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主义建筑流行以来,人们对于建筑功能、形式、空间及体验有了更多认识和探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是一个纯粹的、基于场地和现有环境的、关注人的活动与体验的建筑。文章试图层层深入,剖析建筑设计的巧妙,从不同方面使分析更加接近建筑本体,探讨设计如何在建筑作品中体现并被感知,各种相对独立的设计手法如何整合为设计力进而体现在建筑作品中,未经设计的空间如何在作品中得到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2.
陆邵明 《新建筑》2007,(6):97-101
如何建构富有个性诗意的设计语言,如何拥有不断自主创新的思想?试以德国艺术家汉斯·迪特·夏尔为例,阐述其创作理念:积极生活,挖掘其中隐藏的结构秩序;借鉴文学戏剧的创作手法,整合建筑、景观、装置艺术,建构自己的设计风格。着重剖析了夏尔先生的三个景观建筑作品来诠释其具体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世纪景观大师玛莎·施瓦茨设计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探求极简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完美结合的奥义,为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有迹可循的思路。结合其实际案例:西安世博会大师园、重庆凤鸣山公园来解读玛莎·施瓦茨的设计理念,分析她是如何利用其熟知的形式、色彩、材料等来传达思想,思考社会人文与自然空间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田香 《建筑与文化》2014,(7):156-157
本文从漫步式体验的角度出发,对波尔图建筑学院进行解读,发现作品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通过剖析和解读建筑作品,探讨建筑漫步式体验如何运用在建筑空间要素设计当中以及空间秩序如何有效地被感知,回归到对人的关怀,对人本身的各种知觉感受,经验和记忆的尊重与引导,以期漫步式体验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实现,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品对于城市空间的表达具有独特的手法,通过电影的视角可以分析城市意象,了解其独有的城市内涵。该文基于"场景理论"与"城市意象"的分析方法,结合电影视角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电影中的重庆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进行分析,探讨重庆城市特色,解读重庆城市人文构建的社会"温度",以期为重庆城市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代装饰》2009,(9):20-21
9月17日.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德国馆作品“更新德国”展在上海开展。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上海工业设计中心、德国柏林空间策略事务所主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德国生态建筑设计大师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作品的分析,发现其设计遵循的基本生态设计原理常表现为缓冲空间的营造、采光与遮阳的协调、自然通风的组织、应变界面的构造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作品进一步对每种原理指导下的具体生态设计策略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8.
渡茳 《中华民居》2014,(1):82-91
正站在朝天门隔江相望,上游的尖岬上,重庆大剧院就像一艘玻璃"巨轮"正要驶出千年水码头。它那雕塑般的建筑形态,超然挺拔,伟岸脱俗,勾勒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天际线。重庆大剧院的设计师冯·格康是德国人,"简洁"是他所崇尚的建筑设计哲学。他认为,建筑师的作品应该是通过简洁的设计,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所以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年代里,冯·格康始终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成为"新简洁主义"的典型代表。对冯·格康而言,中国的文化、语言是图像化的、浪漫的、开放的,所以他在中国的一些设计作品中,多用图像语言去描述建筑,如太原机场、广州新火车站、  相似文献   

9.
重庆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山地城市,保护和利用山地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从地形环境入手,因势利导,寻求建筑与环境的整体相融,用现代手法表现重庆的地域文化,营造具有活力的校园空间成为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设计的切入点,设计期望通过对地域表达、形体组合、空间营造等几个方面的设计策略由外至内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山城对谈     
《城市环境设计》2017,(6):25-30
自由的重庆 周榕:汤桦一直以来就是重建工(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代名词,至少从我上学时起就是这样,到现在为止恐怕也还是这样的.他的作品在重庆最为集中,跟这座城市的关系很紧密. 楮冬竹:说得稍微夸张一点,重庆就像一座城市空间的博物馆,几乎容纳了其他城市的所有空间类型.这座城市本身对于在重建工学习建筑的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体现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包括吃饭、说话、交朋友等生活状态.举例来说,我曾经带领学生参与“八校联合毕业设计”,重建工的学生即使在北京做设计,作品依然是用重建工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不断地制造上下跌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正>Uwe R.Brückner教授是欧洲最著名的建筑师、舞美设计师之一,现任瑞士巴塞尔艺术与设计大学空间与场景设计专业教授、上海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新专业荣誉客座教授、德国斯图加特ATELIER BRüCKNER工作室创意总监。教授善于使用综合的戏剧表现手法,他的作品无一不体现着从内容过渡到空间的设计概念。他的"泰坦尼克号历险记"项目和为德国DSD公司设计的汉诺威世博会龙卷风馆为展览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奠定了一系列业界标准。Uwe R.Brückner教授于1997年创立ATELIER BRüCKNER,因其设计中独特的空间解决方案而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高震 《重庆建筑》2023,(4):29-32
疫情给人居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并有可能产生持续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城市建筑空间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回应这些变化,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该文以应对后疫情时代三次典型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概念思维为研究基础,探索这一背景下设计的差异和共识。三次作品设计中都考虑了建筑空间适应性和人的多样性功能需求,但思维脉络不尽相同,基准杯作品走“高技派”路线,谷雨杯作品体现建筑空间“大数据智能化”,天作奖作品是“实体空间的强化”。通过对作品概念思维的整理分析,为未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5)
现在的很多空间研究以家具、装饰、材料等作为切入点,探讨人与空间产生的情感交流,但很少涉及人的精神层面。保罗·克利作为一名画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本质上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师设计空间有共通之处,感性在设计过程中占了大部分比重。正如保罗·克利每幅作品都有其个性,设计师在设计具体空间时也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拓版,作品中也常常会出现对空间的描述。因此,艺术家对空间的描述会对设计师产生借鉴意义。该文从保罗·克利二维绘画表现空间的作品入手,分析其画面形式和蕴含的情感表达,探讨其对情感化空间的借鉴意义,并通过这些研究对情感化空间的未来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9):143-143
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上海工业设计中心、德国柏林空间策略局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主题为“更新德国——让未来更美好”的展览暨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德国馆作品将于9月17日~12月15日期间在上海市工业设计中心展出。  相似文献   

15.
通过时德国生态建筑设计大师托马斯&#183;赫尔佐格建筑作品的分析,发现其设计遵循的基本生态设计原理常表现为缓冲空间的营造、采光与遮阳的协调、自然通风的组织、应变界面的构造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作品进一步对每种原理指导下的具体生态设计策略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底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各地都在为此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文章通过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对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强调了人的行为活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要求,强调了人、人的行为活动、活动的场所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通过重庆两个公共空间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强调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李纯,女,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曾公派德国研修两年,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副会长;从业33年,长期专注地域建筑创作和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城市地域性重塑与乡村公共性再造,主持设计建筑作品达40余项,代表作品主要有芙蓉古城、巴金文学院、春熙路城市及环境设计、成都人民南路综合整治、青城·上善栖、成都钓鱼台精品酒店等。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优秀的建筑作品总被冠以“凝固音乐”的美称,专业建筑师们也始终追求赋予自己的作品以音符般的设计语言。空间是建筑师们最关注的主题,如何创造或者将一个平庸的空间改造为一个令人激动的空间是建筑师们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后者,更是对设计师的极大考验。我有幸参与了这样一个改造项目,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过程。每当我站在现在这个空间中的时候,我很难想象她原来的样子,这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2002年末,阿旺特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邀请我们参与这个项目,这家公司与芬兰AVARTEOY合作在中国地区生产和销售北欧设计大师约利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城市广场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指出广场设计应以整体规划布局、景观空间层次、绿色空间及色彩选择等四个方面为重点,然后分析与评价了重庆朝天门广场设计中的成败与得失,进而提出了关于如何改进朝天门广场设计的一些措施和想法,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与见解,以期对今后的城市广场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黄煜 《山西建筑》2007,33(35):30-31
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依据城市的空间形态、社会文脉理论,以人的行为心理作为分析脉络,对重庆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与活力做出分析,从而启发人们用一种以人和自然为本的态度去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