方如同遇见一个活体geek(发烧友/怪杰)的眼神。不过,身为医疗建筑师,我倒是梦想能住上自己设计的房子,亲身体验一下设计的效果,这个想法确实很geek(发烧)!  相似文献   

17.
正"越是到现在,越是觉得自己是个建筑的初学者。"李竹对做了这些年的建筑设计很感慨,"建筑是一个非常精细、累人、却充满艺术感的媒介,时间跨度长,但是往往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来,虽然无奈但你也得慢慢适应,因为设计是我的宿命!"出自他手的建筑精致而新颖,但又蕴含着温度,他说这些都源自对过去生活的积累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要不怎么讲建筑师是老年人的职业呢?"作为建筑师,李竹想让建筑作品像戏剧一样鲜活,有独白、有对话、有冲突。  相似文献   

18.
宋刚:我做老师的原因是我不太喜欢我本科所接受的建筑教育.我觉得当时的建筑教育容易陷入一个困境,就是太强调学生成为工程师,而缺少多元化的培养.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同的人对房子的感受,但是我们教育的单一使得建筑也变得单一,这也是我们目前缺少职业建筑师的原因.我希望我当老师后能给我的母校乃至中国的建筑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沈康:我不是对原来的建筑教育不满意,只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教建筑.我们接受的都是正统的职业教育,但我们现在不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只做设计的建筑师,希望能做更多和建筑相关的行业.但现在很多学生只愿意做建筑,其实做建筑的入径有很多,可以从各方面入手.建筑也不是一个定义,也有很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李翔宁:中国和韩国当代的建筑,可以进行平行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学习西方建筑理论,也可以向韩国建筑师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主义"所具有的延续性,在中国却有所不同,因为我们损失了很多历史,所以中国当代建筑师谈到我们需要补偿。现在中国城市仅仅采取"都市主义",但是中国从来没有真正参与过现代建筑的进程,所以说中国所经历的现代主义,如同梁思成所采取的一样,是形式主义跟中国传统的结合。作为韩国首尔市的总建筑师,您对于中韩两国平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对话     
《中装》: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您父母对您当初选择学习建筑及后来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Mr.van Berkel:这个问题要是具体来说比较困难,因为我的母亲与父亲都不是建筑师,但他们的确影响了我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对艺术与音乐的兴趣。另外一个原因也许可以说是因为我们在很多地方居住过。当时我总是能看到很多在建的新建筑。所以其实他们没有直接教给我关于建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