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温和的湿化学合成法将Ag/AgCl纳米粒子固载于CoFe2O4纤维表面,固载银/氯化银纳米粒子的量可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制备的Ag/AgCl@CoFe2O4组成、形貌等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的降解脱色为模型反应,考察了Ag/AgCl纳米粒子的不同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AC-4型固载纤维光催化剂展示出比其它类型固载光催化剂以及单纯Ag/AgCl纳米粒子更高的光催化性能,可使甲基橙溶液60min的脱色率达98.2%,且Ag/AgCl纳米粒子在CoFe2O4纤维表面的固载 促进了光催化剂催化效率和催化稳定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利用热分解方法在多孔钛上制备了Sb掺杂纳米SnO2电极。也研究了该电极降解甲基橙的电化学性能。SEM和XRD测试表明,在多孔钛基体上可获得完整的、无裂缝的涂层。无裂缝的涂层表面由粒径范围在80~230 nm的Sb掺杂SnO2纳米颗粒组成。HRTEM测试结果表明,SnO2纳米颗粒由5~6 nm细小颗粒构成。在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强化寿命试验表明,Sb掺杂纳米SnO2/多孔Ti电极的寿命远大于致密钛基体上的电极。Sb掺杂纳米SnO2/多孔Ti电极可将浓度为100 mg/L的甲基橙溶液降解到8 mg/L,显示出该电极具有很强的有机物污染物电催化降解能力。并指出采用简单的表面处理技术,将使多孔钛具有很高的潜力被应用到有机污水降解领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温化学还原合成Cu纳米粒子(CuN Ps)。采用硼氢化钠还原Cu~(2+)离子,并用聚乙烯吡咯烷酮进行稳定化处理。考察还原剂/前驱体盐(RA/PS)比值的变化对CuN Ps粒径和形貌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UV-Vis光谱显示,569 nm处存在一Cu NPs的等离激元峰;另一峰位于485 nm处,为Cu_2O的特征峰。XRD分析表明,合成的材料为fcc-Cu相,并含有少量的fcc-Cu_2O化合物。SEM和TEM研究显示,当RA/PS比值为2.6时,得到粒径约7 nm的半球形CuN Ps微粒。过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剂对于防止CuN Ps的氧化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当RA/PS比在2.0~1.84范围内时,获得较大粒径的多面体形Cu_2O颗粒,最大粒径可达150nm。此外,在RA/PS比为1.66时,得到在其尖端具有量子限域效应的星形Cu_2O粒子。  相似文献   

4.
用聚乙烯醇(PVA)作为还原剂和封端剂合成稳定的银纳米粒子,采用立体稳定法将银纳米粒子掺入聚合物基体中。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表征掺入聚合物基体中的银纳米粒子。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合成的银纳米粒子的特征峰为426 nm,透射电子显微镜表明银纳米粒子为球形,尺寸为10~13 nm,接着用紫外光照射还原,然后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银纳米粒子在亚甲基蓝还原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与零维、二维和三维纳米材料相比,一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气敏性能。以Zn(NO_3)_2·6H_2O和Fe(NO_3)_3·9H_2O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一维铁酸锌纳米纤维。利用TG-DSC分析了材料的前驱体,用XRD、SEM、TEM、FT-IR、BET和XPS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且对材料的气敏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为500℃下获得的材料呈现出纳米纤维的形貌;基于500℃下获得的铁酸锌纳米纤维的元件,在工作温度为190℃下对丙酮表现出较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S_(1000μL/L丙酮)/S_(1000μL/L乙醇)=8;当丙酮浓度低至1μL/L时,灵敏度仍能达到1.1。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种在水溶液中的简单绿色法制备纳米银溶胶。硝酸银,海藻酸钠素,葡萄糖分别作为银源,保护剂和还原剂。纳米溶胶的颜色从无色变到黄色,表明生成了纳米银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进行了分析。TEM图像表明,所得到的银纳米颗粒为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的球状粒子,且分布范围较窄,从3 nm到12 nm。XRD结果表明所得到的纳米金属粒子为单晶纳米银颗粒。通过UV光谱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银离子浓度及还原剂的浓度对粒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由于该方法具有无污染、简单、廉价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一种较好制备纳米银粒子的方法。该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其它贵金属的技术应用,例如药用,工业应用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Nb2O5、NaOH和KOH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出树状和针状铌酸钾钠纳米晶体,对反应条件对产物形貌的影响进行了讨论。X-射线衍射结果可知在150℃时可形成纯相钙钛矿结构铌酸钾钠。通过扫描电镜图片可知,只有在KOH摩尔比占总的碱浓度的15%时才能合成出树状和针状铌酸钾钠。Nb2O5粉末和NaOH和KOH在150℃反应5d后生成宽度为50~200nm的针状铌酸钾钠晶体。以Nb2O5纳米带和NaOH和KOH为原料,在150℃反应1d可形成宽度为50~150nm的树状铌酸钾钠晶体。Nb2O5纳米带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起到模板的作用,随着反应过程碱液中KOH所占比例的增大,铌酸钾钠的形貌会从针状和树状转变成颗粒状。  相似文献   

8.
用分别培养了1、2、3和4周的凯氏拟小球藻的四种不同的提取物,生物合成球形银纳米颗粒(AgNPs)。研究藻类生命周期对AgNPs合成的影响和不同的储存条件对AgNPs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藻类的年龄会影响AgNPs的合成率和溶液中的数量,但不影响AgNPs的长期稳定性。UV–vis和TEM的结果显示,AgNPs的长期稳定性受储存温度的影响,低温更有利于其长期稳定性。储存在黑暗环境和5°C左右时,AgNPs表现出最佳的长期稳定性,而与藻类年龄无关,存储6个月以后,这些AgNPs仍然保持着球形,尺寸细小(5~20nm),且无团聚。  相似文献   

9.
采用简单并可大规模合成的熔盐法,以K_2CO_3和Nb_2O_5为反应物,KC1为熔盐介质,成功合成形貌可控的KNbO3纳米结构,如纳米棒、纳米块。利用XRD和TEM分别对合成粉体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分析了不同形貌KNbO_3纳米结构形成的反应机制。研究发现,在熔盐环境中,K_2CO_3首先扩散到Nb_2O_5表面形成包覆结构,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成核、生成目标产物KNbO_3。基于静电作用,KNbO_3纳米颗粒在熔盐环境下产生集聚,并生成纳米棒。然而,高温条件下,KNbO_3纳米棒在晶粒边界处出现裂解,导致KNbO_3棒状形貌转变为块状亚微米颗粒。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种改进的化学还原法,在室温下合成Sn3.5Ag(质量分数,%)纳米颗粒。实验所用表面活性剂和还原剂分别为邻啡罗琳和硼氢化钠。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所合成的纳米粒子没有明显的氧化现象。结果表明:在反应物浓度较小时,产生的一次粒子较少,团聚及二次粒子生长程度较小,纳米颗粒的尺寸也随之减小。当以某一合适的速率添加还原剂到前驱体溶液中时,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纳米颗粒尺寸起到控制作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与纳米团簇之间产生配位作用,因此可以抑制纳米颗粒的长大。表面活性剂与前驱体溶液质量的比值越大,得到的纳米颗粒尺寸越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Cu_2O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性能,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相合成的方法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制备出杂化Cu_2O/Cu纳米粒子。利用SEM、XRD和N_2吸附技术对Cu_2O/Cu纳米粒子的形貌特征和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同时,也研究Cu_2O/Cu纳米粒子催化降解甲基橙(MO)的效果和降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制备的杂化Cu_2O/Cu纳米粒子为"鹅卵石"形状,粒径尺寸范围在20~40 nm之间,与纯Cu_2O粒子相比,杂化Cu_2O/Cu粒子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由于杂化材料中引入了Cu纳米粒子,促进了Cu和Cu_2O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使得Cu_2O/Cu纳米粒子展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Cu_2O/Cu催化降解MO的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杂化Cu_2O/Cu仍然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分别合成了B掺杂及B-Er共掺杂BiVO4可见光光催化剂,并对材料进行了XRD、SEM、EDS、BET和UV-vis等表征和分析。以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为探针反应,考察掺杂对BiVO4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没有改变BiVO4晶型,掺杂前后均为单斜型,但B-Er共掺杂BiVO4的晶体粒径较单掺杂B和纯BiVO4减小。由UV-vis知,B-Er共掺杂BiVO4的光吸收强度大于单掺杂和纯BiVO4,光谱吸收红移程度大于单掺杂。B和Er共掺杂纳米BiVO4光催化剂产生协同效应,其光催化性能优于单掺杂B。当固定B为4%掺杂时,Er掺杂量为1%制备的B-Er共掺杂BiVO4,60 min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96.62%,较单掺杂B(37%)和纯样(20%)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使用葱和杏树胶为原料,采用一种快速、简单和低成本的绿色方法在硝酸银溶液中合成银纳米颗粒和纳米针。葱作为还原剂,杏树胶为稳定剂和覆盖剂,银离子被还原成颗粒状和针状的银原子。利用葱或葱与杏树胶混合物合成的银纳米颗粒的直径为8~20 nm,银纳米针的直径为50~60 nm,长度为5~10μm。提出一个自组装机理来阐明球形银纳米颗粒通过杏树胶的碳链形成针状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葱和杏树胶可将还原的银纳米颗粒转变成银纳米针。采用XRD、紫外-可见光谱、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4.
以光还原沉积法对TiO2/SnO2薄膜进行Ag改性,制备Ag-TiO2/SnO2纳米薄膜,讨论紫外光照时间、光照强度、AgNjO3浓度等工艺条件埘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用XRD和SEM对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对光催化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Ag-TiO2/SnO2薄膜,Ag担载量为0.51%(摩尔分数),Ag簇直径在30~90 nm之间:薄膜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对甲基橙的降解率是修饰前TiO2/SnO2薄膜的2.02倍,是相同质量TiO2/ITO薄膜的3.30倍;催化活性的提高,源于反应机理的改变:薄膜中Ag-TiO2异质结的引入,一方面进一步促使光生电荷的分离,另一方面加速了氧气与激发电子的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Au/γ-Al_2O_3,Pd/γ-Al_2O_3和Au-Pd/γ-Al_2O_3系列纳米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无碱条件下苄胺自身氧化偶联合成亚胺的反应性能。结果显示3%Au-Pd/γ-Al_2O_3(质量分数)催化剂对伯苄胺自身氧化偶联合成亚胺的反应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在70℃、常压条件下,不加氧化剂和碱时,亚胺收率可达93%。催化剂能够回收利用,使用循环5次后的催化剂,产物亚胺的收率降到44%。  相似文献   

16.
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铁酸镍及其相关材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近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克服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较低导电性与较大的体积膨胀等不良因素,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纳米铁酸镍钉扎在石墨表面而形成的复合物。该纳米铁酸镍/石墨复合物表现出了较高的比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性能。其初始放电容量接近1478 mAh·g~(-1),并且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周之后,其可逆容量依然高达1109 mAh·g~(-1)。在1000 mA·g~(-1)的充电电流情况下,该复合材料的充电容量也能保持750 mA·g~(-1)。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功于纳米铁酸镍能够稳定的钉扎在石墨表面上,这种特殊的结构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同时也增大了材料的表面比容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简单微波回流法和均相沉淀技术合成CuO/CeO2 p-n异质结复合材料,并对其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性能进行研究。CuO/CeO2异质结复合材料的降解效率明显强于CeO2。结果表明,以Cu/Ce摩尔比为1/3制备的复合材料(1/3 Cu/Ce)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180 min内降解效率达到96.2%。CuO和CeO2之间形成的p-n异质结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从而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计算了CuO/CeO2异质结的能带位置偏移,其价带偏移(ΔEVBO)为1.58 eV,导带偏移(ΔECBO)为-0.48 eV。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CuO与CeO2之间形成了p-n异质结。  相似文献   

18.
《贵金属》2017,(2)
采用晶种诱导的方法合成了超长银纳米线,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制备条件对晶种和银纳米线的影响。结果表明,Ag NO3浓度对晶种和银纳米线的形貌有影响。在优化条件下,5 min内即可诱导合成长度为70~100μm,直径为90~200 nm的具有良好均一性的超长银纳米线。  相似文献   

19.
形貌可控钒酸铜纳米晶在电化学传感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简便的水热合成方法,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的的钒酸铜纳米晶(纳米颗粒,纳米带和纳米花)。采用XRD、SEM和循环伏安法(CV)等测试技术,对各种钒酸铜纳米晶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_3V_2O_7(OH)_2·2H_2O(CVOH)晶体的形貌可以通过改变铜盐、表面活性剂种类以及溶液p H值进行调控。采用CVOH纳米晶作为活性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s)发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响应性能增强。比较三种不同形貌的钒酸铜纳米晶,纳米带状对电极的增强效应最显著。钒酸铜纳米带修饰GCEs电化学感应抗坏血酸,其CV的峰值电流与其浓度呈正比。因此,CVOH纳米晶体可作为检测抗坏血酸的电化学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金红石结构的F-Mn共掺杂SnO_2纳米粒子,研究了碱源、pH值、掺杂剂、表面活性剂、煅烧温度对F/Mn共掺杂SnO_2纳米粒子晶相、微观形貌、分散性和光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对F-Mn共掺杂SnO_2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结晶度、较小的粒径和分散良好的F-Mn共掺杂SnO_2纳米粒子。F-Mn共掺杂SnO_2涂层具有较好采光的同时有较好的近红外屏蔽性能,其中可见光透过率约为90%,近红外阻隔率约为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