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以自身范畴之内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其自身的含义。对于我,它仅为如此复杂的生活表象的背景之上的一个寂静的空框,它仅为使我进入自我的梦的一个最初的“门”。房子之于设计者可视为他对生活的一个注释,这本是个人意义上的极为狄隘的但同时又是极为丰富的注释。其实房子本身的含义是勿需讨论的,它始终以一种极为柔和与秘密的方式包含了每个人的梦。于是,房子之于建筑师实则就成了一个自身趣味和品质的纯形式的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灰尘的故事     
《Planning》2020,(28)
<正>我是生活在广州西关一户人家的灰尘,我和我的同胞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一天,房子的主人拿来了一个圆形的、黑乎乎的东西。房子的主人把它放在地上,它就"嗡嗡嗡"地响起来。房子的主人自言自语道:"这台扫地机器人还真智能,一放下就会自动清理。"原来那个圆圆的东西是扫地机器人哪!  相似文献   

3.
高晖 《建筑与文化》2016,(12):138-139
王澍作为一个自诩为文人的建筑师,完成了大量实践作品。而他对于自己的工作,始终认为自己所做的不是建筑,也没有背负建筑的众多含义,他所做的只是房子。设计是他抵触的一种行为,在他眼中营造才是中国建筑的根本。利用剖面的视野来完成对于琐碎生活的刻画,重建传统的生活模式。建筑对于传统的传承不再是利用简化的符号进行表达,而是利用建筑的光晕来展示。  相似文献   

4.
幸福的建筑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栋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我们喜欢的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
什么是哲学?即使在哲学研究中很多人已给出了定义,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一直备受讨论的问题,它依旧是一个值得探讨追寻的问题。在罗素的《西方哲学》中他首先就哲学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的学习探讨,对于我的学习而言,有助于我进一步深入了解学习哲学;对于我们社会而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技日益创新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学习并反思当代哲学含义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门的注释     
大门的语言符号可视为我自己对其历史地位理解的注释,这原本是个人感情上颇为狭隘的偏爱,但同时又代表着高尚和丰富的注释。大门本身的含义自不必说,它始终以一种古老的、和谐的、神秘的、美感的方式对每位来这里的朝拜者引起某些心理呼唤。而我自然是这种品质的纯形式的坚定表现者。现代生活所潜伏的文明饥饿危机感和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血液中的宗教意识,使人们不自觉地寻找着各自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回归,由此就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一种莫明的“乡愁”。这种怀旧情绪使我思索起许多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以一种我称之为“古涵穿透”的魅力吸引我去进一  相似文献   

7.
回龙观     
<正>最早听到回龙观这个地名,是零几年在人民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一个高中同学来北京实习,我请他到人大西门吃火锅。饭桌上,他对我说:"好不容易进城了。来北京这么久,这还是我第一次进城。"我问他住哪,他说是回龙观,在昌平区。那时我很少去北五环外,更别说昌平了。第一次去回龙观,是2015年。当时想换个房子租,一个朋友想把他在回龙观的房子转租给我。我便夜里搭乘地铁去了回龙观。刚从地铁站冒出头来,就感觉到了一个异世界。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对于住进这栋住宅后的终极体验,简直太让人惊喜了,我只能说,它就是银木屋。"业主Rui和Marisa夫妇对于刚完成的银木屋时时都充满着惊叹,满意之情溢于言表。建筑师Ernesto Pereira对这样的评价印象极为深刻。银木屋对他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诠释和一次创新,经自己的手,却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相似文献   

9.
从小事做起分秒必争李兆峰兆峰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近来,经常有人问我成功的窍门,我说我是通过认真做好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堆砌起了兆峰陶瓷集团的。能否做好每件小事,与一个人自身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他个人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一个企业...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我认为,除了教堂、音乐厅等特殊的建筑,大多数建筑不需要强调个体。在城市中,普通的房子一座紧挨着一座,就像大街上的人。尽管有些人会与众不同,比如戴一顶特殊的帽子,或者把脸涂成彩色,或者穿着睡衣在街上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但是这是极少数的。街道和街道上的房子就像一个社会。在一个社会中我们并不关心这些人中有10个博士或者有5个教授或是一个百万富翁。我们关心的是每一个人,所有人。因此,我认为是否能从一座房子看出他的建筑师并不重要。年代也是如此。一座新建的房子现在炫耀着"我代表着如今的  相似文献   

11.
<正>将一个男装店和一个咖啡餐厅结合在现有的商业空间里是本案的要求之一,设计师为该项目提出了"一间房子"的概念,"房子+花园"模型在满足了客户需求的同时,也使顾客获得对时装设计、艺术和美食更富层次的体验。客户希望设计师能将一个男装店和一个咖啡餐厅结合在现有的商业空间里。为了结合这些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师为该项目提出了"一间房子"的概念。"房子"不仅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建筑形式,同时也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功能。"房子+花园"模型在满足了客户需求的同时,也使顾客获得对时装设计、艺术和美食更富层次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一种身体的、美学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只有亲身去体验空间,在空间里穿行,愉悦地观赏它们,你才可能切身体会到它的内在品质。人与时间可以使得建筑穿越时空,成为影像和记忆,房子给人提供自然没有赋予的东西并使之完整,把环境改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给人以栖居之地,构成了人类记忆的原型:房子还是自然和景观以及城市的基本单位和片断,房子是形象、居所和庇护所,人在房子中思索并改变他的宇宙j作为灵魂的承载体,房子要展现出的命运,形成它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双重人格宅     
<正>华黎老师在任务设计书写到:"我们将为自己或你非常熟悉的人设计一栋自宅。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兴趣假定房子主人的身份。首先,我们需要谈出对房子主人生活的理解,拟定主人对空间的需要并进行阐释。这类似于每一个人都讲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之后,自己拟定一个基地,并对基地有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法,然后开始设计。"在这个设计中,华黎老师强调建筑始终都应被理解为场所,建筑实际上只是一个界面,人与自然的界面,以及人与人的界面,因此一定不要只看到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物质体,而更应该关注它所能承载的生活。最终对于建筑的表达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14.
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居住建筑特别奖颁发给了一个板房项目一中新生态城起步区建设公寓.仅从建筑本体来看,这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项目,为何它最终能获得这个奖项?或许建筑传媒奖评委会的颁奖词能给我们答案. 颁奖词这样写道:"一滴水可以现太阳".该设计充分体现了"粗粮细作"的思想.作为建造工程中最基层的产品,此作品乃工棚建造史上罕见的精品,它从细微处体现了对建造者们的一种人性关爱,一种责任伦理——它告诉我们,哪怕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都应该有尊严地生活着. 我毫不掩饰对这个项目的喜欢.这个建筑是先于周边建筑建设起来的,民工先有了住的地方,他们才开始建设其他的房子.这个房子是临时建筑,以后也会拆除.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一种身体的、美学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只有亲身去体验空间,在空间里穿行,愉悦地观赏它们,你才可能切身体会到它的内在品质.人与时间可以使得建筑穿越时空,成为影像和记忆,房子给人提供自然没有赋予的东西并使之完整,把环境改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给人以栖居之地,构成了人类记忆的原型:房子还是自然和景观以及城市的基本单位和片断,房子是形象、居所和庇护所,人在房子中思索并改变他的宇宙;作为灵魂的承载体,房子要展现出的命运,形成它的性格.  相似文献   

16.
<正>央视曾经以"你幸福吗"为主题进行街头采访,视频发布后五花八门的回答在网络上引发了一阵回复热潮,网民对其中涌现出来的一小部分乌龙回答进行了过度解读:"你幸福吗?我姓福,你满足吗?我满族"……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的态度很奇怪,很多人并不愿意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挖空心思对它进行了调侃式的演绎,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黑色幽默式的解读——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反倒越来越不满足自身的现状,不敢直面生活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3)
<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名言,常常让人浮想联翩,也往往让人有所感悟。这句话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原来它来自优美的诗作,来自对生活的顿悟。很多人喜爱"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名言,但是并不确切地知道它的深意。通过学习、思考,我认为,它就是帮助人们以审美的眼光理解生命、发展生命,让生命绽放出绚烂光彩的至理名言。它的确充满魅力,激发人们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美的生活。我认为这句名言至少有两重含义。  相似文献   

18.
杨晔 《建筑师》2005,(1):113-120
与其说用自己的方式建筑,不如说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因为,当一个人选择了将建筑师作为他一生的职业后,特别是这个选择是基于他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建筑,越来越深地开始热爱建筑(这个"建筑"既是名词也是动词),这种选择实际就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职业也由此变得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GioPonti(1891~1989年)曾经在他1957年撰写的小册子《热爱建筑》中写到:"热爱建筑,这些古代的、现代的建筑;热爱建筑,为它以具体形式所创造的离奇和神圣,使我们陶醉,沉迷,同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爱它的安静,爱它的喧嚣,爱它的神秘,爱它的力量。这些伟大的,辉煌的意识之作--大教堂、  相似文献   

19.
颠倒王国     
《Planning》2018,(36)
<正>只听张艺原颠三倒四地吹道:我在哪儿?眼前的建筑是房子吗?可它为什么是屋顶朝下?摇摇晃晃地立在地上,不像一个不倒翁?屋顶朝下怎么住呢?人们怎么生活呢?正想得出神,"哎哟!"我好像撞到了人。是撞到人了吗?可她怎么用手走路?怎么她的两条腿是向上伸直的?我忍住好奇,问:"请问这是什么地方?"看了好久,我才找到她长在离地面很近的那张脸上的小眼睛。她说:"国王倒颠。"  相似文献   

20.
正永远的房子一对年轻夫妇来到我的办公室,委托我设计和建造一栋房子供他们长久居住,我知道我可以借此机会继续寻找原始的当代建筑。就在那一刻,我准备专门腾出时间来诠释他们的梦想,创造一个"生命的容器"。当我第一次去现场时,就证实了之前对"特殊"房屋的设想,这对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事实上之前一直居住在一个旧房子里。当时的任务是拆除材料,但保留原有精神,以取代旧建筑的"永远的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