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12)
如今,大数据时代要求人们对多类型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读图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美术学科利用自身的属性发挥本学科的教育功能,使用独特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在大数据时代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资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中,美术学科包括五大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想能力、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其中,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三大核心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阶段是发展识别图文信息能力的关键时期,高中美术以美术鉴赏为主。该文阐述运用图像逻辑、图像意识、学龄出发、情感升华、学科交叉、亲身感受、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等多方位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5)
在以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中,如何让课堂不局限于教材、教师、学生,能够围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凸显愉悦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探寻小学美术课堂的多元形态?文章通过梳理、重组"六真"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从一节美术课堂教学案例来进行阐述,为学生营造富有激趣、人文、创新、合作、实践、交流的美术课堂教学景观,从而形成个性鲜明、有文化内涵的美术课堂建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1)
文化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美术教育的宗旨之一。该文探讨了文化理解在美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4)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满足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优化美育课堂,需要美术教师转变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观念,真正让美育在小组团队中发挥作用,强化学生与审美教育的交互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强调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方式考虑,结合学科的特点把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领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就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探究设计方法、培养设计应用能力三方面,阐述了自己在该学习领域中领会课标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8)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活动,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艺术传承与发展。笔者立足于美术课堂,从美术作品的赏析与美术创新实践课的开展两方面分析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3)
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具"人文性"和"愉悦性",教师须努力挖掘教材内容,导设一些"说画"环节,即有机引导学生说范画,悟画意;说师画,知技意;说构思,激创意;说作品,拓深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说画"时间,表现自我、释放自我,师善"导"、生会"说",真正地体现出美术课堂的"人文性"和"愉悦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4)
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心境下参与艺术活动,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的审美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美育顺利地、富有成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8)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喻文化"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共存的时代。作为美术文化教育基础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与"三喻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正确认识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点,积极开拓"三喻文化"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充分区分与理解这三种文化,并有效地将"三喻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使"三喻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
"美"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通过视觉被接受。美术课要体现"美"的原则,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美、产生创造美的冲动并非易事,需要借助"妙"的教学构思,即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出发,主要探讨美术教学方法论的问题,提倡美术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用于美术课堂,促进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