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我离开校园开始从事建筑设计的职业生涯之初,有幸碰到崔愷先生,那个时候崔老师在业内已经很有名,从丰泽苑到外研社,我最喜欢崔愷先生的设计,想跟随他学习做设计,心里的这股想法驱动着我离开工作一年有余的电子部设计院来到了部院方案组。进入方案组之后,才感觉大学时的学习实际上并未入门。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和提高最快的就是那段时间,因为这里有最直接的学习,从崔老师那学到了很多方法,还有当时也带着我们做项目的李兴钢  相似文献   

2.
<正>UED:中国院方案组于1997年成立,能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建筑行业和市场的环境吗?您怎样看待方案组的产生?王明贤:中国改革开放40年正好是中国城市发展最重要的40年,我认为这40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老一辈建筑师像戴念慈、林乐义、佘畯南、莫伯治为我们创造中国的现代建筑;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可说是1997年以后至今20年,崔愷和中国一批更年轻的建筑师在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3.
体制内外     
正我是2002年进入方案组的,在方案组待了一年半后下到了所里面,方案组解散,成立了崔愷工作室,我们可以算是最后一波方案组人。我们那一年加入方案组的人很多,项目也很多,所以现在回忆也很多。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陪崔总出差去深圳看场地、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汇报、第一次交底。还有那时候刚刚流行打CS,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兄弟们都会联机玩一会,然后就能听到办公室充  相似文献   

4.
<正>1997年方案组成立,崔愷40岁,是建设部设计院的总建筑师,还有我们4个二十五六岁刚刚毕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我和徐磊来自天津大学,文兵和水山来自清华大学。那时的我们应该都有差不多的心境,怀揣着对未来的梦想,带着对部院的敬畏和对崔总的崇拜,走到一起。当时崔总已经完成了丰泽园和外研社这样在行业里颇有影响的作品,作为总建筑师担纲成立方案组。当时院里的初衷是一方面以崔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市场上有一句话,叫做“消费者就是上帝”。这句话在房地产市场也适用。对开发商来说,购房者需要什么样的房子,他们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房子。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住房”?这个标题有点大而无当。因为消费者不同,对住房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一千名读者眼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同样,在一千名消费者眼中,可能也有一千种不同的住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千名消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们对近年来兴起的绿色建筑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绿色建筑具体是什么样,有没有实际的应用,应用的效果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为了配合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解读,我们在这里介绍美国2013年评出的十大绿色建筑,以期增加我们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美国建筑师协会环境委员会(AIA COTE)是美国建筑环境方面的权威机构,从1997年开始,每年评选全美十大绿色建筑,迄今已有15年了,应该说对绿色建筑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我们两国国情不同,绿色建筑的行动方案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通过交流与借鉴,也会使我们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们对近年来兴起的绿色建筑已经耳熟能详,但是绿色建筑具体是什么样,有没有实际的应用,应用的效果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为了配合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解读,我们在这里介绍美国2013年评出的十大绿色建筑,以期增加我们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美国建筑师协会环境委员会(AIA COTE)是美国建筑环境方面的权威机构,从1997年开始,每年评选全美十大绿色建筑,迄今已有15年了,应该说对绿色建筑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我们两国国情不同,绿色建筑的行动方案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通过交流与借鉴,也会使我们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的传统建筑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外国,大量的建筑都已经一百年,甚至更早。可是今天如果谈百年建筑很困难,为什么我们今天谈一些百年建筑还需要做研究,可是我们的传统建筑自然就是百年的或者是二百年的甚至是三百年的建筑。目的之一就是想看传统建筑对百年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的未来长久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传统的借鉴有很多,一种是借鉴形式,很多人都是借鉴形式。到70年代、80年代有一些人在谈光是看建筑的形式不够,主要  相似文献   

9.
<正>转眼方案组已成立20年了。自从1999年进入方案组,我到中国院工作也接近20年了。那时方案组还在铁皮房子里.计算机中心隔壁的一间朝北的大屋子,正中央有一张大桌子,是讨论方案的地方,大家的工位就围在四周。方案组之于我,就像一所学校,在这里有崔总的悉心教导,也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像一个熔炉,在这里有伙伴们的并肩奋斗,分享中标的喜悦和落榜的伤悲:更像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有长辈的关爱,也有兄弟姐妹的手足情谊。何其幸运,我能够在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10.
对话崔愷     
<正>UED: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回顾方案组二十年的想法?崔愷: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国家、我们的行业以至到每个单位和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难忘的大事情小事情也有太多,为什么要专门来回顾这个仅仅存在了五年的小小方案组呢?我最初也想的简单,方案组这帮弟兄大多很重旧情,许多年来不管身在院内院外甚至远在海外,都保持着联系,一晃二十年了,乘着大伙还记忆犹新的机会组织个集体的回忆,也是个难得的记录。后  相似文献   

11.
UED:当接到《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的参展邀请时,您是什么样的感受?康慨:中国的建筑师很少有在国外集体亮相的机会,建筑师不论从自身需求与社会认同两方面都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建筑思想,普及建筑文化。在与社会  相似文献   

12.
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左右左实际上是我们前进时喊号的一种方法,说明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正在前进。但是,左右左又描述了一个方向,就是出左脚的时候是向左偏移,出右脚时是向右偏移。实际上中国建筑在近些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中,确实也处于这样一种多向的摇摆状态。早期大家讨论的是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些年受到国际建筑潮流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又非常开放,甚至很多国外的建筑师到中国来做设计,给我们的设计师很多的启发和冲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环境设计》2010,(4):66-67
崔愷:我觉得我跟王辉是不同类型的建筑师。我们从教育背景到实践的形式,以及面对的市场、客户,当然包括方案和对建筑本身的认识,都是有一些差异的。在别人眼里我叫主流建筑师,换句话说就是:给国家干活并且是大设计院的建筑师,所以在研究和思考方面通常都稍微滞后一点,而且客户也更商业一点。  相似文献   

14.
<正>1997年,当时还是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下称建设部院)的中国建筑设计院(下称中国院),由时任总建筑师和副院长的崔愷主持成立了方案组。2003年,中国院改制,方案组解散,成立了专家(名人)工作室。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1993年回国的张永和的第一个实际项目——席殊书屋,在建设部院办公楼的一个过廊里落成。2016年,崔愷院士在中国院主持了席殊书屋20周年的原址挂牌仪式,并邀请张永和做了一个回顾性的学术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设计》2011,(9):144-153
这是系列合院设计的最早一个尝试。建筑分两期完成,一期有两个院落,5年后完成了另外三个院落。设计除了基本机能的考虑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筑院落自然地景的关系。我们思考学生在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中,生活的模式如何转化成建筑的空间。对这些未来的演奏家而言,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练琴,就像修道院的神父。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整体情境塑造,可以升...  相似文献   

16.
正崔愷在《本土设计Ⅱ》~([1])的标题文章"关于本土"中选用了一幅插图,那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根部深入土壤,由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科学技术资源、工艺材料资源、气候资源和土地环境资源构成,共同撑起主干——"立足本土的理性主义"(Iand—based rationalism),而后发展出地域建筑、文脉建筑、社会建筑等枝叶。此图解应看做崔愷自2008年提出"本土设计"观念并出版同名专著后,对个人建筑观的一次反思、细化、再组织的结果。针对质疑,崔愷指出"本土设计"若干要点,如立足现实,避免概念化操作;重视土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城市设计古已有之。在今日,中国的城市设计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讲清楚的话题。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城市设计至今还是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非法定规划",未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每年由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完成的各类城市设计项目数不胜数,相关论文、书籍在建筑学科中恐怕也是最多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环境设计等方面,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这一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内城市设计、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学者,让他们为我们指点迷津,说说What is urban design?翻译下:神马都市设计?  相似文献   

18.
《城市开发》2012,(17):56-57
<正>企业要发展,行业要转型?我们要使多大的力?面对各种困难,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会上,部分嘉宾给了我们一些许诺和答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抱团更易取暖合作才能共赢我感觉我们这个行业还不习惯合作共赢,不习惯利用现有的一些完善的技术和平台,都喜欢自己各自搞一套,这样大家实际上投入了很大的资金,但我们行业内的成果却没有分享。今天万科物业朱总讲得非常重要,要合作共赢,大家一定要改变观念,希望大家  相似文献   

19.
张钦楠 《建筑创作》2006,(3):144-145
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界似乎存在一种轻视理论的倾向。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设计任务太重,忙于出图,无暇看书,特别是“干巴巴”的理论书;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觉得“理论无用”,或是对过去一些带有约束性的、单一的理论陈述感到不满。这种现象使我思考:我们是不是需要有自己的建筑理论?建筑理论应当是什么样的?我在拙作《特色取胜》中对此作了些很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8)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不断追问的永恒主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育各个领域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冲击,关于教育价值的基本问题在政府的关注和指导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探索的新课题。在核心素养的新背景下,继续追问"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本文通过时间、空间、个人发展三个维度,从当下与未来、本土与世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回答"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