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
"问题"是数学课程的灵魂,"问题解决"已成为数学教学工作的必修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教学应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方案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建立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1)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以项目实施为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将项目驱动教学应用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利用环境微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觉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
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
目前高校学生在专业选修课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应用Think-Pair-Share模式,在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上实施"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可以从课程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两方面,在如何应用Think-Pair-Share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证明,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97-99
新形势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创新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且其教学重难点已经转移,此变化的根源在于教学创新内在推动与社会发展外在需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等综合能力。此外随着教学重点迁移,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方式也得以优化,引进了现代化教学模型。项目教学法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基于实际项目锻炼学生学习与操作能力,有利于实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目标。文章主要对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做数学并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尝试教学,让学生自主的、活跃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学生认知为主线,使他们懂得数学知识与实际的有机联系,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形成"学数学、做数学"的习惯与能力。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及相互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0)
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追求创新已成为人们普遍的意识。文章提出"MOOC+SPOC+翻转课堂"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线上学习MOOC与SPOC课程,线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该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主,有效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4)
倡导个性化教学与信息化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改革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7)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层层推进,着重让学生探求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应用激励机制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